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我的父亲母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532273
- 条形码:9787520532273 ; 978-7-5205-3227-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的父亲母亲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为了献给父亲和母亲的纪实文学作品,他们是普通的百姓,是普通的小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没有波澜壮阔的事迹与故事,但他们的一生伴随着国家与民族天翻地覆的变化,又处处体现着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特点。
我的父亲母亲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作者的父亲和母亲这对小知识分子从小求学、参加工作、恋爱、结婚、育儿等平凡生活的经过, 从生活表面的相似中提炼点滴感动与智慧。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年, 以独特的孩子视角, 用回忆往事的口吻, 电影般展开一幕幕场景, 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纺织工业、飞机制造工业、保险业和中专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我的父亲母亲 目录
二、湘中求学
三、大垅工校
四、毕业返乡
五、青岛工作
六、护厂运动
七、迎接解放
八、重回南方
九、榕山王场
十、苦难童年
十一、国立六中
十二、成都女中
十三、成华大学
十四、从西到东
十五、南昌洪都
十六、举家来赣
十七、日夜奋战
十八、国产首飞
十九、离开一线
二十、相识南昌
二十一、泪别南航
二十二、终成眷属
二十三、云山造纸
二十四、调往新丰
二十五、新丰小住
二十六、南昌团聚
二十七、中学代课
二十八、动荡岁月
二十九、慈爱父母
三十、家添小妹
三十一、尾声
我的父亲母亲 节选
一、秋岚湘中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 公元1924年,无论是中国还是中国以外的世界,都处于一种动荡之中,这一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而在我们的北面,新兴的苏维埃政权正在俄国迅速崛起,这一年苏俄的缔造者列宁的逝世,使这场现代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和探索,多多少少遭受了挫折和影响。 遥远北方大国的革命,此时仍未完全波及以农耕为主的中国,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正逐步被中国农村的乡绅、百姓所接受。虽然有北伐,有军阀混战,有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但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仍沿袭着千百年来的习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 这一年秋天,地处丘陵的湘中山区,同往年一样秋高气爽,碧蓝天空下满山枫叶红黄相间。 在一个秋树掩映下的山谷里,小溪潺潺。山谷里面有不少小院、农宅,鸡犬相闻,粮田菜地,错落有致,这里就是巴江丰冲村。离谷口不远还有一个小院,依山傍溪,跨过溪上木桥,院门口挂着两个小木牌:“巴江丰冲村公所”“巴江丰冲小学”。院里只有两间稻草顶的平房,一间是村公所兼校长室,另一间大些的便是小学教室。院里空地上立了根旗杆,一面自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飘扬,这是校长亲手印染的,说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拥护民国。 山谷里面分布有许多三面环山的山坳,被湘人称为“冲”。在一个山坳里,依山坐落着一个湘中典型格局的两进式农家小院。依院的山坡郁郁葱葱,长满原生杂木林,*粗的树需两人环抱,这是小院主人的柴山。林中不时有野山鸡及不知名的大鸟扑棱棱飞出,有野兔、松鼠等蹿过,当然也有狼、野猪、黄鼠狼等出没。小院面对谷口,前面有一口池塘,池塘边种着蔬菜,再往前的谷地较平坦,是几亩水稻田。此时稻田水已放干,地里留着秋收后的金黄稻茬,一排排齐齐整整。由于地势沿小院、池塘至稻田逐渐降低,那干净的池塘既可以用来洗刷日常生产生活的大件,当然也能用于灌溉和养鱼。小院前不大的空地,有一个石磨,有一眼井,井不深,清澈的井水冬暖夏凉,常年不干不溢,是小院人们的生活用水。 井旁不远,还有一间大柴棚,原本由四根立柱支起一个屋顶,四面透风,现在已经把柴棚四周垒起了土砖,开了两扇窗户,装了一个粗板木门,成为一间可以暂避风雨的房屋。而原本堆在里面的木柴已经码到院里厨房的墙边。 小院进进出出的大小人等,也都干净利落,看得出这是一户在当地较富裕的农家。 小院绕过池塘,沿稻田间有一条较宽的田埂与山谷外的土路相连,沿着那条土路便可翻山越岭到达上面的乡、镇、县乃至省城长沙。 此时,一位身穿蓝黑土布长衫的中年男子正从谷口沿田埂急匆匆朝“冲”里的农家小院走来,身后跟着一个手挎包袱的中年妇女,再后是一个挑担的小伙。干稻田里另一位中年妇女边带着一位三四岁的女孩玩耍,边朝谷口来人张望,旁边几只大母鸡在觅食。 见中年男子走近,中年妇女赶紧抱起孩子迎上去,小女孩连声喊叫:“爸爸,爸爸!”中年男子抬起因奔波而疲惫的脸:“吴妈,带好大小姐,我刚把接生的陈妈迎来。” 吴妈应承着:“杨先生可回来了,太太快生了,大家都急死了。”她一手抱着女孩跟在挑担小伙身后一路小跑,“儿子,今天随杨先生赶路累吗?” 挑担小伙应道:“还好,妈你就别唠叨了。”挑担的是吴妈的大儿子福来。 杨先生叫杨汉和,既是乡亲和族人们选的村长,也是飘着旗帜的那所小学——丰冲小学的校长。那年代所谓农村小学,更像私塾,只有一位杨氏族人中当年的秀才老先生当教师,当然杨汉和除了掏银圆维持学校开支外,自己也常常给孩子们上课。低年级孩童课本以《百家姓》《三字经》《声律启蒙》等为主,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年纪大些的孩子还要学传统的四书五经。 秋日里,行人从小学旁走过,都能听到学童们幼稚而略不齐整的读书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吴妈一家是外来户,以在杨汉和家打长工为生。五年前,一个大风降温的日子,杨汉和护送几个路途较远的学生回家,在乡村口凉亭中,遇到挑担小憩的吴妈一家三口。他们是因中原闹灾荒,流浪至此,此时大人已精疲力尽饥饿难耐,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挤在他们和行李间冻得瑟瑟发抖。杨汉和开始是出于同情,暂留吴妈一家避避风寒,并给些食物果腹,还腾出柴房让吴妈一家住下,后来见吴妈一家人不错,考虑地里活儿也需人干,便把吴妈一家留下了。吴妈两口子主要帮杨家干农活儿,地里不忙时吴妈也帮杨家干些家务,男孩跟着杨汉和去学校和村公所跑腿打打杂,偶尔杨汉和也让他坐在教室后排随其他孩子一起念书识字。 P1-3
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简介
林韵,原名杨栋林。北京某外企高管。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1987年7月毕业于某省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99年7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函授新闻学专业;2019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网络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某企业电视台台长、某省电视台记者、北京某杂志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