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

作者:曹晔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B5 页数: 20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7.3(8.3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16166
  • 条形码:9787030616166 ; 978-7-03-06161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本科生和硕士生,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职业院校管理者、教师及教育研究者本书在政策梳理过程中,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为主,同时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的相关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也纳入了研究范畴。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维度分析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演变进程,分为宏观政策、资格标准、体制改革、教育管理、教学管理五篇二十个专业,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本书是适应我国教育硕士新增职业技术教育学科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需要编写的,职业教育政策是该学位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出版可能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参考书目。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 目录

目录
**章 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1
一、创建与发展时期 1
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时期 4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时期 9
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时期 11
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时期 13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政策 17
一、试办农业中学阶段 17
二、恢复与确立阶段 18
三、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阶段 19
四、培养培训重点发展阶段 23
五、转型发展阶段 26
第三章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1
一、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31
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4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 36
四、全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8
第四章 产教结合制度 41
一、学校办厂、厂办学校 41
二、校办工厂、以厂养校 42
三、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44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45
五、产教融合、职普同构 47
六、产教结合政策演变趋势 49
第五章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52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 52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管理体制 55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 58
第六章 中高职衔接制度 65
一、新中国中高职衔接历程 65
二、中高职衔接模式 74
第七章 现代学徒制度 77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徒制 77
二、新世纪的现代学徒制 85
第八章 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90
一、20世纪后半叶的半工半读教育 90
二、新世纪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97
第九章 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100
一、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历史演变 100
二、突出改革创新评估阶段 105
三、全面督导评估阶段 107
四、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建议 109
第十章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12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112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业资格制度 114
三、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作用下的职业资格制度 117
四、实施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120
五、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趋势 120
第十一章 学生资助制度 123
一、经济体制改革前的资助制度 123
二、经济体制改革后的资助制度 126
三、新时期学生资助制度 128
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131
五、部分省份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 134
六、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展望 136
第十二章 教师资格标准制度 138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的演变 138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现状 141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144
四、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147
五、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148
第十三章 “双师型”教师制度 150
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 150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158
第十四章 兼职教师制度 166
一、兼职教师的功能定位 166
二、兼职教师的概念界定 167
三、兼职教师的来源 168
四、兼职教师的比例 169
五、兼职教师的聘用条件 171
六、兼职教师的经费来源 172
七、兼职教师的管理 173
第十五章 教师岗位管理制度 175
一、中职教职工编制 175
二、中职教师岗位设置 176
三、中职教师招聘制度 176
四、中职全员聘用制度 178
五、中职教师职务制度 178
六、中职教师职务制度改革 185
第十六章 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188
一、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制度 188
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194
展开全部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 节选

**章 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伴随着国民经济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培养国家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也按计划开展,由于当时中国文化教育落后,提高文化水平和普及义务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工作。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比例都较小,虽曾试图加快发展,但因各种原因,而适得其反,但这一时期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奠定了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职业教育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体系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保障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制度正在形成。 一、创建与发展时期 (一)创建新中国职业教育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明确了“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的教育方针。中国共产党接管、整顿和改造了以前的职业学校,并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要求,把过去的职业教育统一改称技术教育,凸显了技术立国的意图。同时,为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学习苏联经验,我国开始探索建立支持工业化的技工教育,建立起培训技术工人的教育制度,从此形成了技术教育和技工教育两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在中等专业教育调整、整顿和技工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来加强新中国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1951年6月12日,教育部召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会议明确了中等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1954年4月劳动部颁发的《关于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中规定:“技工学校以培养四、五级技工为主”。在招生对象和学制方面,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废除了旧学制,建立了新学制,并规定:“技术学校,修业年限为二年至四年,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入学年龄不作统一规定”“初级技术学校,修业年限为二年至四年,招收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入学年龄不作统一规定”。1954年4月,劳动部颁发的《关于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中规定:学习期限一般规定为二年。技工学校的学生,应招收具有高小毕业以上或相当于高小文化程度及身体健康、政治纯洁、年满十六周岁至二十三周岁的青年,经考试合格并填写志愿书后方可入学。 此外,一系列管理制度相继出台。195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对学校办学宗旨与任务、学生培养目标、课程、学时、成绩考查、教材编审、机构组织、人员编制、领导管理、职业分工及教师要求、学生分配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1952年8月29日,教育部颁发的《各级中等技术教育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规定了全国中等技术教育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及职责。1952年7月5日,教育部发出指示,全国高级中学、技术学校、师范学校以省、市为单位统一招生;同年7月8日,政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0月7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工业、农业、财经性质中等技术学校教学计划的指示》;10月11日,教育部颁发了《中等专业学校组织编制试行标准》。1953年4月3日,中央生产实习指导委员会成立;同年7月4日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中等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专业的原则的通知》;7月21日,政务院发出《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指示》;7月31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生产实习工作的决定》。1954年11月24日,高等教育部颁发《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具体规定了学校的教育任务、专业设置、入学标准、学生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职责、教学活动、经费来源等办学要求,较系统地建立了指导学校办学的系列文件。《中等专业学校章程》的颁布替代了195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 此后,相关制度进一步创建和完善。1955年3月1日,高等教育部颁布《中等专业学校学科委员会工作规程》;同年10月21日,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中等技术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指示》。1956年2月1日,劳动部颁发《技工学校标准章程草案》和《技工学校编制标准定额暂行规定草案》;同年3月14日,高等教育部颁发《普通课和基础技术课及社会经济课标准时数》和《关于拟定中等专业学校四年制教学计划的规定》;同年4月11日,高等教育部发布《中等专业学校(不包括中等师范学校)国家考试规程》;同年5月9日,高等教育部发布《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标准草案》。1957年9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改进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接收学校师生前往参观、实习、进修等工作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工作的指示》;同年10月25日,国务院通过《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在见习期间的临时工资待遇的规定》。另外,中等专业学校的《校长任免办法》《课程设计规程》《行政和教学辅助人员标准编制》《学校设置、停办的规定》等文件也相继颁发。截至1957年,我国已建立了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教育教学制度。 此外,为了解决大量中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决定在普通教育中增设劳动课或生产课。1957年2月28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指导中小学毕业生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问题的通知》;同年3月7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初中三年级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同年6月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调整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各年级增设政治课,初、高中三年级设农业基础知识课,停授和取消初、高中的一些课程;同年7月11日,教育部印发《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在各年级增设周会,农村小学高年级设农业常识课。1963年,教育部发出通知:初中三年级设生产知识课,小学六年级设生产常识课等。 (二)调整整顿时期 1957年新中国完成了**个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出于自力更生的目的,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①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教育权力下放,充分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1958年4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另一方面,全国先后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半工半读学校。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 1958—1960年,国民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农业比例出现失调,为此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调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正式批准。1960年11月2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文教小组)召开全国文教工作会议,提出当前文化教育工作必须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会后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一九六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1961年2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文教小组的报告。教育部在1961—1963年连续召开了三次调整会议,对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整顿工作。通过调整、压缩规模,提高了教育质量,同时为了保证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又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1961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的教材问题,确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宣部)、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医各科教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教材编写工作;同年5月15日,劳动部颁发实施《技工学校通则》和《关于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劳动、休息时间的暂行规定》,试行《技工学校人员编制标准(草案)》。1962年8月11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农业部的《关于农业学校实习农场和实习工厂的编制标准意见的报告》。1963年3月14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改进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意见》;同年5月13日,教育部颁发《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5月14日,教育部颁布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和升留(降)级办法(草案)》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草案)》;7月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等专业学校中试办招收高中毕业生班的通知》;9月20日,教育部、劳动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职业学校经费、编制的暂行规定》;10月28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的设置和调整问题的规定的通知》。1964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高等教育部《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分配统筹规划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效地改善了“大跃进”时期不顾条件、盲目办学的局面,中等职业教育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办学形式多样化。由于教育办学权力的下放,实践中探索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极大地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尤其是农民自费办职业中学,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后出现了民办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探索,但终因民办而淹没在“谈私色变”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二是职业教育大起大落,短期内数量剧增,看似发展了,其实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给教育带来了伤害。由此可见,办教育必须循序渐进,遵循教育规律。 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时期 (一)有计划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时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心全面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建设,尤其是加快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生产一线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大批高中毕业生难以升学,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不能升学而又缺乏劳动技能的毕业生难以有效就业。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的:“从根本上讲,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必然。1980年10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指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在城乡要提倡各行各业广泛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可适当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经过调整改革,要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大大增长”,并对改后的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的办学特点、招生对象、学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师资配备、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以及经费和编制、开办和审批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指出了职业中学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学生自主选择择业。这一文件对职业中学、农业中学作了全方位的办学规定,标志着职业学校和农业中学成为区别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的一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二)计划内与计划外结合发展时期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即国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