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从黄土高原到白山黑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218022
- 条形码:9787521218022 ; 978-7-5212-180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从黄土高原到白山黑水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 从陕北黄土高原走出来的李延培, 是血战平型关负伤不下火线的英雄排长, 是攻克淮阴名震苏北的先锋虎将, 是坚守义县掩护主力的阻击能手, 是冒死上山劝降匪帮的孤胆英雄。 从黄土高原到白山黑水, 他和他的战友们的战斗经历, 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国革命战争史的缩影。 名家推荐: 这本书既有历史文献的严谨,也有纪实文学的生动,更有文学作品的魅力。全书通过主人公李延培的战斗经历,以小见大,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的主脉络。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具体描写;既有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也有轻松幽默的生活场景;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也有很强的文学性;既有铁血战士的刚毅勇猛,也有战友兄弟的深厚情谊……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王火 历史是*好的教科书,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作为我军众多英雄战士代表的李延培的英雄事迹,还可以更加系统直观地了解我军南征北战的艰辛历程。我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希望通过此书进一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传统,树立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风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褚银
从黄土高原到白山黑水 内容简介
从陕北黄土高原走出来的李延培, 是血战平型关负伤不下火线的英雄排长, 是攻克淮阴名震苏北的先锋虎将, 是坚守义县掩护主力的阻击能手, 是冒死上山劝降匪帮的孤胆英雄。 从黄土高原到白山黑水, 他和他的战友们的战斗经历, 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国革命战争史的缩影。本书讲述英雄故事,是赓续红色血脉红色历史、红色教育的生动读本。
从黄土高原到白山黑水 目录
序一
序二
**章 山河风雷激荡
第二章 红旗漫卷西风
第三章 抗战烽火燎原
第四章 晋冀战斗岁月
第五章 这里是豫皖苏
第六章 苏北军歌嘹亮
第七章 迎接胜利曙光
第八章 挺进白山黑水
第九章 下江南强攻势
第十章 孤胆英雄传奇
后记
从黄土高原到白山黑水 节选
**章 山河风雷激荡 一、革命火种 1932年的一天,陕北清涧。 扑簌而来的北风吹打着满山枯黄的蒿草,在一座小山峁上,站着一名少年,他个头不高、身板精瘦,但精神头十足,此时他两眼圆睁,全神贯注地望着前面山下的路,他就是正在放哨的东拉河乡儿童团员李延培。 1917年,李延培出生于清涧县的东拉河这个贫穷小山村。古名宽州的清涧县位于黄河陕晋峡谷的西岸,是陕西榆林东南与延安的交界地带。而东拉河所在的地方山连山、沟连沟,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李延培家是一个贫困户,几辈子都是种地为生,祖父和父亲还经常给别人家打零工贴补生活。在李延培幼时的记忆中,家里*大的“财产”就是两孔土窑洞和20亩石子山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还经常遇到大灾,庄稼收成非常不好,日子过得和周边的秃山野岭一样恓惶。 李延培和弟弟小时候就很懂事,虽然不能下地干活,但都会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村里人都夸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到了八九岁时,李延培就可以帮忙种地、放羊,成了村里有名的“小羊倌”。 单调、贫苦的日子就这样过着,但发生在清涧的一件大事,对李延培的人生轨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927年10月,共产党员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发动了清涧起义,这是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的一次武装暴动,起义部队3个多月先后转战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安定、安塞、保安等县,*多发展到1000多人。虽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后失败,但它打响了西北地区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在陕北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也在李延培这个年仅10岁的孩子平静的心头掀起了涟漪。 从此,苦孩子李延培就开始关心外面的世界,向往红色革命,不断追求进步。1932年,他报名参加了东拉河乡少年儿童团。儿童团是当时我党建立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成为革命的小帮手。加入这个少儿革命组织后,15岁的李延培显现出了一定的组织能力,经常带领一帮孩子在村口站岗,在峁上放哨,扮成放羊娃去侦察收集敌情,协助盘查可疑人员,很快便当上了乡儿童团团长。这下子他的革命热情更高了,还经常组织小伙伴帮着赤卫队和农会贴标语、搞运动,革命斗争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了。他报名参加了赤卫队,不久又成为赤卫队队长,带领队员们做支前工作。1934年3月,积极肯干、能力超强、做事严谨细致的李延培参加了苏维埃政府工作,两个月后,因为表现优异,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过了5个月又担任团小组长、支书、副乡长等职。 李延培热心“闹红”(干革命),成了村里的“名人”和“忙人”。许多人发现,经常早出晚归的李延培后腰鼓鼓的,像别了什么东西。有村民就悄悄地说:“那娃娃腰里别着把手枪哩,我看见过,是真家伙!”弟弟听说了,缠着哥哥要看枪,李延培就悄悄地把弟弟拉到窑洞里,取下那“家伙”让他看,哪里是什么手枪,原来是红布包着的扫帚疙瘩! “我咋能有真枪呢,这是吓唬人的!”李延培告诉弟弟,弟兄俩偷偷地笑了一阵。到了晚上睡觉时,李延培便会把假枪解下来,小心翼翼地压到枕头底下。如此这般,除了弟弟知道实情,村里人都被蒙住了,对李延培也多了几分羡慕和敬畏。 少年李延培心中一直有着当战士、上战场、杀敌人的梦想。1935年3月,17岁的李延培参加了白雪山游击队。这支部队是以陕北红军游击队二支队队长白雪山的名字命名的,白雪山和战友们长期在清涧、绥德一带开展革命斗争,建立红色村庄。他还在谢子长指挥下和陕北红军游击队一起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次反革命“围剿”,1934年9月4日,白雪山在清涧土黄梁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李延培为加入这样一支革命队伍感到自豪,更为高兴的是,他终于有了一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枪。 在白雪山游击队,李延培先后参加了解放安塞、靖边的战斗。但是,真正的战场不同于在儿童团和苏维埃政府工作,战火硝烟、尸横遍地的场景让刚上战场的李延培大受惊吓。 战斗结束后,看到失魂落魄的李延培坐在那里哭鼻子发呆,班长杨士梅走了过来,坐在他身边开导说:“战斗就是这样你死我活。要是打一次仗就哭一次,你的眼泪很快就哭干了。我开始也和你一样害怕,你已经很勇敢了,很快就会习惯的。” 班长的话给了李延培很大的鼓舞。在随后的战斗中,他跟着杨士梅前进、冲锋,学习领会战术要领,培养胆气和豪情。一次次战斗,一点点提高,李延培在战火洗礼中逐渐变得刚强、冷静,作战也越来越勇敢,成了令敌人生畏的“下山虎”。 二、红星闪闪 经过一段游击队的战斗生活,李延培终于实现了*终愿望。1935年8月,他带着本乡12名青年队员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军帽上有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这标志着他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红26军是西北地区**支由党中央授予正式番号的正规红军队伍。1932年12月成立之初,只组建了第42师第2团团部。1933年6月,又将渭北、富平游击队改编为红26军第4团。1933年11月,正式组成红26军第42师及其师部。1934年秋,红26军又先后组建了第1团、第2团。他们和地方游击队一起开展武装革命斗争,先后创建了照金革命根据地、南梁革命根据地,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粉碎了敌人的**次大规模军事“围剿”。1934年,红26军同红27军并肩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和陕北两块苏区策动的第二次大规模军事“围剿”,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靖边、安塞、保安等6座县城,在陕甘20余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唯一保存完整的红色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李延培参加的就是这支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着重要地位的光荣红军部队。*初他加入的是红26军补充师,后来进入红42师。在这里,李延培经受了考验、增长了才干,革命觉悟和军事素养有了再一次的快速提高。他随部队先后参加了慕家塬、定仙墕战斗。他机智灵活、英勇果敢的表现得到了战友们的赞扬,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 永坪镇,地处延安市延川县西北部。唐武德二年(619年),取永久平安之意得名永平堡,后来演变为 “永坪”这个名字。这个当年并不起眼的小镇因为三支红军队伍会师从此驰名中外。1935年9月16日,李延培所在的红26军,以及陕北兄弟红军红27军,在永坪镇与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胜利会师,西北地区的红军力量得到壮大。9月18日,三军合编为红15军团,全军团7000余人。红26军被改编为第78师,李延培成了红15军团的一名战士。 鉴于红25军已经到达陕甘苏区,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正向陕甘地区开进的情况,蒋介石部署展开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军事“围剿”。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红15军团采取了先歼灭敌一部、然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策略,先后发动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直罗镇战役,用胜利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李延培也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战斗中不断淬炼、洗礼、成长。 位于鄜县(现富县,古称鄜州)南10公里的榆林桥面水背山,周边丘陵沟壑纵横,是洛川、鄜县通往延安的必经之路,东北军第107师第619团在此固守。为了拔掉这颗威胁很大的钉子,刚经历过劳山战役的红15军团决定乘敌工事尚未完成、队伍立足未稳之际将其消灭。李延培所在的第78师第232团随军团主力连夜突击行军,逼近榆林桥。 李延培当时年龄小、个子矮,步枪几乎和自己一般高,身上的棉衣裤又肥又长,行军时一会儿被裤腿绊倒,一会儿又被枪托磕到,弄得腿上青一块紫一块,但他咬紧牙关坚持奔跑,始终没有掉队,终于和战友们按时赶到了进攻地点。 10月25日拂晓,进攻榆林桥的战斗打响了。李延培所在的第78师第232团在消灭了洛河西垲子山的敌人后,由西向东涉水向榆林桥据点发起进攻。河水浸透了李延培的棉裤,他感到双腿冰凉沉重,在水中每迈一步都艰难无比,但他咬紧牙关端枪呐喊着冲在前面。部队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冲入榆林桥镇,经过逐窑逐屋的争夺战,全歼守敌4个营,毙伤敌300余人,俘敌1800余人,缴获82迫击炮、轻重机枪及大量长短枪支,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劳山、榆林桥两战给敌军以沉重打击,迫使其向北撤退,为彻底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军事“围剿”,巩固和扩大陕甘苏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顺利到达陕甘苏区西部的吴起镇,宣告党中央和红1方面军主力历时1年、纵横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10月20日,直罗镇战役打响了。在红1方面军统一指挥下,红1军团、红15军团对据守直罗镇的敌第57军第109师发起进攻。第78师以部分兵力堵住敌军向东的去路,第232团协同红75师歼灭南山之敌后突入镇内,李延培和战友们像猛虎一样朝敌人扑去,枪弹手榴弹齐发,刺刀刀刀见红。国民党军在猛烈攻势下彻底土崩瓦解,第109师师长牛元峰被击毙,红军消灭东北军一个师又一个团,毙敌1000余人,俘虏5367人,缴枪3500余支(挺),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11月,李延培所在的红15军团归入红1方面军序列。
从黄土高原到白山黑水 作者简介
惠毅,西北大学行政管理硕士,高级编辑(二级)职称。陕西省党代表,西安市党代表,西安市人大代表。曾任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西安市委候补委员、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党委书记、台长、董事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理事、陕西省“三五”人才、西安市有特殊贡献专家、西安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荣获西安市最佳领导干部、西安市“十佳”新闻工作者、西安市“德艺双馨”文学艺术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84年开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著有《克林顿从西安走进中国》(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一个记者眼中的外国元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主持编著多本新闻作品专著。釆编播出的《学愚公移山修山村通途》《兵马俑作者姓名被发现》等数十件新闻作品荣获中国政府奖——中国电视奖及陕西新闻奖一等重要奖项。撰写的《流量向善,方能长流》(新闻战线)、《重大主题报道的“招式”与“功法”》(新闻战线)、理论文章《实现电视与网络优势叠加》(人民日报)、文艺评论《让历史重新鲜活》(人民日报)等百余篇理论文章和文艺作品先后在国家出版社、期刊、报刊发表。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23.0¥32.8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32.4¥49.8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4.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