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楚辞与汉代文学论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645004
- 条形码:9787567645004 ; 978-7-5676-450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楚辞与汉代文学论集 本书特色
经典是文化的载体,《楚辞》与《诗经》可谓是经典之经典,汉代文学则在浓缩其精华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文学推向很好。本书正是秉承这一美妙之处,以浓郁的诗体、朴素的文风将其精要展现于您的目前。作者将作诗人及其作品所体现的诗学见解和经验,与诗论家的阐释和总结联系起来考察,不仅可丰富诗学思想之内涵,而且可以匡正诗论家研究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偏颇或失误。由此,几年以后,《楚辞与汉代文学论集》这本书也可迈入经典殿堂,我们拭目以待。亲爱的朋友,您说呢?
楚辞与汉代文学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乃作者近30年来在《诗经》、“楚辞”和汉代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其中包括对古代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的研究, 对屈原“沉江真相”的考察, 提出了屈原之死非“殉国难”的充分证据, 对“《离骚》结构研究”的评述, “屈辞审美特色”及其成因的阐释, 对《九歌》“人神恋爱”说的评论及宋玉所作《招魂》背景与礼俗的辨正, 对《史记》人物描写的成就, 两汉神怪小说的发展及“借历史为小说”的创作经验的总结。
楚辞与汉代文学论集 目录
“隐”“秀”并用与创作中的虚静和骚动——诗、骚诗学思想浅论之二
论“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
从汉人的记述看屈原的沉江真相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问题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九歌》二《湘》“恋爱”说评议
关于《九歌》二《湘》的神灵问题
《九歌·山鬼》研究辨疑
论屈赋情感宣泄的“托游”方式
狂放和奇艳——屈辞审美特色研究
改塑与发现——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
《招魂》的作者、主旨及民俗研究
关于《招魂》研究的几个问题
《高唐赋》与先秦的“山水审美”
评楚辞研究中的“图腾”说
《史记》的体例溯源和思想倾向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
论两汉的神怪小说和历史小说
略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
谈谈我的楚辞研究——代后记
楚辞与汉代文学论集 节选
《楚辞与汉代文学论集》: 一、屈原——投影于历史的双重精神 任何伟大人物能够对后世产生久远的影响,都是他们自身的功业或精神,给予历史以巨大影响的结果。所以要探讨屈原如何影响后世,须得考察在他的一生中,究竟有些什么功业或精神品格,足以震撼后人的心灵? 人们常常只把屈原视为诗人,但据司马迁、刘向记载的屈原事迹,他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位非同寻常的辅弼之臣,而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的。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一旦出现在楚朝廷中,便以卓绝的治国才华得到了楚怀王的倚重。《史记》说他“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惜墨如金的史家笔下,这数十字的概述已完全足以证明,屈原早期在楚国政治生活中,具有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但屈原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引人瞩目的功业——因为他不久就被贵族党人进谗诬陷,遭到了怀王的疏黜;接着而来的两次放逐,更把他远远地隔绝在政治生活之外。一位有志于辅助楚王,成就五帝、三王之业的大贤,就这样沦落为江上的憔悴迁客。 在屈原被重用期间,楚王君臣曾励精图治、整刷朝政,迎来了称雄南天的短暂兴旺。弃逐屈原以后,楚国之航船便在风雨飘摇中一再触礁搁浅,迅速降为睥睨天下的强秦之附庸;数十年后,便以灭国之祸在历史上从此消失。屈原的遭际,就这样与楚国的兴衰联系在了一起;而他沉身汨罗的悲壮一幕,似乎也成了泱泱雄楚一朝覆灭的历史悲剧的序幕。 倘若屈原退出政治舞台后,从此以屈从命运的达观“明哲”自命,颐养天年,默默地老死于山野荒村,他便不会给历史留下多少记忆。但屈原却奋身抗争了——他忘不了曾寄予莫大希望的楚王,忘不了他曾为之奋斗的复兴楚国的梦想,更忘不了“筚路蓝缕”、经历了多少世纪艰难创业,而终于自立于南方的楚民族的命运。他虽不再能为这个民族的兴旺贡献心力,却要用自己尚存的生命,为它的苦难凄怆呼号。长长的十多年放逐生涯,由此成了屈原不屈不挠与党人群小斗争的延续。在他身上两种*主要的精神品质,在这段*黯淡的生涯中,得到了*光彩耀眼的闪射——那就是对于恶势力所施加的压迫、摧残所表现的无畏抗争精神,和即使蒙受多大冤屈、遭受多大摧残,也决不背弃祖国、民族的忠贞精神。 屈原对于恶势力的抗争,早在从政时期就有锋芒锐利的显露。他亲眼目睹过朝中党人,怎样狗苟蝇营地追逐于势利。“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竟不惜走那败国亡家的“幽昧”“险隘”之路。楚王呢,居然也“猖披”放纵、“无辔御而自载”、“背法度而心治”。屈原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关注,不顾自身的安危,起而揭露党人的罪恶,并不怕触犯楚王之逆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就是他拼将一身捐弃,也要与恶势力抗争的铮铮自白。 这种不屈的抗争精神,在屈原遭受两次放逐之中,表现得就更鲜明了。黑暗的王朝满心以为,长期的放逐可以摧折这位耿直之臣的傲骨,迫使他噤若寒蝉,任凭党人们倒行逆施而缄默不语。屈原的亲朋则出于对他命运的担忧,也纷纷劝告他折节改行,装聋作哑,免遭伯鲧那样“妖乎羽野”的杀身之祸。屈原却毫不屈服——他回顾历史兴衰的教训,把抚平生奋斗的历程,对自己所追求的“美政”、所坚守的操节,充满了无怨无悔的自信。面对“瓦釜雷鸣”的黑暗王朝,和“邑犬群吠”的党人群小,他响亮地宣告:“阽余身以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在无法参与朝政的情况下,屈原举起了自己的笔,用《天问》《离骚》《九章》等蓄满忿火的诗篇,向昏庸的楚王、嚣张的党人开战了。这些诗作,正如恩格斯在称赞歌德时说的那样:“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批判的功绩。”从民间传说的情况看,屈原的抗争遭到楚王*严重的“逼逐”。而诗人则用了更激烈的反抗,来回答这种逼逐——那就是发生在汨罗江畔的*悲壮的一幕:屈原终于以自己的“忿怼激发”之举,实践了他早就立下的“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的誓言。这赴身江涛的悲壮声响,从此成为屈原抗争黑暗的生命之音,成为屈原精神的浩然迸发,而久久回荡在数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上了。 不过倘若只是这一方面,屈原对一个民族的影响还不会如此深沉动人。屈原之所以极大震撼人们身心的,更还在于与这种不屈抗争所交织着的,对于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那种万劫不移的忠贞精神。 谈到这种忠贞精神,人们似乎总要联想到“忠君”上去。其实,“忠君”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形成一种道德伦理的规范。当时的一些哲人贤士在君臣关系上,倒是提出了一种相对的原则。诸如“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君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率友以违君”(左儒),都证明了这一点。但屈原之于楚王,显然表现过非常的忠贞。“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惜诵》)、“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抽思》),都表明了“忠君”在屈原思想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即使在屈原遭到楚王疏黜,以至被横暴地再迁江南期间,他对君王的忠贞之情,似乎也还未改变。《思美人》所呜咽诉说的“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哀郢》所凄凄叹息的“哀见君而不再得”,都说明他纵然对君王的狂悖之行已极度失望,但“忠君”之情还溢满胸际。只是到了楚王的昏聩已无可救药,楚国眼看就要断送在楚襄王这样的壅君手中时,屈原对君王的忠贞之思终于因绝望而幻灭。当他在沉江前夕,怒斥楚王朝廷的“腥臊并御”“阴阳易位”,并以激烈的言辞直斥楚王为“壅君”的时候,人们便难以想象,他此刻对楚王还怀有多少“忠”情了。 ……
楚辞与汉代文学论集 作者简介
潘啸龙,1945年生,上海龙华人。1969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2年获安徽师范大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硕士学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等职。著有《楚汉文学综论》《屈原与楚辞研究》《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古诗文辞赋品论》《国学大讲堂·楚辞导读》,合著《诗骚诗学与艺术》,主编《楚辞学文库》(第三卷),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
山海经
山海经
¥17.7¥68.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3.5¥39.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