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者节开场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长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创新与结构变迁-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长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创新与结构变迁-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作者:郝璐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74.1(7.8折) 定价  ¥9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长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创新与结构变迁-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830736
  • 条形码:9787521830736 ; 978-7-5218-307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长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创新与结构变迁-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内容简介

本书拟从长期经济发展和变迁的视角揭示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框架,系统考察创新与结构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演化经济学创新理论和技术-经济范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结构变迁的创新发展理论框架,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前后英、美两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新一轮工业革命下中国的探索实践进行分析,以揭示社会经济是如何在创新与结构变迁中实现发展的。

长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创新与结构变迁-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理论背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经济学研究中的创新
2.1 马克思的创新思想
2.2 熊彼特的创新发展理论
2.3 熊彼特之后的主要创新理论

第3章 创新、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一个理论框架
3.1 相关概念辨析与内涵界定
3.2 创新系统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互动机制
3.3 创新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一个发展的理论框架

第4章 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社会
4.1 工业革命前的阶层结构变化与制度创新
4.2 科学创新与社会资本
4.3 技术、组织管理创新与经济结构变迁
4.4 新起点上的阶层结构与国家权力结构变化
4.5 小结

第5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的美国与世界
5.1 工业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制度创新
5.2 科技创新与社会资本
5.3 组织管理创新与结构变迁
5.4 金融寡头与国家政权
5.5 小结

第6章 新一轮工业革命下中国的创新发展
6.1 新一轮工业革命概述
6.2 “大变局”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6.3 创新发展与结构变迁
6.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长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创新与结构变迁-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节选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创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以此为脉络呈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包含的创新及其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关联。  (1)资本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生产过程二重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并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其由超额剩余价值向相对剩余价值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所包含的创新思想体现如下。  **,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二者均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满足相应的社会需求而产生,并构成了特定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纺织机、蒸汽机、电报机的发明过程,指出机器的设计与制造离不开力学、热学、化学、电学、电磁学等基础科学的指导,并提到机器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滑动原理的发现,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所产生的新机器或机器的改进称为“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些机器的发明和改进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实际需要构成了科学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代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的生产工具生产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正如马克思所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第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结构变迁。新技术的引入促进了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和新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并催生出新的生产部门;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反过来又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生产部门和产业结构也随之变化。协作的方式代表着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在新技术促进分工、改变协作方式的同时,适应新技术的协作需要相应管理制度的规范,因此协作的发展也意味着组织管理上的创新。以手工工场为例,手工工场的产生是分工与协作发展的结果,而在手工工场中,分工和协作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产生了机器生产的需求,机器的改进和创新成为工厂制度——一种新的组织管理形式产生和发展的技术基础,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完整地呈现了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相互促进,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结构变迁的过程。  第三,资本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是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发生和扩散的动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规律的作用下,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会首先采用任何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的工艺和方法,进行技术或组织管理创新;行业内其他资本家为分享由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所带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争相引入新的技术工艺或组织管理形式,当技术创新或组织管理创新从单个资本家扩散到整个行业甚至全社会时,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个别资本家之前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转化为全社会资本家的相对剩余价值。新一轮的创新活动又会在资本对剩余价值孜孜不倦的追求下驱动展开。这一过程既是资本家不断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条件下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不断发生和扩散的过程。  (2)资本的流通过程。  马克思在详细剖析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指出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并由此揭示出社会总资本运动中的矛盾和根源,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由这一矛盾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为缓解这一矛盾和危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要求扩大现有的消费量;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这种情况就是:获得的剩余劳动不单纯是量上的剩余,同时劳动的质的差别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样化,本身越来越分化。  ……

长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创新与结构变迁-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作者简介

郝璐,女,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讲师。获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长期关注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问题和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发表有核心期刊论文《中国崛起与世界格局的演化趋向——基于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的探讨》、《构建知识创新网络 增强社会创新能力》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