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考评价体系的建构——基于科学性与公平性视角

高考评价体系的建构——基于科学性与公平性视角

作者:李雄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9.5(7.9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考评价体系的建构——基于科学性与公平性视角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99329
  • 条形码:9787030699329 ; 978-7-03-06993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高考评价体系的建构——基于科学性与公平性视角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高考研究者、考试研究者、命题工作者、考试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高中教师、考试研究机构人员本书以新高考改革为背景,以高考评价体系建构为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的建构——基于科学性与公平性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高考改革为背景,以高考评价体系建构为内容,从科学性与公平性的视角研究了高考评价体系建构的历史、高考评价体系建构中科学性与公平性的体现、国外大学考试招生中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高考评价科学性与公平性的理论基础,以及高考评价体系建构中科学性与公平性的推进内容与路径。 本书可供高考研究者、考试研究者、命题工作者、考试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高中教师、考试研究机构人员阅读使用。

高考评价体系的建构——基于科学性与公平性视角 目录

目录
CONTENTS
前言
**章 高考评价改革的趋势 // 1
**节 高考评价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 1
第二节 高考评价改革的历史变迁 // 18
第三节 高考评价相关概念界说 // 51
第四节 高考评价改革的实践与趋势 // 60
第二章 高考评价体系建构中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问题 // 74
**节 评价目标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 74
第二节 报名条件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 83
第三节 考试评价内容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 91
第四节 高考评价形式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 107
第三章 国外大学招生考试评价中的科学与公平 // 113
**节 美国大学招生考试评价体系研究 // 113
第二节 英国大学招生考试评价体系研究 // 123
第三节 日本大学招生考试评价体系研究 // 131
第四章 高考评价科学性与公平性的理论研究 // 140
**节 现代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理论 // 140
第二节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 // 158
第三节 教育公平理论 // 170
第五章 高考评价中科学性与公平性的推进 // 180
**节 高考评价向科学性与公平性转变的基础 // 181
第二节 高考评价向科学性与公平性转变的推进 // 194
第三节 高考评价向科学性与公平性转变的内容与路径 // 203
展开全部

高考评价体系的建构——基于科学性与公平性视角 节选

**章 高考评价改革的趋势 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考试制度,高考一直处于改革与完善中,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高考评价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完善,发挥高考的评价功能、构建科学公平的高考评价体系成为高考评价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成为高考评价改革的新趋势。 **节 高考评价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高考是中国影响*为深远的考试制度,是整个教育界甚至全社会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一项考试制度,高考具有测量、甄别、选拔、评价等基本功能,但长期以来,高考的测量、甄别、选拔功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而评价功能则处于式微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1952年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以来,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40多年来,高考为国家公平、规范、科学地选拔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中国政府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高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此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校对招生自主权诉求的增加、高考评价实践的初见端倪、考试测评理论技术的不断发展等都成为高考评价实践与研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遵循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法律与规范,经过三年系统的研究,构建了基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将发挥高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指挥棒”作用,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深化考试命题改革”部分提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2019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正式发布,高考评价功能的创新,突出了立德树人;高考评价理念的创新,强调了素质立意;高考评价过程的创新,将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高考评价策略的创新,强调了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能力;在评价创新发展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此,与高考评价相关的政策文件相对齐全且稳定下来,高考评价也逐步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高考评价改革的背景 (一)科教兴国与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段表述突出强调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教育与国强民富、社会发展及人的成长的密切关系,传达了国家发展教育的决心和信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上规模*大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成效。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各级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增强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与竞争性资源。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和民族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仍在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也在教育。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才、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产业结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此时,教育的突出作用与支撑地位更加凸显,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任务中,高考承载着选拔优秀人才、维护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正等重要责任,不仅是社会、家庭和考生*为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更是整个人才培养体制的枢纽,下连基础教育,上关高等教育,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在国家全面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考制度面临着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选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积极引导素质教育发展,适应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促进教育公平的三大任务。高考制度改革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高考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接枢纽,基础教育的改革一方面适应着高考改革,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高考,成为其改革的动力。2001年,国家决定启动新一轮(第八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第八次新课改),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标准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 高中新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改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与人才的新需求,立足应试教育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发展的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以推进教育创新,构建有特色、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角度切入进行改革。 第八次新课改与之前课改的一个共同内容是学生评价、课程评价和考试评价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二十五条的标题就是“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其内容主旨是探索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评价应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实施,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同时要求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选拔制度改革。为了突出考试评价改革的地位作用,2002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各地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是,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为此,笔者认为,考试评价改革应遵循多元、综合、开放、动态的原则,通过考试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学习与全面、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2007年,山东、广东等率先实行高中新课改的省份迎来了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这也让新课改与考试评价体系及其与高考的关系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社会舆论再次将矛头指向高考“指挥棒”的负面效应。为协调高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更好地发挥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引导功能,教育部于2008年制定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来指导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高中新课改与高考的矛盾仍继续显现,新课改与高考的耦合对接还面临着各种考验,可以确认的事实是高考必将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而进行改革,新课改与高考之间的联动关系是难以剥离的。 (三)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践行与诉求 招生权是高校依法享有的办学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由此可见,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了高校比较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在计划经济时代,高考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全权负责组织实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日趋完善,全国一张卷的大一统高考模式不再符合高校选拔人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个性化成长的需要,高考与国内不同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也日益尖锐。2001年,高校自主招生试点被认为是高校依法行使办学和招生自主权的重大转折,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命题、评卷等都由政府统一组织,高校不能按照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选拔和录取学生,以及“千校一面”的高校趋同化发展的局面。这一举措顺应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培养创新人才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是高考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终走向。 然而,随着自主招生高校数量的扩大和自主招生年复一年的实施,本应受到高度重视的自主招生制度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10年,自主招生联盟的纷纷涌现甚至引起轰动效应,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度登达巅峰。政府被指赋予高校的招生权限不足,边界模糊,导致高校是在“戴着镣铐跳舞”。高校也被指曲解自主,导致自主性发挥不够充分,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依赖教育行政部门招生的惯性仍然存在,慵懒招生,表现为招生目标不明确,招生特色不突出,自主招生演化成了“优质生源战”,偏离了自主招生政策的初衷等。甚至还有少数高校不珍惜其拥有的招生权限,招生政策缺乏创新,跟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跑堂”。 至此,关于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戏剧性场面”出现,一方面,社会和高校都在持续呼吁应赋予高校包括招生自主权在内的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而另一方面,当教育行政部门下放5% 的招生权限给高校时,却激发了不小的制度反弹效应,作为放权方的政府部门和作为受权方的高校都成为众矢之的,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有研究认为,尽管相关法律条款规定招生权属于高校拥有的七项办学权之一,但权限不够充分,加之这一权限是政府授权给高校的,面临随时被收回的风险。但高校无论是作为办学主体还是法人主体,都有自主的内在需求,因此应该依法拥有更加充分的自主招生权。 该研究将矛头指向了政府部门。也有研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权是一种不排除国家权力影响的社会自治公权力

高考评价体系的建构——基于科学性与公平性视角 作者简介

李雄鹰,汉族,甘肃宁县人,教育学博士,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2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规划基金课题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主持横向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