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学生创业成功观及其与创业行为的关联效应

大学生创业成功观及其与创业行为的关联效应

作者:陈建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7.0(7.0折) 定价  ¥11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学生创业成功观及其与创业行为的关联效应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3781
  • 条形码:9787030703781 ; 978-7-03-07037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学生创业成功观及其与创业行为的关联效应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政府或高校的创业管理者和拟从事创业活动的大学生,从事创业研究的专家学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有兴趣的读者提出促进学生创业成功的创业导师制功效与实施,及促进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和高质量创业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创业成功观及其与创业行为的关联效应 内容简介

自从1998年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以来,创业成为大学生的职业选项之一,并掀起三次浪潮。实现创业成功是所有学生创业者的目标追求,但是学生创业者对创业成功拥有不同的理解,就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书从现象学来界定创业成功观,开发由经济回报导向、内在满足导向和社会影响力导向构成的创业成功观测量量表,检验创业成功观对创业呼唤的预测效度;采用实证研究揭示创业呼唤、创业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对创业准备和正式创业的差异化驱动,及创业呼唤驱动创业努力的边界条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研究法诠释创业预期的形成,及创业导师制的实施机制。*后,梳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提出促进大学生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书适合政府或高校的创业管理者和拟从事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参考阅读,也可以供从事创业研究的专家学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和参考。

大学生创业成功观及其与创业行为的关联效应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文献综述 4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17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 22
第二章 大学生创业成功观的界定与测量量表编制 24
**节 现象学视角下创业成功观的界定 24
第二节 访谈编码与量表题库整理 25
第三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28
第四节 验证性因子分析与信效度分析 32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35
第三章 自我决定视角下创业成功观对创业呼唤的预测效度 36
**节 理论基础与假设的提出 36
第二节 研究设计 38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0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42
第四章 解释水平视角下学生创业准备与正式创业的自我调节驱动源 43
**节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45
第二节 研究设计 49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53
第五章 正式创业后创业呼唤对创业努力的驱动研究 55
**节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57
第二节 研究设计 59
第三节 数据分析 62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66
第六章 学生创业成长抱负的驱动前因与形成案例研究 69
**节 创业成长抱负的内涵 70
第二节 创业成长抱负的驱动前因 71
第三节 学生创业者创业预期形成的案例研究 80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96
第七章 创业导师制的功效与实施 98
**节 创业导师制与企业导师制的区分 98
第二节 创业导师制的功效 101
第三节 创业导师制实施的影响因素 104
第四节 研究结论 109
第八章 促进在校大学生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10
**节 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本分析 110
第二节 促进大学生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举措 118
参考文献 125
附录1 在校创业大学生访谈提纲 148
附录2 创业成功观的**轮调查问卷 149
附录3 创业成功观的第二轮调查问卷 152
附录4 创业成功观预测效度的调查问卷 155
附录5 创业行为的调查问卷 158
附录6 创业努力的调查问卷 162
展开全部

大学生创业成功观及其与创业行为的关联效应 节选

**章 绪 论 **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创业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1998年清华创业计划大赛到1999年*届全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面对国有企业改革带来下岗浪潮和大学生分配制度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改变,“把握自己命运”的想法掀起**轮大学毕业生精英创业热潮。自2006年开始,“大学生创业”被列入政府工作范围,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大城市房价攀升带来的生活压力,掀起第二轮大学毕业生草根创业浪潮。再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2014年提档升级后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学生在创业领域的试水活动愈加频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顶层设计上提出学生创业的战略规划,2017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制度层面上明确“建立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这些中央的战略部署和顶层制度的出台,驱动了在校大学生加入创业的行列当中,引发第三轮在校大学生创业高潮。在上述三次大学生创业浪潮之中,2006年之前,创业者中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比较少,对于他们也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2006年之后,大学生创业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组成,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从国务院到各地政府部门、高校、金融机构,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或服务中心,多方面多途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学生创业值得关注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对创业普遍持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大学生在推动知识从大学向市场转移或转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tebro et al.,2012;Hayter et al.,2017)。很多知名公司均是学生创业者基于大学校园的创业项目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如马克?扎克伯格的脸书(Facebook)公司、张旭豪的饿了么生活服务平台和陈欧的聚美优品。第二,高校正从鼓励学生就业转向支持学生创业。自从2002年8所高等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或创业学院,试图面向学生提供创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及资源。第三,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具有独特性。学生创业者既要应对来自创业活动的不确定挑战,也要克服创业和学业平衡等难题。 (二)学生的创业成功标准和创业成功观引起辩论 虽然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学生公司逐渐兴起和增多,但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创业者经营企业的存活率却远低于经验丰富的职业创业者。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在 1%左右。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即使在创业环境较好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约5%,足见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存活率比较低。甚至,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因此,学生创业的成功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虽然所有创业者都期望创业成功,但是各创业者对创业成功的理解有着较大的差异。有些创业者把企业上市或纯财务经营状况当成创业的唯一目标及成功衡量标准,有些则把营业额或者用户数达到一定标准视为创业成功的象征,甚至有些把他们产品或服务质量赢得客户满意作为创业成功的衡量标准。例如,Reavley和Lituchy(2008)基于对加拿大、爱尔兰、捷克、波兰和日本等国家的女性创业者的调查发现:部分女性创业者以利润来定义成功,其他创业者则用非财务因素来定义成功,如客户数量、员工数、企业经营年限或者她们的同事评价她们是成功的。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大学生创业者的成功标准尤其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的关注。例如,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在2015年召开“大学生创业扶持工作绩效评价”研讨会,针对大学生创业成功、失败、存活的认定依据展开了激烈讨论。 大学生创业者创办企业和进入组织成为雇员一样,都是职业选择的结果。但是,创业是一种在高度不确定情境下从事的职业活动,没有现存的职业路径可供参考,没有现存的成熟组织可供创业者融入。因此,创业者通过创业来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过程有其特殊性。创业活动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创业行为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决定创业者的成功观和受雇于某一组织的管理者的职业成功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鉴于创业成功观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存在为了创业而创业的现象。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深度解析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观,以及创业成功观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为引导创业成功和激发创业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开发创业成功观的测量工具,为国内实证研究提供基础性铺垫。创业成功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与创业者的价值观紧密连在一起。价值观必然会受到创业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由此推断,创业成功观作为创业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必然受到创业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根源有其独特性,从而中国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成功观可能具有与西方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特点。因此,将创业成功标准纳入价值观的研究领域,考虑中国的文化特点(如集体主义、社会取向等),开发本土化的创业成功观测量工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揭示大学生创业成功观与创业行为的关联机理。对创业成功观研究的目的不是去寻找一种人人认同的客观标准或主观标准,而是更多关注创业者是如何定义和理解自己的创业成功的,这种定义又怎样影响他们的创业行为。高校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创业心理也不成熟。因此,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和创业行为的特殊性决定对该类群体创业成功观与创业行为背后的规律予以揭示的必要性。 (二)应用价值 鉴于创业成功观是社会支持创业活动和个人投入创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揭示中国情境下大学生创业成功观及其与创业行为的关联机理研究,无论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还是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创业成功观的确立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者身心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追求创业成功是每个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创业机会的模糊性、经营市场的不确定性及创业环境的变迁经常冲击创业活动,创业活动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创业成功观的界定与测量对于促进大学生更清醒地认知创业活动,确定阶段性目标和自我调节创业进程是至关重要的。 2. 创业成功观与创业行为关联机理的揭示为制定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提供指导价值 创业成功被看作创业行为的结果和触发点(创业之前的创业期望能够激发创业行为,创业目标会随着创业行为的推进而不断修正),创业期望和创业目标均与创业成功观是紧密相关的。创业成功观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投入,创业行为进一步增加创业机会和提升创业自我效能,促进个体的创业成功。因此,在现今创业失败率较高的全球背景下,揭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成功观对创业行为与实际创业努力(即在创业上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有何影响,其影响机制又是怎样的,对于政府部门制定创业扶持政策和社会机构(包括高校)提供创业服务或创业指导具有参考价值。 第二节 文 献 综 述 一、学生创业者的范围界定与身份特殊性 (一)学生创业者的范围界定 尽管学生创业者主要是高职高专、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在校学生,均能被列入青年创业者的行列,但是学生创业者并不以年龄论身份,更看重学生的身份和创业的行为(Gubik and Farkas,2016)。早期的学者对学生创业者的范围界定较为模糊,倾向将学生创业者等同于具有创业态度并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Dhliwayo,2008)。其实,这些打算创业的学生可能接触了相关创业课程,更喜欢自主就业,但是并没有将创业意愿付诸创业行动,因此不能归属于学生创业者范畴。后来,学者们不断挖掘学生创业者的独特性,将其聚焦为在参与大学学习课程之外,在校园内外从事商业活动的在校学生(Marchand and Sood,2014;Marchand and Hermens,2015)。基于上述对学生创业者的解读,可以发现:学生创业者的独特性在于其拥有外界给予的“学生”和“创业者”两类正式身份。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往往被概念化为从教师那里获取专业知识,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展技能和训练行为的人,毕业后则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员;创业者则被定义为能够冒着自身资本、时间或声誉丧失的风险来追求商业利益的个体。学生创业者与传统的学生不但在价值观和动机方面不同,而且在元能力(包括元认知、元情感和元意愿)上存在较大的差别(Ustav,2018)。例如,与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相比,传统的学生(如学术型学生)对获得经济成功的期望较低,对未来职业获得认可的期望较高(Hesse and Brünjes,2018);传统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决策是基于对待风险态度的效用理论(即效用*大化),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的决策则依据调节焦点理论的趋利避害,即促进焦点驱动创业者关注创业理想的实现,防御焦点驱动创业者关注如何避免失误(Burmeister-Lamp et al.,2012)。 对学生创业者界定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且主要以社会身份和创业活动为标准来定义。为了更直观地明确学生创业者的独特性,基于学生和创业者两种身份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综合其学习或创业的多种可能组合,能够清晰识别学生创业者的范围,如图1-1所示。从狭义的范围来理解,在校园学习活动进行时,个体开始创业并持续到学习结束以后或在学习结束之前,只要二者同时进行,就属于狭义的学生创业者范畴。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范围界定相对比较宽泛,衍生出休学创业者和毕业生创业者。一方面,休学创业是部分在校大学生的选择。随着《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年)的修订,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正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推进。由此而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休学创业的“试水者”。另一方面,自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38号)发布以来,中央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出台落实该通知的相关政策或办法,将大学生创业扶持对象的范围界定在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和毕业3~5年内的大学毕业生。因此,从更广的范围来理解,如果将大学毕业后3~5年之内的毕业生创业者和休学创业者纳入学生创业者范畴,则是广义的学生创业者。由于广义的学生创业者中毕业生创业者和休学创业者具备全职创业者的特征,与在校学生的兼职创业在身份构建、动机和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本书聚焦于狭义的学生创业者范畴,即边学习边创业的在校学生。 图1-1 学生创业者的广义和狭义范畴 遵循上述对学生创业者的狭义界定,现实中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创业者相对较少。部分创业的学生在兼具雇员身份特征的条件下工作(即以成员身份加入创业公司,并非创始人和经营者),旨在获得暂时的生活来源或补充收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生创业者。只有小部分正在创业的在校学生创办了企业或者投入创业的商业活动但尚未创办企业,才符合“学生创业者”的身份(Bergmann et al.,2016)。当然,获得暂时生活来源或补充收入的创业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益的学习过程。因为他们必须解决各种创业过程中的任务和问题,在不同情况下做出决策,并探索和熟悉企业的体系化运作,所以,与那些完全不涉足创业活动的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相比,从事旨在获得暂时生活来源或补充收入而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并且对自己的职业道路相对比较明确。 (二)学生创业者的类型 随着学生创业活动的日益活跃,学生创业者的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针对学生创业者分类的研究数量有限,主要存在三类视角:内在动机、外部表现和综合视角。 1. 基于内在动机的分类 根据创业的内在动机,Sieger等(2016)将学生创业者分为四类:一是达尔文主义者,此类学生创业者往往受自身利益驱使,非常重视与其他企业间的竞争,因此他们以利润*大化和

大学生创业成功观及其与创业行为的关联效应 作者简介

陈建安,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创业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重量和省部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3项;在《经济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曾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三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