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南珠北玉 笔墨刀枪

作者:冯并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0.6(4.3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南珠北玉 笔墨刀枪 版权信息

南珠北玉 笔墨刀枪 本书特色

本书以细腻传神的故事性笔触 介绍了孙伏园、徐志摩、邵力子、梁实秋、孙犁、张恨水、沈从文、萧乾、 老舍、夏衍、戈宝权、柯灵、郁达夫、陈学昭、吴宓、金庸、袁鹰等 中国早期三十位报纸副刊编辑鲜为人知的事功 他们大多既是杰出的报人 也是文学巨匠 对报纸副刊的衍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也助推了近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社会思潮的风云激荡 一部报纸副刊编辑的生动简史 一幅文学巨匠云集的鲜活画面 有态度、有品位、有趣味

南珠北玉 笔墨刀枪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我国早期报纸副刊的源流变迁、编辑形态的发展规律,揭示了报纸副刊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早期报纸副刊与读者消费之间的编辑定位,萌芽时期的主流文化与副刊编辑的形态建构,传统文人的社会身份与副刊编辑主体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本书主要介绍了三十位副刊编辑对副刊在不同时期的衍化发展所作的贡献。报纸副刊作为百年来中国文学思潮和社会思潮*为风云激荡的文化传播平台,更能集中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节奏。书中除了有像孙犁、张恨水、金庸、郁达夫等文学巨匠,当然也有近现代文坛上的一些怪才和学人,阐述了他们与副刊之间的联系。

南珠北玉 笔墨刀枪 目录

前副刊文字 / 001

1.狄楚青与《时报》副刊 / 012

2.包天笑与《时报·余兴》 / 021

3.严独鹤与《新闻报·快活林》 / 027

4.陈蝶仙与《申报》副刊 / 034

5.俞颂华、李石岑与《时事新报·学灯》 / 043

6.孙伏园与《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 048

7.徐志摩与《晨报副刊》 / 056

8.邵力子与《民国日报·觉悟》 / 060

9.梁实秋与《益世报·文学周刊》 / 065

10.黎烈文与《申报·自由谈》 / 072

11.张恨水与《世界日报》《世界晚报》副刊 / 079

12.徐凌霄与《大公报·戏剧周刊》 / 089

13.刘云若与《北洋画报》 / 093

14.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 / 100

15.萧乾与《大公报·文艺》 / 111

16.老舍与《青岛民报·避暑录话》 / 117

17.夏衍与《华商报》副刊 / 123

18.戈宝权与《新华日报》副刊 / 131

19.王平陵与《中央日报》副刊 / 137

20.柯灵与《文汇报·世纪风》 / 147

21.郁达夫与《星洲日报》副刊 / 152

22.陈学昭与《解放日报》第四版 / 158

23.穆儒丐与《盛京日报·神皋杂俎》 / 164

24.梅娘、柳龙光与《大同报》副刊 / 170

25.陆晶清与《扫荡报》副刊 / 174

26.吴宓与《武汉日报·文学副刊》 / 178

27.孙犁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 / 186

28.金庸与香港《明报》副刊 / 195

29.陈翔鹤与《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 206

30.袁鹰与《人民日报·大地》 / 211

后记 副刊生命的延续 / 218


展开全部

南珠北玉 笔墨刀枪 节选

1. 狄楚青与《时报》副刊 1904年,上海出版的《时报》,灵魂人物是梁启超,但它的实际创办者和经营者是著名报人和前维新派人士狄楚青。 狄楚青生于1873年,病逝于1941年。原籍江苏溧阳,长于江西。正名为狄葆贤,字楚青、楚卿,号平子,笔名有慈石、狄平、高平子、六根清静人和平等阁主。他是康有为唯一的江南弟子,曾经是著名的“公车上书”的举子之一,与梁启超也有深交,因此在早期被视为康梁维新思想的重要人物。狄楚青在1900年参加了唐才常组织的张园国会活动,并在维新力量遭受危机时参加了自力军,筹划了“勤王”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1904年,狄楚青回到上海,与康梁共同筹资开办《时报》。一开始梁启超担任主笔,后来由同样是康门弟子的罗孝高任主笔也兼任康梁的代表,但狄楚青作为总经理,是《时报》的实际筹办者和管理者。1904年至1921年,狄楚青任《时报》总经理的时间长达近17年。 《时报》带有浓厚的保皇色彩,辛亥革命之后,狄楚青在办报方向上与康梁出现分歧,遂由狄楚青开始独资经营。但因为《时报》的政治历史背景和报纸初创时期的舆论偏向,《时报》在总体上难以摆脱保皇党报纸的社会认知,竞争优势渐失。因此在新的报纸不断出现后,特别是史量才接手《申报》之后,有些经营困难,这是《时报》锐意改革的客观背景。 在一段时间里,《时报》也可以称为戊戌变法失败后保皇党人的主要舆论阵地,但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保皇党人的舆论喉舌。虽然梁启超也曾参与了初期策划,报纸主笔也是康门弟子罗孝高,但狄楚青在创办该报提到办报宗旨时讲,“吾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乃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因此,他是中国近现代报人中具有相对独立报纸革新理念的**人。不仅读者定位明确,主要面向教育界、出版界和文化界,而且成为在北京、苏州、杭州设有分报馆的大报,全面实现了正反两面印刷,也摆脱了竖版式编排印制的传统形式。 《时报》之名,也取得有些意思。除了与梁启超此前举办的《时务报》暗示着某种关联,主要来自《礼记·中庸》中的“君子而时中”一语,意思是要合于“时”,随“时”而变,同时更倾向于“持中”“执中”。因此报纸一开始的政治姿态,既反对顽固守旧,又反对激进革命的中间路线。但对康梁来讲,已经有些大势已去,跟不上形势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狄楚青当时的政治现实认知有极大关系,同时也暴露了他们之间政治观点上的分歧,而终至出现狄楚青一人独立经营的局面。 《时报》的结构和面貌即便在今天都不落伍,除了版面竖排,纸张发黄,谁敢相信这是100多年前的报纸?狄楚青确乎是一位具有纸质传媒超前发展眼光的革新人物,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纸媒的奠基人。 狄楚青信仰佛教,淡于功利名誉,摊子铺得很大,除了《时报》的北京、杭州、苏州分馆,还拥有有正书局和有正书局旗下的《小说时报》《妇女时报》等,俨然形成了中国*早*大的报业集团,报馆里大小事都要他来定夺。1921年,狄楚青健康状况不佳,也就由黄伯惠(黄承恩)接办了《时报》,《时报》从此进入了逐步衰落期,*终在1939年9月1日宣布停刊。《时报》在黄伯惠主持期间,经营情况每况愈下。1931年4月,《时报》曾经连载过巴金的作品《家》,《家》当时书名为《激流》。九一八事变后,《激流》连载一度被腰斩,经交涉继续刊登,但《时报》并没有支付后来连载的稿费。1933年5月,《激流》定名为《家》,由开明书店正式出版。 但是,《时报》前期和中期的经营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这种成功主要来自狄楚青在报纸结构和新闻机制等多方面大刀阔斧的革新。他有许多同业**,包括报纸定位和版面形式、印制技术以及采编结构等,都走在上海乃至全国报业的前面。 在版式编排和新闻版设计上,一是彻底告别竖版式编排,实行四大版两面印刷。二是与不同的新闻版相呼应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和时评三的评论专栏,让评论与新闻合流,避免了主笔一手包办操持言论“大而空”式的弊病,聘请陈景韩(陈冷血)、包天笑和雷奋分别担任主笔,让新闻与言论直接互动。这三个时评专栏就是国内时评、外埠时评和本埠时评。陈景韩是分版时评的首倡者,后来也是《时报》的总主笔,他的政治观点与梁启超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时报》的保皇色彩。 在新闻业务上也作了许多创新。其一是首设“专电”,当时中国尚未出现通讯社机构发布的可靠消息来源,无从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时报》派出专人到北京采访,通过电报、电话把采访内容传给报纸总部,既保证了新闻时效,也强化了独家新闻的采写机制。之后,《时报》“专电”为各报效仿,并促成了通讯社机构的诞生。 其二是首设“通讯记者”,也即*早的特派、特约记者。而中国近代报纸的“通讯记者”**人,就是中国新闻通讯**人黄远庸(黄远生)。之后,北京著名报人邵飘萍在未创办《京报》之前也担任了《时报》的“通讯记者”,而另一位是《大公报·戏剧周刊》的创始人徐凌霄(徐彬彬),也是《时报》的三大“通讯记者”之一。黄远庸是前清进士,曾经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因为写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受迫害,出走美国,*后被暗杀于旧金山。三大“通讯记者”为《时报》带来了更大声誉,同时也对报纸新闻写作体裁的分化、完善作出创新性的探索。

南珠北玉 笔墨刀枪 作者简介

冯并,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有贡献专家。2000年获韬奋新闻奖,中国新闻特等奖获得者。曾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与中国生产力协会副会长等职。作者长期从事经济新闻工作和经济研究,著有《新叶集》《经济随笔》《冯并通讯集》《冯并杂文选》《冯并评论选》《即铭随笔》《改版》等;曾主编《市场经济》和中国首部《中国公共管理年鉴(2013 )》;参与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中外经济体制比较丛书》《改革问答录》等;撰写了 “西行随笔” “大战略” “大陆桥” “东北纪行”系列文章和大量经济评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