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国际学校的利与弊

国际学校的利与弊

作者:卢春霞著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191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19.6(4.1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2.6(6.8折)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国际学校的利与弊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5103026
  • 条形码:9787205103026 ; 978-7-205-1030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国际学校的利与弊 本书特色

把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放到 学校的父母,也许是种“省心的做法”。但长期在 学校长大的孩子容易“价值夹生”“文化夹生”“朋友夹生”“亲情夹生”。孩子幼小心灵上刻下的文化印记是要伴随其一生的,不少东西将来是无法逆转的。 读中国教材长大的孩子,和读英美教材长大的孩子,是 不一样的。学习英文可以培养孩子西方式的思维,但文化的根基必须是中国的。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世界之林,靠的并不是他的血统,而是这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民族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少年。 中国的教育是培养工程师效率 、成本 的体系,原因就在于我们对STEM学科的自始至终的重视。 学校强化了素质教育,但对STEM学科的弱化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去国外大学读STEM专业的比例也因此不高。

国际学校的利与弊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介绍国际学校情况、提醒孩子及家长该如何慎重选择国际学校的教育书籍。书中从师资力量、教育政策、学习氛围、课后作业、阅读习惯、民族情结、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比较了国际学校和国内公立学校之间的利与弊。核心思想是建议中国的孩子尽量要读我们国内的学校,深度剖析了公立学校在师资、理科、文科、传统教育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国家的教育改革对公立学校的利好。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提出了zui适合读国际学校的时机,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后,也提出了教育上的一些改进思路与观点。

国际学校的利与弊 目录

1 什么时候读国际学校*合适

18 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之师资对比

32 STEM,未来中国的根本

50 物理,中美初等教育的差异

64 大幅提高语文阅读量

87 高考英语如果考口语

102 体音美计入中考

114 错题本,中国教育的法宝

122 刷题,不对吗?

139 你不想培养个传统的孝顺孩子吗?

147 关于出国读书

163 中国*需要改革的是高等教育

181 未来中国的绿卡你高攀不起


展开全部

国际学校的利与弊 节选

什么时候读国际学校*合适,或者说,性价比*高? 没考上理想高中的时候,国际学校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备选方案。 中国的中考是很残酷的,即使经济发达如北京、上海,普高升学率也就55%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高中入学率大概53%)。“只有一半人能升入高中”是全国的普遍现象。这些学生当中不到一半的人去了省重点高中或市重点高中,不得不说,重点高中去重点大学的多些,去普通大学的比例相对较低。 中国的孩子在中考时就被分流了。教育部新出台的政策,更是要将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对半分,希望达到1∶1,首当其冲的政策就是中考不允许复读。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暂且不评论此政策,因为任何一个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让孩子读一个国内的国际高中,作为一个补救措施,三年后再考个在美国排名50到100之间的大学是个大概率的事。不要小看这些大学,在全球看来,都是些不错的大学,大部分整体实力和排名不比我国的“985”高校差,毕竟全球的名牌大学大部分在美国。至于是公立重点高中附属的国际高中,还是纯粹的国外办学的国际高中,差别不是太大。 之所以说国际学校是个备选,就是建议不要盲目去读,毕竟学费不菲,谁的钱都不是天上飘下来的。如果普通高中也没考取,家长要跟孩子好好合计合计。如果孩子对学习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那就干脆早点学一样技术,人尽其才。国家现在也打通了职业学校进入大学的渠道,高技能蓝领工人也是国家紧缺人才,比如数控机床工人、高级焊工,LNG船(液化天然气船)上的焊接工人完全可以媲美IT工程师。而不少行政大厨在电视上的风头堪比明星。 没有*好的教育,只有*适合孩子的教育。 如果这时家长想送孩子去读国际学校,一定要清楚,那些国际学校大部分没有我们传统的公立学校抓得紧,*明显的,他们刷的题、做的卷子少得可不是一星半点。他们也很忙,他们的活动很多,项目很多,课堂气氛活跃,他们的排名不是唯分数论,因为国外大学的申请也不是唯分数论。他们在学校里的状况跟当年的我们有很大不同,当然跟外教的沟通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毕竟语言障碍摆在那里。 家长也要想清楚,一般来说,除了英文、美国政治、美国历史、英国政治、英国历史这种偏语言的文科课,数理化这种理科课主要是国内教师教学,由于语言的关系,主讲老师很难像中文老师一样典故、比喻、幽默信手拈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反而不如母语那么透彻。比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价,化学老师大多会用中文编成诗歌的形式,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就像圆周率一样,英文就很难。就像乘法口诀一样,英文没法背,音节限制在那里。所以文化课该抓的还是要抓,抓得要更紧。 考过托福、雅思的都知道,听力、口语考的都是大学课堂上的内容。比如听力考试要求你能理解一个教授对火山成因的解释,口语考试要求你回答臭氧层破坏对地球大气的影响。会英文日常口语,能买菜吃饭,那不叫英文好。所以,即使孩子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沉浸在全英文环境里,你孩子的英文自然而然就好了?就像我们的语文好,意味着你的中文阅读理解、中文写作水平一流,边刷牙边听广播,能代表你语文好吗?文化课上的语言需要一定的深度理解。 有些中国留学生,一直在国外花钱请人做作业、花钱请人考试,托福、SAT也可以花钱请人替考,甚至利用时差买答案。 孩子突然上进了,突然爱读书了,这种脱胎换骨、触及灵魂的转变不是简单换所学校、换个环境就能解决的。 我就碰到过一个在当地还算富有的朋友,他儿子读书一塌糊涂,普通高中也没考上,初中毕业后通过中介到美国一个私立高中去读书了。三年一过,这个孩子居然跟他父母说,他已经在美国边读书,边跟人合伙开中餐厅了,而且马上要开第三家了。父母到处跟人说,自己的孩子是多么懂事,但他们居然从来没有去美国考察过,从来没有实地了解过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一直是坚决反对把低龄孩子单独送到国外去留学的,尤其是那些并不是真正了解美国学校的、只是道听途说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国的大学。 微软的比尔·盖茨曾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美国唯一的优势是通过开放的教育吸引了全球的优秀人才,转化为创新的优势。他指的就是优秀的美国大学,更厉害的是经常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却隐藏着某个**的学科、一些藏龙卧虎的大牛教授,你走过路过都没注意到。 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可以说都是享誉全球的名牌大学,其中约一半是私立大学,大多排名在前20,比如常青藤联盟、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这些私立大学的招生量都不大,大多在2000人左右,公立大学招生规模都在6000人以上,这样就有20万人左右。50到100名的以公立学校为主,80%以上为公立,这样有40万人左右。100到150名的公立大学就更多了,估计90%,这样又有了50万人。 这样,叫得出名字的大学每年招收的学生在100万人到120万人之间,这些大学都很好。 150名以后的大学不建议大家考虑,首先就是我们大多不了解。美国的社区大学就是个坑,有点像国内的成人教学或者夜校,没有固定教师,更不要说宿舍,不少学生都是半工半读的上班族。虽说也能从社区大学转学到正规大学去,但比例不高,毕竟学习氛围摆在那里。 美国每年有多少人参加高考呢?2018年美国的新生儿数量为379万人,美国虽然是高中普及,实际上全美高中生毕业率*多80%,也就是每年*多有300万人有资格申请大学。 美国的学生三分之一都能去很好的大学,只有**的几所学校才需要挤独木桥。 中国的学生只有不到5%的比例能去985高校,山东、河南的考生要千里挑一才能挤进去。所以我们的学生苦啊,所以我们的大学任重而道远。 第二,我们来看一下国际学校的教学,主要是高中阶段的。 到了这个阶段,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国际学校,中文完全弱化了,中文的语文课变成选修课了(前面的九年中,国际学校的中文课是强制必修的,除了那种有外国国籍要求的国际学校)。课程安排对标美国高考或者英国高考,英文部分不少就是本着托福/雅思/SAT考试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应试,只是因为学生数量少,没有引起大家注意罢了。 国际学校的英文课几乎不会像美国高中一样是读一本本原著,根据原著来教学的。比如,那些国际学校几乎不会教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要知道,美国高中《哈姆雷特》原著要学习至少一个月的,也就是一个多月的英文课一直在读《哈姆雷特》、排《哈姆雷特》、辩《哈姆雷特》。 大家经常从各种媒体上听到的美国中小学巨大的阅读量,普遍是中国学生的几倍。其实国内语文教学也在改革,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加大学生阅读量,推出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阅读书单,*后必将反映在高考试卷上。 但有谁关心国际学校学生的阅读量呢? 有多少国际学校学生英文原著阅读量在每年10本以上的? 《The Great Gatesby》《To Kill a Mockingbird》《Divergent》《Hamlet》《Animal Farm》《Paper Towns》《Of Mice and Men》《1984》《A Raisin in the Sun》《Night》等名著,这些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有多少中国国际学校的学生读过? 英文原著读着太累,读的肯定有限,*多读个简写本。中文因为不考试、不要求,体制内学校要求的中文阅读书单也没读。这样,国际学校的学生两头不讨好,反而在人文积累上落后了一大截。 数理化如果按照美国教材来学,不修其相应的AP课程的话,很容易得A,因为大多就是我们初中的内容。生物有点难度,动物、植物、细胞、基因、遗传、人体生理等等,词汇多、内容广,美国高中普遍更重视生物,在美国高中生物是必修,必须参加州考,必须合格,否则一直要重修到你毕业。物理倒是选修。 历史、政治等,要看你是不是打算考AP历史或者AP政治,不仅词汇多、内容广,关键是你得顺应美国人的政治观点,采纳他们的价值观,毕竟是他们在出卷,标准答案也是他们制定的。 美国或者英国高中的这些课程*大的特点是广度大、难度一般,对国内学生来说,*大的挑战就是词汇,专业术语多,很多不是生活用语,不是我们日常用到的词汇,难读难记,比如世界争议之地耶路撒冷,Jerusalem,你读读看?背背看? 这样,3年或者4年的高中,你始终的重点都是在英语上,比如国际学校里很热门的模联大赛就是对英语的一个综合训练。 如果你*后SAT能拿到1200分(满分1600分,数学和英文各800分),你大概率可以去个美国50到100之间的大学。中国学生的数学大多在750分以上,因为SAT的数学,大部分就是国内初中的内容,难度低于我国的中考。比如代数部分的核心主要是线性方程、线性函数、不等式、绝对值、方程组、不等式组等,都是选择题,都是初中内容,可以通过短时间训练而突击提分。 这样英文部分只要考500分就可以了。难度在于SAT词汇量大,词汇量在1万以上,至少30%不是常用词汇,一般的短文阅读中很少碰到,必须下苦功夫背。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因为英文不是我们的母语,即使其他国家学校的学生也很难做到阅读足够多的英文原版小说、科普、杂志等。比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在美国高中就是必读书目,相比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的简明畅快来说,狄更斯的英文用词要晦涩难懂得多,但SAT的词汇往往来自于狄更斯这样的书中,比如《双城记》《远大前程》。 至于申请文书中很重要的活动,无论是学校组织的,还是学生自己单独行动的,要做出让人眼睛一亮的特色很难,但每人或多或少都能填满一张纸,毕竟大家大多是从高一就开始有目的地准备了。 所以,当听到某个同学去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马里兰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这种名校时,不用羡慕,他们如果参加国内高考,不一定考得过你,数理化基础远没有你扎实。 第三,*好参加国内的中考,无论是去国外读高中,还是读国内国际学校。 有句流行语,没有参加过中国高考的,都不叫中国人。高考很残酷,高三很残忍,但这就是中国国情。 如果高考没机会参加,至少让孩子参加中考,让他体会中考的艰难和残酷,这样他才会知道自己有多幸运。一些学生中考失败后只能去打工挣钱,只能去闯社会,但他居然还能去国际学校读书,还有机会重新来过。 很多人都在批评中国的高三,刷题刷成了机器,没有学一点新知识。对,也不对。没学新知识是不假,确实整整一年都是在复习。但是,如果没有这一年的复习,高一高二的知识还能记得多少?我们前面11年的学习就是在这一年中巩固加强的。 同样的,初三第二学期也是复习,不学新知识,我们初中三年的知识也是在这半年中巩固加强的。 中考学生分流,近50%要去职业学校。这反过来说明,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学术知识,比如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初中的物理就基本包含了力学、电磁学、光学等经典物理知识,高中物理,还是这些内容,只是进一步的深化。我们初中的知识系统而全面,再加上我国基础教育的扎实,以及初三半年的强化训练,加强了学生对这些文化课的掌握。 所以,即使孩子要去国际高中或者外国读书,也要让他参加中考,这半年的高强度学习也将为他高中文化课的学习锦上添花。 第四,如果孩子完整地从中国初中毕业,也就是完成了中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绝对利大于弊,好处多多。中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是强制的、必须的,肯定有其合理性,基本覆盖了我们一生的基础知识,千万不要辜负了中国教育专家的良苦用心。如果中考后去读技校或者职校,不少是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因为这些基本理论知识在前面九年已经学完了。 而且,中国初中的数理化水平不少已经覆盖了美国高中除了AP外的文化课内容。这就是很多家长突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美国高中读书很好,数理化全A,以为自己的孩子懂事了、上进了,从而喜上眉梢。 那些家长是没有仔细看过美国高中的教材,就说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吧。不夸张地说,这个配平在美国高中至少要学习两周以上,公立学校的学生化学课结业后至少50%搞不定这个配平。但是,中考过的国内学生,有几个不会的?不就是求*小公倍数吗?我们的小学阶段就烂熟于心了。 国内初中数学只要及格,都可以申请美国高中普通代数免修。 更重要的是,如果去看看托福和SAT的阅读理解,不就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在练习、考试的语文试卷吗?大家一直在推崇的美国阅读中的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也就是老师让孩子读完文章后,会引导他们去思考并解答这些问题: What issue did this article address?(这篇文章或这本书说了什么?) What goal did the author have when writing this article?Did the author meet this goal?Explain your thinking.(作者写这篇文章或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他达到目的了吗?你怎么看?为什么?) What points of view did the author present in this article?How are these points of view biased?(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觉得他的观点有偏颇吗,在哪里?) What evidence suppor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What assumptions did the author make in this article?(作者用了什么事例来证明他的观点?他的论证充分吗?他的假设靠谱吗?) What inferences does the author make in this article? What inference can you make from this evidence in this article?(作者的推断是什么?基于作者给的论据,你会得出什么样的推断?) What significance does this piece have for you?Why?(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阅读训练,确实很好地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不就是国内语文从小学就开始训练的吗? 中国的语文教育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学习怎么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以及对某个句子、某个词语的理解。很多人在批评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比如不读原著,读摘录,读简写本,反复研磨一篇文章。认为文学是种个人体验,怎么能有标准答案?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哈姆雷特。甚至把国人不善批判性思维,更不敢把自己的想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人评说,都归结于语文教育。其实,文学分析需要使用某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一篇作品,总结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不失为一种效率*高、通俗易懂的有效方式。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看看美国高考的SAT卷子,每一篇长文的题目中都包含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都是客观题,也就是只能有一个答案。这难道不是一样强调标准答案?怎么没见美国人抨击这种考题? 也许我们的孩子阅读量不像国外孩子那么大、那么广,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方法倒是完全切合美国的SAT思路。认真去看看SAT的题目,那就是我们的语文试卷,只是变成了英文,只是量比较大。而美国的英文教育不是一直在提倡大量阅读吗?他们没有固定教材,教材就是一本一本的原著,形式倒是丰富,又是读又是演又是画,300页的书怎么抓中心思想、怎么抓段落大意?美国学生反而缺乏这种应试训练。 中国的初等教育一直是非常扎实的,难度也比较大,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作业量过大的问题,但反过来的好处就是,如果你想让孩子在高中转读国际学校,出国读大学的话,前面九年扎实的基本功可就帮上大忙了,尤其是我们的数理化可以轻松应对美国课程,我们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训练SAT的利器。 第五,正如前面所述,通过中考,大约45%的学生分流去了职业高中。 很多人拿德国的职业教育来对比。德国的小学只读4年,小学毕业后,10岁的孩子就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做**次选择:是读为上大学做准备的中学,还是读为职业教育做准备的中学。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德国,对于那些没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一条更可靠的就业途径。“在25—34岁接受过高中教育或中学以上教育的年轻人(主要是职业教育毕业生)中,就业率几乎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样高(83%与87%)”。虽然“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收入上的绝对优势。拥有短期高等教育资格(如经过短期培训的熟练技工) 的德国成年人比仅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收入多51%。与此同时,拥有学士或同等学位的人相较仅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收入多65%”(《全球教育纵览2018:径合组织指标:德国篇》)。但是德国公平优良的分配体系,比如住房制度、免费医疗、免费读书(从小学到大学都免费)等等,即使是技校毕业生,生活也不差。 更重要的是,因为德国是从10岁就开始分流,那时的孩子根本什么都不懂,所以,进入职业通道的学生有相当比例是不错的,甚至是“误入”职校。在德国做个工人、做个农民,也是挺自豪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世界上*精良的德国机器就是那些技术工人做出来的。 但是,在中国,职校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我们是应试制,完全是通过分数来划分你的去处的,就是中考成绩后面40%—50%的那部分学生去的职校。现在的中国社会对于蓝领工人和农民,并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农保与城镇医疗保险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第六,那种把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放到国际学校去的父母,也许是种“省心的做法”,因为再也不用担心摇号、不用担心小升初、不用担心中考、高考。 国际学校都是直升机式的升学,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路高升,再也没有淘汰。 很少听到国际学校的家长陪读到鸡飞狗跳、血压升高的;很少听到国际学校的学生需要上数理化补习班的;很少听到国际学校的学生需要担心升学的;很少听到国际学校的学生需要每天刷几套卷子的…… 当然,*大的毛病就是贵,学费贵,教材贵,活动贵。一样也要到外面去补习,托福、雅思突击班里,国际学校的学生比比皆是。 不少国际学校都是寄宿制,全封闭的管理,没有区考、市考这种统考,家长根本触摸不到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一位在国际学校任职的老师曾说:“学校像银行,老师就像是银行的大客户经理,家长就是客户。”学校要保证收益,老师就要尽全力留下“客户”。学校的重点在于收费,于是绝口不提孩子负面的消息,让你感觉孩子一切都好,孩子也确实比体制内学校的阳光得多,没有排名,没有刷题,开心啊。 从小学开始就在国际学校读书的孩子,当然数学不会像美国学校那样差,因为中国父母绝对不会答应:小学毕业还不会分数?肯定要高出美国普通公立学校一大截。但是,肯定要比国内学校的孩子差一大截:心算,美国完全不要求,美国成年人也不会;乘法口诀,到底是按照中文背,还是英文背?应用题,*好去看看SAT数学部分,不少就是中国小学数学应用题。奥数,想也不用想,绝对跟你这辈子无缘。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中的辅助线,你都没有听过。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学校出来的学生去美国很少有读工科的,尤其是工科中的电子工程(简称EE)专业。 但是,“国际化”不代表要“去中国化”,恰恰相反,孩子更需要深入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自始至终要记住,中文才是我们的母语,只有学好中文,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的文化和语言。中国不仅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孩子探索世界的起点,所以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忽略了孩子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学习。 国际学校到底好不好?解放个性、素质教育、国际视野、多元化发展……吹到天上去也没用,用一个*简单的办法来检验:去看看这个国际学校里有没有教师子弟! 如果真那么好,他们能不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入学吗?他们就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吗?何况因员工福利,很多教师子弟的学费还可以减免。 这点就跟我的另一本书《选专业 读大学》里谈专业选择一个道理,一个专业即使是全国排名**,但如果没有该大学自己的教师子弟在里面,就一定要多个心眼想一想,不要轻易被忽悠。千万不要被兴趣、志向什么的迷惑,高中毕业的孩子90%以上没有明确的专业偏好,即使在欧美国家也不到30%。 所以,我个人明确反对入读那种小学到高中一贯制的国际学校,尤其还是中国国籍的孩子。长期在国际学校长大的孩子容易“价值夹生”“文化夹生”“朋友夹生”“亲情夹生”。何况绝大部分就读国际学校的家庭只是普通家庭,普通的工薪家庭,昂贵的学费、杂费也是要咬着牙挤一挤的。 读国际学校的学生主要出路就是去国外读大学,如果想在国外继续生活,也是障碍重重。英文很好,却没有英语是母语的同学好;想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难上加难,因为中国已经被定义为美国的战略敌人;要回到自己成长的祖国的时候,又难接地气,到处看不惯。 作为家长一定要清楚,英文只能定义为工具,不能是思想的主体。学习英文可以培养孩子西方式的思维,但文化的根基必须是中国的,否则你只能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想明白西方的问题,但是没办法用西方的思维想明白中国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在国际学校的话,你很可能越来越不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越来越不懂中国。 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贵族学校,不仅多元化了我们的教育模式,也给中考失利的孩子增加了一个不错的选择。有人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但不是每个人都是金子,大部分人更可能是块铁,需要慢慢淬炼才能变成钢,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在中考时就把孩子分流了,所以,如果经济实力允许,不妨再给孩子一个慢慢成长的机会。虽然我个人还是坚持,中国的孩子还是要上中国的学校,国外的鲜花在中国的土壤培育出来的,未必鲜艳。 中国国际化中小学数量已达上千所,包括民办化国际化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班,专招外籍学生的不算。除了那些国外私立名校在国内开设的分校,比如北京哈罗英国学校、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几乎每个市重点高中或者省重点高中都有附属的国际学校,比如清华附中国际部、人大附中国际部,国际学校的需求很大。 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过于激烈的竞争,导致追求更好教育的中、高产家庭希望通过国际学校把孩子送去海外名校求学,让孩子能够走到时代的前端。 *后套用一句网上流行的话:“为人父母,应当和孩子一起搭建一种基础,帮他们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支持他们倾尽热情,燃烧生命,这才是好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几乎只能靠家庭提供。”

国际学校的利与弊 作者简介

卢春霞,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在专业科研和教学外,长期关注国内外中小学的教学,已经正式出版相关书籍两本《美国高中这四年》《选专业 读大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