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研究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研究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23cm 页数: 355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68.6(7.0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研究 版权信息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与监管研究” (14ZDA04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互联网金融研究丛书”的组成部分, 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建立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并按照从微观至宏观的逻辑层次, 深入研究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的市场结构与定价, 以及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影响, 进而提出完善支付监管框架和促进中国互联网支付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研究 目录

导论

**章 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的历史演进

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第六章 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研究 节选

(选自本文导论)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中国互联网支付的迅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也产生了相应的金融风险,并为金融风险的传播提供了通道,这对中国的金融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学界急需对互联网支付发展建立全面和客观的系统性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将紧紧围绕“中国互联网支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研究主题,基于中国当下经济金融重大现实问题,以支付经济学为理论视角,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主流经济金融理论,系统和深入分析了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的主要实践,构建起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书采用历史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数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微观到宏观的逻辑层次,将深入研究中国互联网支付的市场结构与定价、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的历史演进、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等,进而提出了促进中国互联网支付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本书所做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图01所示。 (二) 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数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 1. 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是指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提取出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角色和内容,再按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断代或分类,以分析研究主体历史演进的方法。本书在第二章将按照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和规范化阶段对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划分和论述,各阶段的断代依据是*能体现每个阶段不同特征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时间。 2. 理论分析法 理论分析法是指在研究具体事物时以主流、成熟和权威的经济金融理论作为依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或阐述理论机制,来分析所研究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机理等的研究方法。本书拟在**章构建全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包括主要概念辨析、中国互联网支付的市场结构与定价和相关理论三个部分。在接下来的**章至第六章,本书将根据每一章节所研究的具体方向和内容,选取*科学且*合适的方式,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或阐述理论机制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 3. 数量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是指利用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科学处理,以发现并分析经济金融变量之间内在规律和联系的研究方法。数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数据图表说明法、事件研究法、计量检验、参数校准和数值模拟这几类方法。因保密要求,中国的很多互联网支付结算类数据是不对外公开的,已公开数据的数量较少,分布也较为零散,不利于进行大样本的计量检验。限于数据可得性,并考虑与所研究的问题相适应,本书拟在**章至第六章,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直接的数据图表说明、事件研究法、计量检验、参数校准和数值模拟等数量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或理论机制进行验证。 4.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以文献资料和典型案例为素材,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剖,进而提炼出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规律的方法。本书拟在**章至第六章,对没有相关研究数据且不适合使用数量分析法的部分章节,使用案例分析法作为替代。 四、本书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除导论和研究结论与展望外,本书共分为六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章,理论分析框架。本章对互联网支付、金融科技、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这四个主要概念进行辨析,以便为全文研究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本章详细分析了中国互联网支付的市场结构与定价,这是全文的微观基础。市场结构包括市场主体、产品差异度和厂商的市场份额,研究中国互联网支付的市场结构与定价,即是研究中国互联网支付的市场主体、产品差异度和厂商的市场份额这三者与互联网支付产品定价之间的关联。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等,构建了一个包含了差异化的互联网支付产品和垄断厂商因素的拓展DS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国互联网支付的市场结构与定价之间的关联。分别从互联网支付系统、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和非法定数字货币这四个视角,对各自的市场主体、互联网支付产品差异度和厂商的市场份额与定价之间的关联进行论述。限于数据可得性,本章使用数量分析法中的数据图表说明和案例分析法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验证。本章还概括了相关主流经济金融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双边市场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对主要概念的辨析、对中国互联网支付的市场结构与定价的论述和对相关理论的阐述,共同构成了中国互联网支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成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同时,作者认为,不应拘泥于“就支付论支付”的研究框架,而应沿用国内外通行的交叉研究方法,充分借鉴现有主流经济金融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的主要实践,特别是经验与教训,来研究互联网支付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其中互联网支付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互联网支付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互联网支付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的历史演进。本章将对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年代考证,并基于经过年代考证的历史资料对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进行断代,将其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和规范化阶段。同时,本章将对历史演进过程中每一阶段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主体、内容和结果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清晰地展示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的历史脉络。*后,本章还专门研究了数字货币——互联网支付的新发展。 第三章,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章论述了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互联网支付和数据生产要素融入经济增长决定模型中,构建了一个改进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并通过参数校准、数值模拟和计量检验的方法,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验证。 第四章,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考虑到互联网支付系统的发展、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本章将分三节分别论述互联网支付系统的发展、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本章第四节还将重点关注数字货币这一互联网支付*新发展成果的法律属性、货币职能、支付结算机制设计和研发进程,前瞻性地提出编号型央行数字货币的概念构想,并基于这一构想对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DC/EP)在解决货币需求层次模糊、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等难题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 第五章,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互联网支付系统、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和非法定数字货币是目前互联网支付发展对中国金融稳定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来源,本章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影响金融稳定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分别构建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指数和金融稳定指数,在指数构建的基础上,对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影响金融稳定的理论机制进行计量检验。 第六章,政策建议。本章主要根据前文论述的内容,从加强互联网支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互联网支付在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作用、完善互联网支付体系风险管理水平以及深化基于审慎原则的互联网支付监管创新这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其中,加强互联网支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分别从优化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结算业务效率成本、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积极拓展新型支付场景以及加快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这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提升互联网支付在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作用,分别从开发互联网支付系统支持货币政策操作业务功能、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发和测试进程以及探索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完善互联网支付体系风险管理水平分别从改进互联网支付系统的支付结算机制设计、形成互联网支付市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以及健全中央对手方(CCP)的运作机制这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深化基于审慎原则的互联网支付监管创新,分别从建立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互联网支付监管模式、发展监管科技以提升互联网支付监管有效性以及构建互联网支付监管的压力测试框架这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

裴平 管理学博士,1993—2002年担任南京大学金融学系主任,2002—2015年担任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2013—2017年受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为南京大学国际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国家精品课程“国际金融学”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与监管研究”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独立董事专门委员会副主任、江苏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江苏保险学会副会长、江苏互联网金融协会副会长、江苏上市公司协会独立董事专门委员会主任。已出版《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美国次贷风险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研究》《互联网+金融:金融业创新与重塑》《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历史演进》等著作、教材20多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经济学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90多篇,30多次获省校级以上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曾赴比利时、美国、日本、瑞士、墨西哥等多个国家高校攻读学位或参加学术交流。 吴心弘 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支付经济学。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与监管研究”等11项课题,在《管理科学学报》《财经科学》和《新金融》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参与撰写政府决策咨询报告。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