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不可忘却的纪念

不可忘却的纪念

作者:君天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14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32.3(8.5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不可忘却的纪念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8173248
  • 条形码:9787208173248 ; 978-7-208-1732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不可忘却的纪念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红色起点”丛书从党的诞生地上海出发,重点围绕党的初创期和革命斗争历史,沿着红色基因的发展和承续,力邀作家创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以此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凸显上海城市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特质。“红色起点”包括的6部长篇纪实文学,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历程,特别是我党在初创期的历史风貌。

不可忘却的纪念 内容简介

“红色起点”丛书从党的诞生地上海出发,重点围绕党的初创期和革命斗争历史,沿着红色基因的发展和承续,力邀作家创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以此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凸显上海城市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优选文化的特质。“红色起点”包括的6部长篇纪实文学,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历程,特别是我党在初创期的历史风貌。 君天的长篇纪实文学《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是红色起点丛书中的一本。本书正文共13章,另附后记和3个附录。本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记录了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为配合北伐军攻占上海,上海工人先后进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的历史事件。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赵世炎、李伯钊、、罗亦农、黄金荣、蒋介石、车夫阿四等当时各个阶层的参与者的角度,展开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不可忘却的纪念 目录

**章五卅运动一周年/ 001

第二章北伐军进驻汉阳/ 017

第三章**次工人武装起义/ 034

第四章1926年的冬天/ 051

第五章准备二次起义/ 062

第六章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 071

第七章重整旗鼓/ 085

第八章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03

第九章大战之后/ 130

第十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49

第十一章腥风血雨/ 164

第十二章前赴后继/ 175

附录1:关于本部作品参考目录/ 183

附录2:周恩来同志在上海接见参加三次武装起义的老工人和部分劳动模范时的讲话/ 185

附录3:上海总工会总同盟罢工文献/ 192

大事记/ 200

后记:不可忘却的纪念/ 207


展开全部

不可忘却的纪念 节选

后记: 不可忘却的纪念2020年7月的某一个下午,我接到了薛舒老师的消息,询问我是否有兴趣创作“红色起点”系列的纪实文学。当时她让我在几个选题里选一个,我个人对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隐蔽战线这两个题目都感兴趣,但后来因为甫老师选择了隐蔽战线,所以我就选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之后,就是漫长的资料收集和构思。作为1978年出生的改革开放同龄人,我是经受红色教育洗礼长大的一代。《闪闪红星》《英雄儿女》《小兵张嘎》《董存瑞》是伴随我长大的电影,《红岩》是我小时候*珍爱的读物之一。所以,我自认为,是可以驾驭好红色纪实文学的。在开选题动员会的时候,我也大言不惭说,作为一个历史小说作者,虽然缺少创作纪实文学的经验,但是我擅长做资料收集分析,所以我一定会努力完成这部作品,也一定能很好地完成。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确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曾经听爷爷说过,那时候凄风惨雨,连黄浦江上也会有浮尸。但其实,现在推算年龄,我的爷爷在1927年也只是小孩子,他所说的也不一定就是准确的。而纪实文学*重要的就是准确,所以要研究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还是要靠扎实的资料收集。不过说实话,在做过一定的资料准备之后,我意识到可能之前把这份工作想得简单了。 下面我简单地说一下这部书的创作过程。 我*初以为,要写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直接的就是了解1926年到1927年的历史,只要了解那些日子的故事,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但是陌生的历史,似曾相识但其实并不了解的人物,以及大量的初次接触的人物事件,让我一时难以弄明白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如果作者自己不理解笔下的世界,那他是不可以动笔去写的。所以,我决定扩大我的资料收集范围,我需要一个更高更广的视角,来审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很快我开始明白,从时间线来说,这一事件的开头,是从1925年的五卅运动开始的,而结局则应该是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但是由于中国工人运动绝不是孤立存在于大革命时期,所以在进一步阅读资料的时候,我意识到,其实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节点,是配合北伐战争进行的。那么,我显然需要了解北伐战争是一场怎么样的战争。至少我得了解它一开始是怎么回事,以及与之相关主要人物,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状态。 那么资料收集范围就又扩大了,因为要了解北伐,就要了解**次国共合作。要了解国共合作,要了解涉及的相关人物,就要了解五四运动。要了解北伐,除了广州国民政府的国民党,还要了解他们的对手北洋军阀、奉系直系乃至那些军阀将领的出身。 到了这时候,我终于在脑海里建立起这本书的基本构思。 世间事,从没有孤立存在的,影响越大的事,其起源必早远,其后续必绵长。这是我写历史小说时积累的经验,也是我整理历史事件的办法。 所以,我们要写1926年至1927年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就得从**次国共合作,一直了解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海量的资料里,有太多模棱两可的记录,有太多前后矛盾的记录。如果不加以甄别,写出来东西自然矛盾百出,可是我又该如何判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为了给读者展现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需要尽可能地涉及所有的关键节点事件,更要对这些人和事有一个自己的看法。 当我开始收集资料的时候,又有一个问题浮上心头,那就是这样写会太多了吗?作为一个职业小说作者,我不能接受自己的作品松散,我要写的作品必须拥有紧凑的节奏,以及足够完整的核心事件。即便是纪实文学,我仍旧认为,需要做到有轻重缓急,所以在资料收集足够之后,我要做的就是减法了。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里做减法,远比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要难。有太多有名有姓的著名人物,有太多精彩激荡的历史事件。作为作者,我必须能够清楚知道,哪些是我需要的,哪些是可以带过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立场和观点。 几经思考后,我定下了记录关键事件,依赖特定人物,来铺陈展开大时代的方式。举个例子,我提到了一些上海之外发生的事件,如万县惨案、如收回汉口九江的租界,这些事就提供了一个大时代的视角,较为全面地解析了租界和帝国主义。又比如,我详细解析了钮永建、蒋介石和汪精卫的人生,对国民党方面做了一个基本定性。再比如,我在作品尾声的时候,提到了李大钊同志的结局,结合他和赵世炎同志的关系,我将时代群像完整化了。 说回我们的“红色起点”系列,这个系列一方面是将和上海有关的红色历史做一个完整记录,另一方面还有个重要要求,就是这些历史故事在我们这些作家的笔下,要比普通历史资料更有可读性,以便让更多的读者来关注红色的历史。创作具有可读性的红色纪实文学,是我们的创作目的。 只是可读性这件事,该如何定义? 我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手边一共有三本关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专著。分别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档案史料丛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以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研究》(中共上海党史资料丛书),知识出版社1987年出版。 可以想见,这都是30年前的作品了。三部书里*薄的是1979年那版的书,一共只有73页,它主要是详尽地记录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全过程。因为书本身就年代久远,所以在我写完本部作品的时候,书已经翻烂了。三部书里*难读的是“上海档案史料丛编”,全书通篇全是会议记录,如果不了解当时的人物,不熟稔当时的历史事件,基本是无法读懂的。除了这些难点,这部书还缺少好几个关键日子的会议记录。让人在根据它来做资料的时候,有种不顺畅的感觉。 三部书里关于那段历史记录*完整的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研究》,它拥有一定数量的会议记录,拥有极为详尽的事件描述,还拥有一定数量的媒体稿件。有时候我也会想,在那么完整的资料书面前,我还能做些什么?仅仅是把故事再说一遍吗? 我想,我绝不能简单地把故事再说一遍。我希望能够做这么一本作品,就是看完这本书,大家能够熟稔那些英雄人物,也能了解那些其他立场的历史人物。看完这本书,我们能了解那个时代的大历史,能理解为何*终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我希望做一本入门级别的历史资料书。 好在,我们的党拥有太多的英雄人物,我无需虚构什么,只要把这些英雄人物真实展现出来,就能让大家理解共产党员的伟大。本书中基本所有历史人物的对话都有出处,主要是将会议记录里的东西变化做日常对话场景来呈现,我秉承着可以写实绝不虚构的原则。里头引用的那些关于《申报》的记录,也来自真实的版面。说起来,查资料的时候我发现《申报》的许多内容也是很有趣的。 关于我们的英雄,我在创作这本书之前,对许多人都是只知道人名,写了这本书之后,隐约觉得他们就像我多年的好友。我欣赏赵世炎的坚定睿智,我理解罗亦农的艰苦忠诚,我也理解汪寿华那颗忠义勇敢的心。他们都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正因为此,他们的事迹更为感人。当写到*后,赵世炎同志牺牲的时候,对我来说他就好像昨天才牺牲。在书写完之后的好几天里,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仍旧会很难受。 在创作进入尾声的时候,我前往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祭拜英烈,亲眼看了关革命者的黑牢,然后回家写下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故事。 不得不说,写了这部书后,有两个人物对我来说是特殊的。一个是赵世炎,如此的才华横溢,却又牺牲得太早了。另一个就是我们的周恩来,周总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是的,当前面两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失败、革命到了极度困难的时刻,周恩来接过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指挥权。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显得光芒万丈。我在书里,通过配角人物的嘴称其为“绝世人物”,在我的心里确实也是这么想的。 我们这本书是纪实文学,主要记录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历史档案”可寻。虽然我已经尽力在会议记录中找寻所有的根据,但是武装起义本身,除了领导者的决策,还需要基层干部的奋斗努力。 可是在日常的资料里,底层人物,也就是普通的武装工人纠察队员的名字留下的太少了。这里我不得不去虚构一些人物,以使得整个故事流畅的进行下去。要不然,整本书就变成了会议记录。 所以我虚构了叶阿四这个人物,一开始是个识字不多的工人纠察队员,后来成了进步的党员,叶家兄弟三人,一个牺牲在武装起义中,一个牺牲在宝山路惨案,剩下叶羿独自活于乱世。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角色,他从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开始成长,在白色恐怖之中变得成熟,也许有一天我会用他来写红色历史小说。 总之,这部作品是我的**部历史纪实文学,也许和大家之前读过的纪实文学不太一样,但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喜欢。因为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查了很多资料,在面对海量资料的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一部史料书籍对后世的影响。不论作者当时创作的原因是什么,他记录下来的人物事件,对这些文字的观点态度,都会对后面继续耕耘这段历史的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种感受,让我对纪实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敬畏之心。 我当然明白一本好书应该是什么样的,但因为我个人能力有限,我只能做到尽量准确记录事件,而较少的发表评论,更谈不上提出新颖的观点。我尽量使用当时人们的视角和眼界来看待问题,而较少的用自己时隔90多年后的“上帝”视角来评判当时的事。 我是一个英雄情结很重的人,我的历史小说涉及战国、三国、唐宋、明朝等等朝代。在我的历史小说作品*后,通常会有这么一句话:“华夏五千年,看我数遍英雄。”这次的书同样也是如此。 我记录了太多的英雄人物,而且大多数都是悲情的历史人物。如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回顾工人武装起义时说到的那样:“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三位同志也是领导者,他们都牺牲了。还有王若飞同志,他当时是指挥南市暴动的,后来也牺牲了。他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四月八日飞机上遇难牺牲的。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王若飞,这些都是领导同志,都先后牺牲了。起义时,赵世炎(当时的名字叫施英)还在《向导》周刊上写文章。到现在,罗亦农同志的尸首也没有找到,赵世炎同志的骨头也找不到。后来,党中央又派了陈延年同志到上海来工作,这是第五位了,也牺牲在上海。牺牲的人多了。我们讲的还只是上海起义的。” 当我翻资料看到这一段话时,眼泪就止不住地滴落下来。我也把这段资料附在了我们这本书的*后。希望大家也能看一下。 无论如何,这一部作品的创作都是值得的。*后,我想引用周恩来总理的一首诗作为结尾,那是他在1922年时创作的新诗《生别死离》。我觉得非常契合这段历史。 壮烈的死,苟且的生 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别死离,*是难堪事 别了,牵肠挂肚 死了,毫无轻重 何如作了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有收获? 没播革命的种子 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 却不用血来染他 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 也随着死生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感人的永别 永远的感人 不要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 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 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散在人间,血儿洒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 还要努力为死 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君天,初稿于风雪江山斋2020年12月14日夜,于12月31日**次修订

不可忘却的纪念 作者简介

君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签约作家,上海网络作协理事。首批入驻榕树下“状元阁”的大神作者,“武幻聊斋”社团社长,榕树下武侠论坛“侠客山庄”版主,建立由七大网络武侠论坛加入的“网络武侠联盟”。已实体发表超过五百万字,横跨历史、武侠、悬疑、科幻等领域,主要作品有《三国兵器谱》《异现场调查科》《大明锦衣卫 踏雪者》《未知罪案调查科》《岳家军》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