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关于科学,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关于科学,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32开 页数: 187
本类榜单:科普读物销量榜
中 图 价:¥33.0(5.5折) 定价  ¥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关于科学,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638458
  • 条形码:9787559638458 ; 978-7-5596-3845-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关于科学,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本书特色

1.充满冷知识的科学通识读本,颠覆众多广为流传的“常识”。科学家说什么都对,人类是演化的巅峰……如果目录呈现的众多观点你也深以为然,本书内容必将让你大吃一惊。作者将用众多有力事实告诉读者,这些固有认知都是错的! 2.资深作者带你轻松步入科学。作者马特·布朗是英国科普编辑、作家,常年撰写科普相关文章,风格通俗易懂,话题天马行空,本次充分综合各类学科,为读者呈现全方位科普。 3.脑洞大开的科学话题,角度新颖,轻松易读。全书共收录48篇小文,篇幅短小但信息海量。用出其不意地方式探讨一些“不太正经”的科学话题。比如:科研工作者做研究时总遵循科学方法吗? 4.在漫谈中领略真实的科学世界。从万物运行理论到人类自身演化,书中涉及众多科学门类,内容广泛且浅显易懂,激发读者的科学兴趣;传言爱因斯坦数学成绩差,掉下的苹果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作者将带读者详细考证。 5.系列图书全5册同步上市。“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系列图书还有太空、地球、人体、艺术主题。

关于科学,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内容简介

“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系列以太空、地球、人体、科学、艺术5大主题,为读者献上颠覆“常识”的通识读本。以讹传讹、定势思维、不假思索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流言,真相沦为冷知识。以“纠错”的方式摒弃固有认知,以辩证的视角看待个体生命奥秘、人类智慧结晶、宇宙万物运行的当下进程。这世界已与印象中大不相同!感受真相带来冲击与惊喜,用更明辨、审慎、崭新的思维拥抱纷繁多元的周遭世界。 搞科学就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中摆弄五颜六色的冒泡试剂……本书将告诉你,很多想当然的科学印象都是错的!大到广袤宇宙,小到微观细胞,很多获得广泛认知的“事实”并非真相。实际中,太阳系尚未接近探索,进化论并非由达尔文率先提出,科学家也不是说什么都对。 本书共收录太空、物理、化学、生命演化相关的48个短小章节,作者通过浅显风趣的笔触、崭新多维的视角,睿智又巧妙地破解广泛传播的科学流言。用“纠错”的方式摒弃固有认知,以辩证的视角引领读者直击真实的科学世界。本书作为颠覆诸多“常识”的科学通识读本,读者将从中体会到大胆质疑、审慎求证的乐趣,开启自己不竭探索的篇章。

关于科学,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目录

引 言


★什么是科学

所有科学家看上去都是这样的

你得非常聪明才能懂科学

科研工作者做研究时总是遵循科学方法

不需要科学家告诉我们世界的运转规律,常识即可告知一切

科学家做什么都是对的


★无穷之旅

莱特兄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飞行

斯普特尼克号是首个进入太空的人造物体

宇航员在零重力状态下飘浮

如果没有隔热罩,航天器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将因摩擦而燃烧

季节是由于地日距离远近交替而形成的

卫星环绕行星转,行星环绕恒星转

我们现在已向冥王星发送了一个探测器,整个太阳系都已被探索

到底什么是矮行星

各种不科学的定律和法则


★物理的边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四维宇宙

光的传播速度是fastest

任何事物都逃离不了黑洞,甚至连光也不能——因此黑洞难以发现

谁是错误的发明者


★奇妙的化学

应尽量不吃化学品,因其对身体有害,要吃自然食材

水在100℃沸腾,在0℃结冰

物质有三种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

水是电的良导体

玻璃是一种液体

原子就像微小的太阳系,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


★地球上的生命

生命只占地球存在时间的一小段

所有的生命都依赖太阳

鱼类是first离开海洋的动物

毁灭恐龙的那颗流星造成了有史以来biggest灭绝

演化是持续几千年的缓慢过程

大自然从未发明轮子

人类是演化的巅峰

人类的学名是智人

现代人是尼安德特人的后裔

科学相关的用词不当和引用错误


★地球

末次冰期终结在几千年前

用里氏震级测量地震级别

北半球的排水水流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tallest峰

彩虹包含七种颜色


★身体很重要

你是人类

人死后,头发和指甲继续生长

艺术性和创造性强的人多使用右脑,喜欢分析的人多使用左脑

大脑完全由神经细胞组成


★常见的伪科学


★著名的科学家

苹果砸在脑袋上后,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理论

查尔斯·达尔文是first描述进化论的人

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数学成绩一塌糊涂

DNA是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

让我们再来一拨儿虚构事实


补充信息

致 谢

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关于科学,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节选

《所有科学家看上去都是这样的》 2001 年,人类基因组的首个详细指南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这项标志性的研究是由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团队撰写成文的。几十位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中国、爱尔兰和以色列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完成了这项基因组研究,他们代表了24 个不同的大学和研究组织。与2015 年关于希格斯玻色子的论文相比,这项研究涉及的地区依然非常有限。那项研究中,有5154 名科学家在50 多个国家进行工作,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虽然没有见过其中任何一位,但是我敢说,这里面没有一个科学家像这里画的这样。 科学就像是个国际大礼堂,汇聚了各种肤色、信仰、国籍、性别、性情、发型和体味的人。你不必变得疯狂才能在这里工作,况且这样也毫无用处。但是提起“科学家”一词,大众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疯狂教授”的形象。就在今天早晨,我跟小女儿一起看有趣的学前教育片时,还看到了这样一位教授。下面我们就效仿弗兰肯斯坦博士(Dr Frankenstein),把科学家这个刻板形象分解成如下几个部分。 【科学家都有古怪的发型。】人们经常说科学家从来不用去理发。他们要么是光头,就像鸡蛋一样;要么就是蓬乱的头发,看上去疲惫不堪,邋里邋遢。后者所说的科学家的模样肯定是受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形象的影响,因为他就是一头蓬乱的白发,看上去比两个电子之间发生恐怖的超距作用还要混乱。 出现在电影和电视上的科学工作者经常留着夸张的发型,想想《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中的埃米特·布朗(Emmett Brown)博士,《新科学怪人》(Young Frankenstein)中吉恩·怀尔德(Gene Wilder)扮演的角色,或者是《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中布伦特·斯皮内(Brent Spiner)扮演的愚笨科学家。秃顶科学家的典型代表是《布偶大电影》(Muppets)中的本森(Bun-Sen)或者是《X战警》(X-Men)中的X教授(Professor X)这样的角色。[ 这种刻板的人物形象还有《绝命毒师》(BreakingBad)中制造冰毒的化学教师沃尔特·怀特(Walter White),但他的脱发有更深的含义,我们不能说他老套。] 我认识许多科研人员,没头发的、头发浓密的、鬈发的、刺儿头的;金发的、棕发的、黑发的、红发的、绿发的,甚至五种颜色头发上都有的。2012 年,美国好奇号(Curiosity)探测车成功登陆火星,工程师博巴克·菲尔多西(Bobak Ferdowsi)就因为其像羽冠一样的发型,被人们叫作“莫霍克小伙”。特别是头发浓密的科学家,他们甚至可以加入“科学家奢华发型俱乐部”了。科研工作者可不是只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走在前沿,也包括他们的发型。毋庸讳言,科学家的发型与其他任何领域劳动者的发型一样多。 【科学家都是男性。】搜索一下“索尔维会议”的图片,这是世界**物理学家几年一度的聚会,*有名的聚会发生在20 世纪初。*一次会议是在1911 年,照片里,24 位**科学家围坐在桌旁。其中22 位都有胡子,另有一位是居里夫人(Marie Curie)。16 年以后,在第五次会议上,照片上是28 位男性和居里夫人。变化不大,除了小胡子不再那么流行了。 历史上,科学、医学和技术几乎全部是男性的天下,但是认为女性完全被排除在外也不对。10 月中旬的阿达·洛芙莱斯节(Ada Lovelace Day)就是旨在颂扬古往今来女性在这些领域做出的贡献。洛芙莱斯(1815—1852)常常被认为是世界上*一个计算机程序员,她为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的机械装置设计了算法。 她和居里夫人或许是*出名的女性科学家(广义上的),但是还有许多女性在科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卡罗琳·赫歇尔(Caroline Herschel,1750—1848)协助发现了天王星,并勘误了星表。玛丽·安宁(Mary Anning,1799—1847)是伟大的化石收集者,她发现了*一具蛇颈龙、鱼龙和翼龙化石。玛丽亚·米切尔(Maria Mitchell,1818—1889)能够克服她所处时代的偏见,成为纽约瓦萨学院的天文学教授。 20 世纪,女性发挥了更加杰出的作用。1903年,居里夫人因其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的女性。8 年以后,她又因为发现钋和镭捧走了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 居里(Irène Joliot-Curie)于1935 年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二位女性。 尽管这些都是杰出案例,但是女性在科学领域的机会依旧令人担忧,直至近些年才有所好转。我在写作本书的时候,只有17位女性获得过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我不清楚男性获奖者的准确数字,应该是在200 位左右。即使在今天,穿白大褂的中年男人依然是对科学家*常见的描述(如果你想要证据,请再试试搜索相关图片)。现实是什么样的呢? 现实是,女性在科研工作者队伍中仍然占很小的比例,小得令人咋舌。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UNESCO)估计,世界科研人员中只有28.4%是女性,学科不同、国家不同,差异也会很大。少数一些地方,例如拉脱维亚,则女性科研工作者更多。相比之下,大多数国家女性从业比例之低就令人难以置信了。法国的科研重地有3/4 是男性,女性也不太可能获奖、受邀在会议上讲话或担任会议主席。 一个普遍的假设是,这一定是由于雇用时的性别歧视,但情况不一定是这样的。2015 年,一项可靠的研究调查了美国校园中助理教授的招聘情况。结果发现,相比于男性,女性总是受到偏爱,比率高达2∶1。并且雇用者是女性还是男性并不重要。一些人把这一结果解释为“正面差别待遇”,即跟其他标准相比,招聘者面临的压力是更多地考虑性别平衡问题。 那么,为什么女性在高层学术界依然比例偏低呢?作者认为,问题更多的是在“供给层面”。换句话说,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女性不太可能申请高级职务。如果她们申请了,跟同样资质的男性相比,她们更有可能获得面试机会并得到工作。 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在许多西方国家,至少在博士阶段,从事科学研究的男女数量现在大致相等。随着职业路径的晋升,统计数据也在变好。 【科学家都是上了年纪的白种人。】在西方,科学家经常被刻板地描绘为白皮肤甚至是白头发。统计数据很难获得,但事实似乎是相反的。和任何等级制度一样,大部分的科学工作都分配给了较低的等级——博士后、技术员和初级研究员,是他们在承担大部分的实验工作。此外,这个基层人员不断在扩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产出在全球范围内稳步增长,这意味着科学领域有更多的工作,其中大部分是初级阶段的工作,主要由年轻人做。有着乱蓬蓬白头发的老教授是极少数人。 种族背景怎么样?正如有人预期的那样,在西方国家,尽管比例失衡,大多数科学工作者仍然是白人。例如,2010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科研部门有69%是白种人(相比之下,在更广泛的群体中,这一比例约为64%)。然而,如果我们看一下全球的情况,白种人的主导地位就不那么明显了。近期的数据显示,世界上40%的研究开发工作都在亚洲开展,仅中国就占了研发的20%,这个国家获得学士学位的大学生49%是学科学的。事实上,中国的科学毕业生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随着印度的崛起,日本和韩国保持着强大的研究基础,也许科学家的这个刻板印象很快就会成为一名年轻的亚洲人。 【科学家总是穿着实验服、戴着护目镜。】好吧,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些科学家确实穿白大褂、戴护目镜。任何人处理有害物质或处理任何可能污染他们便服的物质时都会穿上实验服,而在任何化学实验室里都必须佩戴塑料眼镜。然而,科学界的服饰穿搭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一位海洋生物学家会发现一件摆来摆去的白色外套让她在水下的进展受到阻碍;一位在野外考察的地质学家会感到寒风凛冽。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在家里工作得很好——任何在床上佩戴安全设备的人都可能从事科学以外的其他活动。一些科学家会穿着西装,大多数人会穿着日常休闲装上班,是的,还会有一两个穿着带有棕色肘部垫布的灯芯绒夹克。认为一个科学家必须佩戴实验室装备,就像认为所有的士兵都戴着熊皮帽一样。 【科学家总是与冒泡的试管为伍。】电影银幕上的科学家身边都配有彩色的药水,它们在奇异的玻璃器皿中翻腾冒泡。现实世界中的研究人员从不用如此狂热的设备来装饰工作场所。首先,大多数科学家都不是化学家,所以很少摇晃紫色液体或躲避烟雾。即使是那些确实与试剂打交道的人也会发现这样的场景很奇怪。任何有咝咝作响、冒烟、沸腾或其他可排放物质的东西都必须放在通风柜中。从广义上讲,色彩鲜艳的液体是本科教学实验室独有的。在取得化学和生物化学学位后,我唯一一次看到冒泡的试管是我们偷了一些玻璃器皿打算办一场实验性的鸡尾酒会时。 即使是在严肃的科学纪录片中,你也经常会发现的另一个噱头,那就是实验室里多数都亮着紫色灯光。事实可不是这样的,只有极少数实验室会使用紫外线灯来观察某些试剂。在电视上看到的淡紫色色调纯粹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验室通常很明亮,墙面是毫无装饰的白色——这非常适合观察性研究,但对于电视采访来说就有点儿朴素了。

关于科学,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特·布朗(Matt Brown),科普编辑、作家,Londonist网站的特约撰稿人。曾担任英国皇家学会检测员,组织过英国皇家学会、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亨特博物馆的科学竞赛。除科普类图书,还撰写过大量有关伦敦、艺术、文化的文章。 译者简介: 刘建波,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法律翻译以及翻译史。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