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中学生心理辅导(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305400
- 条形码:9787300305400 ; 978-7-300-30540-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学生心理辅导(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一线教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编写而成,共包括九章内容。前三章系统介绍了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途径、常用技术与方法,后六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意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学习心理辅导、情绪辅导、生涯辅导、性教育等六大主题。在每个主题中,都设计了一节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心理课和一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以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章前的知识概图,则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系统把握与学习。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使用。
中学生心理辅导(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目录
**节 导论
第二节 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心理辅导的途径
**节 心理课
第二节 个别心理辅导
第三节 团体心理辅导
第四节 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辅导
第三章 心理辅导的常用技术
**节 绘画测验
第二节 沙盘游戏
第三节 心理格板
第四节 三种心理辅导技术的比较
第四章 自我意识辅导
**节 自我意识辅导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自我意识辅导的实践活动
第五章 人际交往辅导
**节 人际交往辅导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人际交往辅导的实践活动
第六章 学习心理辅导
**节 学习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学习心理辅导的实践活动
第七章 情绪辅导
**节 情绪辅导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情绪辅导的实践活动
第八章 生涯辅导
**节 生涯辅导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生涯辅导的实践活动
第九章 性教育
**节 性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性教育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辅导(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节选
个别心理辅导学校中的个别心理辅导是指辅导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个别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一、个别心理辅导的原则(一)尊重性原则辅导教师要对来访学生保持尊重,这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步。辅导教师要积极关注,认真倾听。因为耐心地听来访学生倾诉其烦恼,本身就是对来访学生的一种安慰、支持和鼓励。在倾听时,不宜一直用眼紧盯对方,但可对其做出适当反应、引导或变换话题。(二)发展性原则辅导教师不仅要帮助来访学生解决现实的心理困扰,还要注重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特征,使学生增强心理抵抗力,优化心理素质,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三)非指导性原则当来访学生面临关键问题的抉择时,辅导教师不应以权威的形象出现,指示来访学生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而应该帮助学生理顺自身对此事的感受,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每一种抉择的利弊和其可能承受的后果,由学生自己做出*终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辅导教师发现来访学生出现价值偏差时,要突破价值中立和非指导性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保密性原则辅导教师应尊重来访学生的隐私权,对学生的有关资料严格保管,予以保密,不能在辅导室以外的地方随便谈论学生的事,更不能将学生的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学校领导、班主任也应了解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不能随便翻阅辅导记录和其他涉及学生的资料。辅导教师因专业需要在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如果采用学生的案例应将所有能暴露学生身份的资料加以修改或删去。需要注意的是,辅导教师在发现学生可能出现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时,应突破保密原则,及时告知其班主任及监护人,并记录在案。(五)转介原则应该认识到,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对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一般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予以解决,但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如已经构成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病的,非学校心理工作者所能解决,也不在学校心理工作者的职责范围之内,*好是及时与专业机构如医院的精神科或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联系,将其转介。二、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一)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出来的一些行为改变的技术。行为矫正的特点在于它只关注行为本身的改变,而不关注导致行为异常的原因,也不关注导致行为异常的内心冲突。行为矫正是使问题行为减少或消失的比较有效、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实施行为矫正,一般需要经过以下五个阶段。**阶段,准备与沟通阶段。在这一阶段,行为矫正者与学生开始接触,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其主要的工作包括:(1)详细询问学生其问题行为的特征与背景;(2)了解学生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与预期;(3)建立良好的咨询与矫正关系;(4)就时间安排、矫正过程、具体要求等形成矫正契约。第二阶段,问题行为解析阶段。这一阶段是对问题行为做出诊断的阶段。其主要的工作包括:(1)界定问题,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查清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是如何被巩固的;(3)确定矫正目标。第三阶段,制订矫正计划阶段。主要工作包括:(1)根据矫正目标,选择相应的矫正方法;(2)矫正时间和过程的安排;(3)矫正过程中如何记录与评定;(4)矫正效果的评价等。第四阶段,具体矫正阶段。根据矫正计划,具体实施对问题行为的矫正。第五阶段,效果评估阶段。按计划实施了行为矫正之后,行为矫正即告结束,这时根据记录到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行为矫正在长期使用中发展了许多成熟的方法和技术,如强化与惩罚、泛化、消退、榜样示范、刺激控制、行为契约等。其中,强化是一个人积极寻求刺激的动因,会使一个人趋向某种特殊的活动或形成某种特定的行为。泛化是人和动物把习得的经验扩展运用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的倾向,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消退是新条件反射建立后,若继续给予条件刺激,原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下降,直到消失。(二)系统脱敏系统脱敏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沃尔普(Joseph Wolpe)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人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或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或恐惧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1.系统脱敏的理论基础和作用原理系统脱敏是*早应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经学习而获得,而且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通俗地说,系统脱敏通常是以“刺激放松”反射的适应行为,来取代求助者已经形成的“刺激异常”反射,继而强化适应行为,使适应行为得到巩固,从而克服异常行为。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惧状态在人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呈现,他便不会再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惧,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的治疗原理。2.实施系统脱敏的一般步骤(1)建立焦虑或恐惧的等级。找出所有使人感到焦虑或恐惧的事件,并按由小到大的等级顺序排列。(2)进行放松训练。选择安静舒适、光线柔和、气温适宜的环境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按照手臂、头面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以及下肢部的顺序依次训练。训练过程中学会体验肌肉紧张与松弛的区别。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2次,以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3)系统脱敏治疗。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进入放松状态。坐在舒适的座椅上,随着音乐的起伏开始放松。二是想象脱敏训练。首先想象让自己焦虑或恐惧的*低等级的刺激物或事件。若能清晰地想象并在感到紧张时停止想象且全身放松,则重复以上过程,直到不再对想象感到焦虑或恐惧,开始进行下一个等级的脱敏训练。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四个等级,如果训练中某一等级出现强烈的情绪,则应降级重新训练。当通过全部等级时,可以进入现实情境。三是现实训练。这是治疗*关键的地方,仍然从*低级开始至*高级,逐级放松、脱敏训练,以不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为准。(三)森田疗法森田疗法是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根据自己对神经症的切身体验,通过对当时神经症的一些主要方法进行综合、概括和扬弃而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森田疗法要求来访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其自然,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顺应自然既不是对症状消极忍受,无所作为,又不是对症状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是按事物本来的规律行事,凭症状存在,不抗拒排斥,带着症状积极生活。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森田疗法要求神经症来访者通过治疗,以学习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是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森田疗法原本为森田治疗神经症而创立,但其“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理念,在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促进个人发展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由史蒂夫?德?沙泽尔(Stevede Shazer)及茵素?伯格(Insoo Berg)夫妇在短期家族治疗中心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模式。1.基本理念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发现问题的原因;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发生。具体包括:(1)事出并非定有因。(2)问题症状同样也具有正向功能。(3)不当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4)来访者是自身问题的专家。(5)从正向的意义出发。(6)凡事都有例外。2.具体技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主要技术包括一般化、咨询前改变的询问、预设性的询问、评量询问、振奋性的鼓舞、赞许、改变*先出现的迹象、奇迹询问、关系询问、例外询问、任务/家庭作业、因应询问、EARS(Eliciting,Amplifying,Reinforcing,Startagain)询问共计13项技术。3.基本流程(1)问题描述阶段。这一阶段是通过询问来访者的求助动机,给来访者提供描述问题的机会。(2)设定目标阶段。咨询师在好奇、尊重、关怀的态度下,引导来访者进入咨询访谈,澄清来访者想要的目标,并建立工作目标。(3)探索例外阶段。此阶段集中寻找与深入探究来访者生活的各种例外经验,并且追溯来访者是怎样让这些例外经验发生的。(4)回馈阶段。回顾和整理来访者在前面阶段所提到的有效解决的途径,然后以正向的回馈、有意义的信息及家庭作业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来访者。(5)评量阶段。指导来访者自己评量对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结果是否满意。(五)叙事疗法叙事疗法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及新西兰的戴维?爱普斯顿(David Epston)。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所谓叙事疗法,就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疗法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颇感兴趣。1.基本假设(1)叙说是人类的天性,人都生活在故事中,也都有叙说其故事的需要。(2)故事是有生命的,人用其故事来展现人生。(3)自己是故事的作者。(4)人经历事件,也不断诠释其意义。(5)总有特定的事特别突显,成为围绕着某个主轴的主要故事。不符合这个主轴的、不被注意的事件,被称为替代故事。2.基本观点(1)“人≠问题”。把问题和人剥离开,将问题“外化”。(2)“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主人。”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是生命的主人。(3)“放下主流文化的量尺。”很多问题都与主流文化用什么样的量尺来衡量我们有关。(4)“较期待的自我认同。”有些激发人的力量的支线故事可以带来“较期待的自我认同”。3.治疗方法(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人们可以通过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把日常生活中的困扰,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或许可以改变盲目与抑郁的心境。(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使人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叙事疗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对其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叙事疗法的策略,有点儿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在黑色的区域里隐藏着一个白点,当白点由点扩大到一个面的时候,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
中学生心理辅导(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陈功香 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济南心理学会理事长,山东积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成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长期从事学习、记忆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石建军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20年中学心理教师任职经历,教育部首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2012,厦门)全国唯一心理教师代表,先后承担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及子课题和项目36项,主编和参编教育和心理著作22部。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6.3¥39.8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30.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