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文论史

包邮 中国文论史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24cm 页数: 2册(656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122.4(7.2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122.4(7.2折)定价  ¥17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文论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0306411
  • 条形码:9787570306411 ; 978-7-5703-064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文论史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 先秦的文论发展 ; 汉代的文论发展 ; 魏晋六朝的文论发展 ; 隋唐的文论发展 ; 宋金元的文论发展几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周代经典中的文论思想、诸子的文论思想、关于诗歌的功能、关于诗乐的审美特征、朴与妙、自然、言与意、关于“以意逆志”、关于“知人论世”、作为儒家说诗的基本原则、对诗所言之“志”的新阐释等。

中国文论史 目录

上册:
绪论

**章 先秦的文论发展
**节 概述
一、周代经典中的文论思想
二、诸子的文论思想
第二节 孔子
一、关于诗歌的功能
二、关于诗乐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老庄
一、朴与妙
二、自然
三、言与意
第四节 孟子
一、关于“以意逆志”
二、关于“知人论世”
三、作为儒家说诗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 苟子
一、对诗所言之“志”的新阐释
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第六节 《吕氏春秋》

第二章 汉代的文论发展
**节 概述
一、两汉的政治文化与文学状况
二、两汉文学与文学批评概览
第二节 司马迁
一、“发愤著书”说
二、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
三、“通古今之变”的文学创作观念
四、区分“文学”与“文章”
第三节 刘向
一、重视性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文学应承担起“美刺”的社会功能
三、文学创作应文质并重
四、文学有别于经学
五、推崇文学创作中对神话素材的运用
第四节 扬雄
一、“文必丽靡”与“文以致用”的文学观念
二、文质相副、辞事相称的文质观
三、“言为心声”与“言不尽意”
四、“因循革化”观念下的述作关系
第五节 桓谭
一、小说理论
二、创作技巧
三、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四、文学创作与环境
第六节 王充
一、崇尚真实,反对虚妄
二、文为世用
三、反对崇古抑今,提倡独创
四、主张言文一致,通俗易晓
……

第三章 魏晋六朝的文论发展
第四章 隋唐的文论发展
第五章 宋金元的文论发展

下册:
第六章 明代的文论发展
**节 概述
一、明代前期的政教文论
二、明代中期的复古文论
三、明代后期的多元化文论
第二节 宋濂
一、宋濂的文论思想
二、宋濂文论思想的政治文化语境
三、宋濂对明代文论的影响
第三节 李梦阳
一、李梦阳的文论思想
二、李梦阳与前七子派其他成员的分歧
三、前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
第四节 王世贞
一、后七子对前七子的继承
二、王世贞的诗文论思想
三、后七子派诗文复古运动的影响
第五节 李贽
一、李贽的双重人格
二、李贽思想概述
三、李贽的文论思想
四、李贽的时代历史影响
第六节 汤显祖
一、汤显祖文论思想的渊源
二、汤显祖的文论思想
三、汤显祖文论思想的影响
第七节 袁宏道
一、袁宏道的人格特征
二、袁宏道的文论思想
三、“性灵说”与“童心说”的关系
四、袁宏道文论思想的影响
第八节 王骥德
一、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戏曲理论
二、王骥德的曲论思想
三、王骥德曲论思想的影响
第九节 冯梦龙
一、冯梦龙的情教思想
二、冯梦龙的小说理论
三、冯梦龙的戏曲理论
四、冯梦龙文论思想的影响
……

第七章 清代的文论发展
第八章 近代的文论发展
第九章 现代的文论发展
第十章 当代的文论发展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国文论史 节选

  《中国文论史(上册)》:  这里虽是论乐,亦完全适用于诗,因为在荀子看来,《诗》正是用来承载这种圣人制作的中和之乐的,也就是所谓“《诗》者,中声之所止也”(《劝学》)。这里的逻辑是这样的:《诗》(包括诗与乐)产生的*终根源是人之性,因为人之性具体表现为喜、怒、哀、乐之情,而人的这些情感必然要有所表现,或为声音(言辞),或为动静(行为)。但是这种人性的自然流露有多种可能性:或者成为哀伤淫靡之声、悖乱无法之行,或者成为中和之声、仁义之行。这里的关键在于是放任人性的自然流露,还是对其予以引导、规范。圣人正是在这个关键点发挥作用的:创制出《雅》、《颂》之声来引导人之性,使之沿着适当的途径来表现。所以《诗》既是人之“性”的表现,又是圣人之“伪”的产物,是二者的结合。看到荀子这种极有见地的诗歌发生论很容易令人想起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在弗氏看来,人的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与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压抑与引导的复杂关系。本我是人生而有之的自然本性,主要是生理欲望,它以获得满足为唯一目标,近于荀子所谓“性”;自我则是人后天形成的,或者说是社会塑造的人格,他处处遵循社会规范行事,近于荀子的所谓“伪”。在弗洛伊德看来,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压抑史——文明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类用来压抑作为个体存在的本能欲望的。在荀子看来,一个社会如果顺人性之自然就必然会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所以圣人才要创制出一整套礼义法度来规范人性。如此说来,从功能的角度看荀子的“伪”基本上就是弗洛伊德的“现实原则”。从另一个角度看,无论是荀子的“伪”还是弗洛伊德的“现实原则”又都不仅仅是压抑的手段,或者甚至可以说它们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压抑而是疏导:为人的本能欲望的满足提供现实的途径。人的本能欲望如果能够得到自然的满足,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事情,然而事实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类根本无法“自然地”满足自身的本能欲望:一旦人人都沿着自然的途径,即依据快乐原则来追求欲望的满足时社会就会混乱一片,人们就会在争斗中耗尽力气,结果是任何人的本能欲望都无法得到满足。这就意味着人们满足本能欲望的方式需要规范,这是人作为“类”的存在形态本身决定的。至于这种规范方式具体是怎样的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在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满足欲望的合法性方式。如此说来,压抑和规范反而成了使本能欲望得到满足的有效手段。然而既然是以压抑的方式来获得欲望的满足,这种满足就必然是大打折扣的。所以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马尔库塞提出“非压抑性文明”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通过社会的改造寻求一种将压抑的负面效应减到*低程度而使满足*大限度地得到实现的设想。  弗洛伊德正是用这样的观点来理解人类文学艺术和其他形式的精神创造的。例如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本能欲望无法直接得到满足,但它又不能永远处于被压抑状态,所以只能寻求某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来得到满足,文学艺术的创造就是人的本能欲望改头换面的满足方式。这就是他那篇题为《作家与白日梦》著名论文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有趣的是,荀子的诗学思想与弗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看前面的引文,荀子认为“乐”(音勒)是人不能无之的自然本性,它必然要有所表现:或“发于声音”,或“形于动静”。对这种自然本性的表现方式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必然出现混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这就是说,诗和乐是“先王”创制出来专门疏导人情的。其功能就在于使人的自然本性按照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途径得到实现。所以,人的自然本性为诗乐的产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能量或内驱力,“先王”创制的诗乐形式则为人的自然本性提供了实现的途径。诗乐因而就成为“性”与“伪”的完美融合。或者说诗乐是人的自然本性形式化的、合乎规范的、具有合法性(为社会所认可的)的显现。不难看出,在文学艺术具有实现人的本能欲望之功能这一点上,荀子与弗洛伊德是极为接近的。但是二者毕竟是在迥然不同的文化历史语境中的言说,故而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大略而言,弗洛伊德是在讲精神文化的一般性的生成原因,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的自然解决,这里丝毫没有人为的因素。荀子却是讲“先王”或“圣人”对人类社会的引导作用,其所言之《雅》、《颂》是特指而非泛指(譬如所谓“郑卫之声”就肯定不包含在内)。而且荀子所强调的是“立法”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突出的是社会精英的社会作用,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则是个体与社会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在客观上的调和方式。一是价值的建构,一是认知性的解释,在言说的动机上是大相径庭的。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