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签名本)
-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
>
(精)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花口本)
-
>
日本墨绘
-
>
(精)中国人的称呼(签名钤印本)
-
>
枫泾史话
-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撄心者说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8072290
- 条形码:9787108072290 ; 978-7-108-0722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撄心者说 本书特色
“改变”即“撄”,“精神”即“人心”。为了“撄人心”,所以“呐喊”,以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鲁迅是“撄人心者”,因此鲁迅的作品都是“撄心者说”。 这位“撄心者”,“说”出了《呐喊》《彷徨》《野草》,“说”出 了《坟》《热风》《华盖集》,“说”出了《朝花夕拾》《故事新编》……
撄心者说 内容简介
鲁迅作为出生在绍兴的破落户子弟,少年时代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祖父犯案入狱,父亲病故,家境败落,备受歧视,艰难的生活在他少年时代的心灵上留下了多重创伤。这样一位破落户子弟,能够成为重量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他离开了绍兴,生活、成长在南京、东京、 仙台、北京、上海等城市之中。 对于鲁迅来说,“幼者本位”是根本性、原理性、结构性的观念, 与“立人”“中间物”“进化论”“革命”等重要命题直接相关,深刻地影响着其各类话语活动。 1918 年开始“呐喊”的鲁迅,经过 1922 年《端午节》的叹息、呻 吟,1926 年陷于“彷徨”。不过,这一过程并非悲剧性的。鲁迅在此过程中重建了价值观,重获了主体性。 当具有投枪、匕首功能的杂文被界定为“文学”的时候,文学干预社会的功能得到了优选限度的发挥,文学的功利性与艺术性达到了优选限度的统一。在此意义上,成为杂文作者,是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鲁迅的很好生存方式。
撄心者说 目录
撄心者说 节选
撄心者说,说撄心者 编定这本《撄心者说》,是在昨天上午。整理好目录,和各篇文档一起用电子邮件发出,如释重负。端起一杯茶,抬眼看窗外,蓝天白云也高远了许多。受惠于清晨的一场雷阵雨和雨后的大风,天空湛蓝。那种透明的蓝,本是秋季北方的天空常见的。置身初夏,遥望蓝天,恍若隔季。 相隔五年,完成又一本鲁迅论,有成就感。说“又一本鲁迅论”,是相对于2015年出版的那本《鲁迅形影》而言的。编《鲁迅形影》的时候,想书名费了许多心思。*后确定的“鲁迅形影”,自己很满意。这次也一样。想书名,依然费了许多心思。对于“撄心者说”这个书名,自己依然满意——满意于其符号性与歧义性。 1906年3月,青年鲁迅弃医从文,立志用文艺改变国民精神,从仙台回到东京。此时至1909年8月回国,他在东京生活了三年半,写了几篇大文章,编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其所作文章中,真正的文艺论文只有一篇《摩罗诗力说》。1926年10月, 鲁迅编杂文集《坟》,所选留日时期的文章共四篇,依次是《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四篇文章的排序,并非按照写作、发表的时间先后。否则,1908年2、3 月发表(两次连载)的《摩罗诗力说》应当排在当年8月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之前。鲁迅的排序显然是根据文章的内容。综合性的在前,专业性的在后。于是有了现在的这种人类史、科学史、文化、文艺的顺序。《摩罗诗力说》对文艺问题的论述,是围绕“摩罗诗力”展开的。所谓“诗力”,即文艺作品的“撄人心”之力。是否“撄人心”,也是鲁迅认识中西差异的重要视角。文章说:“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而意异于前说。有人撄人,或有人得撄者,为帝大禁,其意在保位,使子孙王千万世,无有底止,故性解(Genius)之出,必竭全力死之;有人撄我,或有能撄人者,为民大禁,其意在安生,宁蜷伏堕落而恶进取,故性解之出,亦必竭全力死之。”从帝到民,皆以“不撄”为理想,皆扼杀“性解”(天才),故中国只能长期处于“蜷伏堕落”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鲁迅呼唤摩罗诗人出现,主张“撄”,声称“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鲁迅本人就是一位“撄人心者”,写《摩罗诗力说》就是在“撄人心”。 对于鲁迅来说,1907年在《摩罗诗力说》中倡导的“撄人心”,是个符号性、象征性的表述。“撄人心”上承仙台弃医从文时期的“改变精神”,下接五四时期的“呐喊”。“改变”即“撄”,“精神”即“人心”。为了“撄人心”,所以“呐喊”,以唤醒在“铁屋子” 中沉睡的人们。鲁迅是“撄人心者”,鲁迅是执着的“撄人心者”,鲁迅始终是执着的“撄人心者”。尽管他也要休息,也有失望甚至绝望的时候。因为是“撄人心者”,所以他反对瞒和骗、针砭麻木与遗忘,所以他主张“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他始终保持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在此意义上,文学不过是他“撄人心”的工具。“撄人心”的立场与态度,决定了鲁迅对小说、杂文、木刻等文艺形式的选择。这些文艺形式富于大众性、媒体性、实践性,易于发挥“撄人心”的功能。 鲁迅是“撄人心者”,因此鲁迅的作品都是“撄心者说”。这位“撄心者”,“说”出了《呐喊》《彷徨》《野草》,“说”出了《坟》《热风》《华盖集》,“说”出了《朝花夕拾》《故事新编》…… 撄心者说,撄心者亦被说。“说撄心者”,即谈论鲁迅、研究鲁迅。此乃另一种“撄心者说”。近百年来,许许多多阅读鲁迅、谈论鲁迅、研究鲁迅的人,就是这种“撄心者说”的主体。己心为撄心者所撄,亦欲以撄心者之心撄人。伟大领袖毛泽东,是这类主体中甚为突出的一个。他不仅是主体,而且催生了无数主体,促成了一个“撄心者说”的时代。鲁迅写《摩罗诗力说》的时候,作为“撄心者”,对于“诗心普遍性”是充满期待的。故文中有言:“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无之何以能解?”在众多阅读鲁迅、谈论鲁迅、 研究鲁迅的人这里,在新中国,鲁迅的期待没有落空。 近百年来,两种“撄心者说”互动,形成了一部思想史,一部心灵史,一部学术史。 与《鲁迅形影》相比,这本《撄心者说》的整体性强一些,更像一本鲁迅研究专著。这是因为,本书所收论文的写作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论述对象的时候,我已经考虑到一本书的框架。本书所收十四篇文章中,*早的《浮世绘之于鲁迅》写于2016年6月,*晚的《1926年:鲁迅国民性话语的展开》今年5月底完稿,十四篇文章是四年之内写成的。我从2016年12月开始主持中国鲁迅研究会秘书处的工作,年年参与组织各种类型的鲁学会议。鲁学界的同道们参会踊跃,撰文积极。年老的老当益壮,年青的青春焕发。那对我是莫大的鞭策。大家都在努力,自己身为组织者之一,不可偷懒,不可三心二意。于是缩小研究范围,暂时放下手里的西域学、日本文学题目,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读鲁迅、撰写论文。论述的问题,有与南京求学生活相关的鲁迅的“自我”意识,有《狂人日记》的发表及鲁迅本人对《狂人日记》的持续阐释,有鲁迅二十年代前期的生活状态、中期的国民性思想、末期的美术活动,有鲁迅晚年的杂文写作与杂文观念,等等。这样,论文写完,编成一本书,就能够历时性地呈现不同时期鲁迅思想、文艺活动的不同侧面。几篇长论文的撰写,似乎是花了写几部专著的力气。书中讨论浮世绘与新兴版画的两篇文章,处于《鲁迅形影》中那篇《“文章为美术之一”——鲁迅早年的美术观与相关问题》的延长线上。研究鲁迅杂文的论文有两篇,都很长。这不仅与杂文在鲁迅创作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关,而且与我的阅读兴趣有关。大概是因为年龄的关系,近年越来越喜爱鲁迅杂文。那种尖锐性、现实感与修辞智慧 的融合,魅力无穷。
撄心者说 作者简介
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东京大学文学博士(1998 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邀研究员(2006 年度)。现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著有《“国民作家”的立场 :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2006 年)、《茫然草 :日本人文风景》 (2009 年)、《东张东望》(2011 年)、《“同文”的现代转换 :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2012 年)、《寻访“日本老八路”》(2015 年)、《鲁迅形影》 (2015 年)等,译著有《鲁迅〈故乡〉阅读史》 (2002 年)、《“建国大学”的幻影》(2004 年)、 《国家与祭祀》(2007 年)、《何谓“现代的超克”》(2018 年)等。
-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23.1¥49 -
大美可追:余秋雨的文化美学(九品)
¥18.9¥56 -
唐代服饰文化研究
¥23.8¥58 -
新书--常见别字辨析手册(精装)
¥14.2¥38 -
厕神:厕所的文明史
¥18.8¥39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