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48062
- 条形码:9787559848062 ; 978-7-5598-480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 本书特色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融合中华古典诗词和世界经典名画的美育读本,打通孩子艺术感官的奇妙之旅,父母和老师的伴读指南)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 内容简介
古典诗词与书画艺术是实施儿童美育的理想载体。本书从对古典诗词、中外绘画经典作品的欣赏进入,寻找到诗画艺术的融通之妙,训练孩子的感觉(触觉、听觉、视觉等五感),激发情感体验(亲情、爱情、友情、闲情,欢乐、痛苦、忧郁),进行思维训练(分类思维、反向思维、理性思维、故事思维),以滋养孩子的性灵,熏染孩子的生命底色,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 目录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 节选
鲜活、锐敏的感觉, 不仅是健康、优美人格的前提, 也是所有审美能力的基本前提, 还是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儿童美育无疑要注重引导孩子眼、耳、鼻、舌、身全面运用, 培养其看、听、闻、品、触的感知能力, *后才能达到“意”的融通, 亦即多种感官互通的“通感”能力, 或单一感官强化的“闭感”能力。 诗画融通的生动细节, 可以培养孩子的锐敏感知。艺术细节是培养从小孩到大人锐敏的、鲜活的、开放的感知能力*重要的 途径。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审美细节特别多, *典型的是诗眼, 即诗中精金美玉、画龙点睛 处, 像“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的“微” 与“疏”二字就是诗眼,在描摹“云”和“雨” 轻微疏淡的视听感知上,极其传神。从形态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与“圆”, 从色彩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黄”和“白”,以及其他诸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这个动态的“闹”, 还有“清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的“扶”和“失”,都是诗眼,都有生动传神的细节。你给小孩子描述, 他们不一定懂,但应该都能感觉到这些活泼泼的东西。 绘画有画眼, 也就是画中振起全幅的重要细节处, 如南宋夏圭《风雨行舟图》中, 主体是风雨中的堤树、屋宇与江湖山水, 唯有画幅左中边缘处一痕不起眼的渔船, 点明“归舟”,此细节即为画眼。又如巴洛克时代画家卡拉瓦乔的《抱水果篮的男孩》, 很鲜亮的水果和少年, 画眼在哪里?如果让孩子辨识的话, 画面右下角有一片叶子, 已经枯萎了, 这是重要细节。这个细节有更深的内涵: 西方绘画有个传统, 即通过枯萎的水果、食物等, 表示物质虽然很鲜美, 但是在时间和死亡面前都无能为力, 不可永恒。齐白石先生的花鸟草虫特别精美, 一般花草大写意,草虫是工笔的, 如让孩子观察的话, 这些小虫子的触须都栩栩如生。细节会培养孩子观察世界的更细腻的眼光, 而敏于细节是审美创造力的起点。 这一课谈“感觉”, 从诗画融通的视角, 一诗一画, 着意培养孩子视觉、触觉、味觉、听觉、肤觉、通感、闭感、微妙感八个方面的锐敏感知, 尤其设计了微妙感的培养, 诗词选择南宋林逋《山园小梅·其一》“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暗香、月下梅、水中影、水月香,此般若有若无、似虚似实的意境, 是很微妙的, 极能培养孩子的锐敏感觉。绘画取元代赵孟《双松平远图》, 这是一幅以书法入绘画的代表作, 树枝为篆法所画,圆实;近坡以飞白写就,苍老;远水以侧峰拖出,毛涩;树枝、山坡、水面线条质感各个不同, 让孩子数一数、摸一摸这些线条, 对培养感知微妙的能力,必然有所裨益。 当然, 要特别指出, 诗画中的细节感知, 要鲜活起来, *终有赖于和孩子的具体的、实际的生活经验相互印证、呼应和生发。带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 多发现生活的细节, 丰富生活的色彩, 看一瓢波纹, 数几星花蕊, 或者是上山逮鸟, 下水摸鱼, 并且能有意识地把具体经验和诗画审美联系起来, 点化孩子, 如看到疏影横斜的梅花, 就提醒他们是否能找到某首诗歌、某幅绘画, 与之对应, 为之形容, 这样一来, 诗画融通的美育效力,就会真正显发出来。 诗画融通的有情世界, 培养孩子爱的智慧。 有来自知性的智慧, 也有来自德性的智慧, 更有来自德性和诗性相结合的爱的智慧, 爱关联于滋润的情感。人类历史上的诸多圣贤、作家、艺术家,如沈从文先生、丰子恺先生、凡·高、伦勃朗, 他们拥有*滋润、*炽热、*辽阔、*深沉的情感, 他们为人类贡献的是爱的智慧。无论诗词或绘画, 凡伟大的艺术, 都给我们创造一个深情的世界, 这个情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我们常见的人间的情愫, 还可以是一种博爱之情、天人合一之情,对物、对事、对人,皆身心以应,温柔而深情。 中国古典诗词里面, 有无数这样的深情世界。 我女儿七个月大的时候, 我就给她念一首诗, 一直到现在, 我都还给她念。这首诗虽很小很精致, 但是也很浩大。“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它大在哪里?大在只有一颗诗人的心灵、博爱万物的心灵, 才会在一夜风雨之后, 深情眷顾昨夜落花。刮了一夜风, 下了一夜雨, 其他人可能会关心明天路上会不会积水,阳台上的衣服有没有被打湿, 但是诗人会殷勤关心这个世界上枝头的花朵还有多少, 飘落了多少。通过这样一首小诗, 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拥有一颗和花朵相亲近的、和自然界同频共振的、温柔、博大的心灵, 感知到天地的深情。 绘画中, 同样创造了无数这样的深情世界。如林风眠先生对《憩》中那在枝头悠然休憩的小鸟, 充满温柔爱意。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中, 绘一树盎然开放的梅花, 以及三个朋友团团围坐于一桌, 旁边有一行题诗: “小桌呼朋三面坐, 留将一面与梅花”, 真是山鸟山花好兄弟,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情世界。西方绘画中, 伦勃朗的《浪子归来》虽然是《圣经》题材作品, 但衣衫褴褛的浪子, 在被全世界拒绝以后, 伤情满怀地投入老父亲怀抱, 这时轻轻搂着儿子肩膀的老父亲, 那一脸温柔的情意,既是神性的义,也是人间 的情。黄宾虹先生说中国画的*高境界是“浑 厚华滋 ”, 油画境界同样如此, 伦勃朗就是油画世界真正达到浑厚华滋之境的伟大人物, 他是一个有着悲悯情怀的人 。 这一课谈“情感”, 从诗画融通的视角, 一诗一画, 在父母亲情、爱情、兄弟情、友情、闲情、略带痛感的愁情、终极关怀的悲情、博爱众生的同情八个方面, 着意滋润孩子的情感。滋润体现在诗画中情感的丰富、微妙、细腻与深沉, 所以在亲情、爱情、友情等一般日常情感外, 还特意选择了更富有曲折感的闲情、愁情, 更富有超越性的悲情与同情。在经典诗画世界里, 对诸种情感的书写, 都有极尽其妙的表现, 比如唐代李益写世道离乱中表兄弟间的情愫,“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无限深沉的感慨和沧桑,味之无穷。与之对应,《杏花盛开》是凡·高送给弟弟提奥新生孩子的礼物。凡·高为拥抱艺术, 终生潦倒, 备受冷遇和误解, 只有弟弟提奥节衣缩食, 无条件地支持他的创作。在画面上, 我们看到天蓝色背景中的灿烂杏花, 尤其左下*亮的那朵杏花旁边有三点红色, 是初绽的嫩蕊, 莹莹跃动, 这既代表着凡· 高对新生命的欣悦和温柔爱意, 也代表着凡·高与提奥的兄弟深情。这些情愫, 孩子也许不会体会得那么深刻, 但我相信, 随着成长, 这些诗画艺术中的情感世界, 一定能让孩子锻炼出一颗柔软、善良的心灵。我印象当中, 大概在我女儿一岁的时候, 听到雷声, 她就要到阳台上去瞻望, 担心下雨了, 爸爸怎么还没回家; 两岁的时候, 我给她讲动物世界中狮子吃河马的故事, 她就会不禁流泪。可见, 孩子纯真天性中自然就有一泉深澈的情愫。如何护持、疏导、丰富孩子的美好情感, 正是儿童美育*应该注目的事情。今天, 我们这个社会, 很多孩子, 包括大学生, 都是很冷漠的, 不光对这个世界, 哪怕对他们的父母, 都很冷漠, 不会爱。这很可怕, 亟须警醒, 美育一定要关注与应对这样的问题。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 作者简介
王新,1979 年生,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从事艺术史论与视觉文化研究。著 有《诗画乐的融通》(2012)、《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2014)、《孤往雄心: 发现“德国学派”艺术大师全显光》(2016)、《清水才华: 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2018)等。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2.7¥39.8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5¥39.8 - >
烟与镜
烟与镜
¥24.0¥48.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