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

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

作者:王双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B5 页数: 448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77.4(7.9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470232
  • 条形码:9787030470232 ; 978-7-03-04702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 内容简介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在系统考察中国经济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上的资源开发、社会生产和环境变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着重研究了中国古代的土地开发、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工商业生产、水环境变迁,以及土地荒漠化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历史经济,为当前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 目录

目录
丛书总序i
前言v
**编资源开发
先秦时期西部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3
南北朝时期的水利与农业12
唐代水利建设的成就23
明代华南的耕地及其种类35
明代华南水利事业的发展52
明清西部水利建设的区域特征65
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83
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97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营造法式114
第二编社会生产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131
“十二金人”考148
武则天当政时期的经济形势158
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173
唐都长安的盛衰及其影响209
明代华南的农业生产224
中国近代的鸦片问题276
新时期中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294
我国历史上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303
第二编环境变迁
曲江风景区的环境变迁339
五代时期关中生态环境的巨变354
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362
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380
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396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409
后记427
展开全部

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 节选

**编 资源开发 先秦时期西部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 我国西部的水利事业肇兴于先秦时期。至迟在西周时,位于西部地区的关中平原上就出现了同绕井田的水利系统。到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重农思想的普及,特别是随着铁器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大型的水利T程便应运而生,在西部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西部水利事业的渊源 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西部水利的兴起是与西部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西部农业起源于关中地区的渭河流域。这一地区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植被茂密,水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约在一万年以前,这里的原始农业就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相传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发明耒耜,黄帝轩辕氏在这里树艺五谷,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考古工作者曾在西安半坡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中发现了粮食和蔬菜的种子,说明这些传说具有真实的社会背景。 西部地区的农业在西周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另一方面则与实行井田制有关。周族以农业而著称于世,白周文王以来,西周的统治者往往以重农为己任,每年春天都要举行“籍田”仪式,以督促农业生产。《诗经 周颂》生动地记载了周成王籍田的场面①。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对水利问题有具体的规定,即在井田上必须修建沟洫。所谓沟洫,也就是井田上的排灌系统,由畎、遂、沟、洫、浍等大小渠道组成。积水渗入畎、遂,然后流人沟、洫,再从浍中排出大田。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的地方,主要是“宗周”王畿所在的关巾西部以及“成周”所在的伊洛河平原。当时关中西部的周原一带是*主要的农业区,那里的水环境与现在迥然不同,不是干旱,而是沼泽众多、灌木从牛的“沮洳之地”。所以这里修建在井田上的沟洫主要是用来排水,有时也用于引水灌溉①。排水与灌溉方法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调节水土矛盾,以提高粮食产量。由于资料缺乏,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弄清西周时期在西部地区开辟了多少井田,修建了多少沟洫,但起码可以肯定,当时在关中西部地区修建了不少沟洫。这些沟洫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西周农业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 西周灭亡后,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在西部地区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社会生产力相应得到解放。各国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变法”或“改革”。其中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有影响。通过变法,秦国*终废除了奴隶制度,碗立了新型的封建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而私有土地由皇室土地、地主土地和白耕农土地三个部分组成。当时的地主大部分是由官僚、贵族、商人或富有的白耕农转化而来。而当时的农民,大部分是由在井田制下从事农业的庶人转化而来的。尽管他们都受到地主的剥削,但与奴隶制时代的奴隶相比,他们的人身束缚明显减轻,因而在生产劳动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当时的*高统治者对发展农业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多次举行隆重的“籍田”、“亲蚕”仪式,经常对关心农事的官员予以表彰,对擅兴劳役、侵夺农时的官员查明申斥,采取颁发农书、推广农耕技术等手段,具体指导农业生产②。政府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大量垦荒,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同时,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垦荒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史载秦孝公任商鞅,“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 废井田,置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①。在这种情况下,大片的荒地被逐渐开垦出来,成为农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西部地区是秦人的发祥地。秦自穆公之后,不断向外开拓疆土,势力范同逐渐扩大到巴蜀等地。秦人继承了周人重农的传统,所到之处,以务农为先。因此,疆域和耕地面积的扩大就意味着农业区域的扩大。而农业区域扩大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耕地类型的多样化。旱地的大量存在,使农业生产巾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客观上要求进行灌溉,以补偿农作物水分的不足。在这种背景下,以供应农作物水分需要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灌溉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当时建成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先秦时期水利建设的*高成就。 二、都江堰与四川灌区的形成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在成都平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势西高东低。长江南西向东经过川西高原的丘陵和群山,进入成都平原,与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构成不对称的向心状水系。故成都平原水资源丰富,但农田容易受到洪水的侵害。春秋战围时期,成都平原水患严重,农作物常常因此失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蜀人曾在灌县城南开凿过一个人曰渠道,将岷江的部分水流引入沱江,以减轻岷江泛滥所造成的损失。《华阳同志 蜀志》有“开明凿玉垒山,以除水害”的传说。 《水经注》也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开明是战国时楚人,入蜀后因治水有功受到蜀王的重用,后又继承王位,号日丛帝。经过开明时代的治理,岷江水利已有一定基础。秦昭王一十年(前277)前后,秦派李冰出任蜀守②。李冰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专家之一,他到任后,对成都平原及其周同地区的环境进行了考察,认为岷江对平原有很大的影响。岷江穿行于川西平原,其源头在四川松潘县境内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南麓,流至宜宾汇人长江,全长700余千米。岷江流至灌县后,进入平坦的成都平原,江面宽阔,江水奔腾而下,水势凶猛。每当进入夏秋雨季,水量大增,极易泛滥成灾;然雨水不足又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干旱成灾;因此岷江水流成为成都平原开发的关键所在。为彻底解决成都平原的水患,发展四川农业生产,李冰毅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中国西部*早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水利枢纽和灌区渠堰两部分组成。司马迁在《史记 河渠书》巾说:“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说:“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 蜀志》中说:“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又溉灌三郡,开稻田 乃白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北魏郦道元在《水经 江水注》中说:“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江水人郫江、捡江以行舟 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日湔堰,又谓之金堤。”从这些记载来看,都江堰是一个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它的主要功能是导引岷江之水,在分流泄洪的同时,起到灌溉农田的作片,并有效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 都江堰的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包括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酉丈堤等水利设施。其中都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其他建筑为附属设施。都江鱼嘴又叫分水鱼嘴,装满卵石的竹笼堆砌而成,是建在岷江洲渚上的分水堰。它将岷江之水分为内、外二江:外江泄洪,内江溉田。飞沙堰位于内江右岸,长240米,上距鱼嘴700米,下离宝瓶口200米,是内江泄洪排沙工程。当内江流量过大时,即从飞沙堰溢出,倾人外江,保障内江灌区的安全;当水量较小时,则束水内江灌区,以收灌溉之利。此堰还有排沙功能,水流在内江右侧飞沙堰附近形成变道环流,激沙入堰,排进外江,从而避免了宝瓶口前的泥沙淤积,收到“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良好效果。宝瓶口宽20米,高40米,长80米,位于玉垒山和离堆之间,是内江灌区的咽喉,起着调控内江流量的作用。上述i大主体工程布局合理,相互为用,再加上人字堤、百丈堤、金刚堤等附属设施,构成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水利枢纽.T程。这个水利枢纽的优点不仅在于它坚同耐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良好的分水功能。古代有“分四六”的说法,意即洪水时内外江水量之比为四比六,而在枯水时则引大部分水流入内江灌溉农田,过水量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