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葛晨虹文集

葛晨虹文集

作者:葛晨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568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58.6(7.2折) 定价  ¥4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葛晨虹文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298795
  • 条形码:9787300298795 ; 978-7-300-2987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葛晨虹文集 内容简介

文集精选了葛晨虹教授生前发表的重要著作和文章,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课题、讲座和课程讲稿,以纪念葛晨虹教授对于中国伦理学理论和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卷《德化的视野》,系统梳理了葛晨虹教授研究中国传统伦理、古代德性思想、中西方伦理文化差异比较、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主要成果。 第二卷《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收集葛晨虹教授对于伦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三卷《中国礼仪文化》,集中论述作者对中国礼仪文化和文明礼仪问题的研究;第四卷《公民道德建设》,致力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化,研究公民道德建设中的诚信规范,以及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现代人才素质、如何开启公民教育的新风气与提升公民意识等理论问题;第五卷《现实道德问题研究》,关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注重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包含了对于现实道德问题研究的丰厚成果。

葛晨虹文集 目录

《葛晨虹文集 第1卷:中外伦理文化研究》:
**编 文化的传承——中外伦理思想研究
**章 儒家德性人格取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中西信用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三章 企业管理与社会文化背景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第五章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编 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
序1
序2
**章 德性思想的血缘根基及其特质
第二章 自然领域的德性思想
第三章 人自身领域的德性思想
第四章 社会领域的德性思想
第五章 德性思想发展及其基本价值取向
第六章 德性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后记

《葛晨虹文集 第2卷: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
**编 道德概念与伦理学内涵
**章 道德是什么及其在社会中的功能体现
第二章 道德的价值
第三章 道德领域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我们怎样进行道德评价
第五章 道德标准“多样性”问题探讨
第六章 道德评价根据内在构成探析
第七章 我们为什么要以生命捍卫道德——兼论自我牺牲精神
第八章 道德行为抉择于道德冲突中
第九章 协调两种理性文化
第十章 真、善、美视界中的伦理学

第二编 人性论研究
**章 人性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性理论
第三章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双重鼓励原则
第四章 个人主义到底是什么
第五章 人的塑造——跨世纪的主题

第三编 道德原则研究
**章 要不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第二章 集体主义与社会公正
第三章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 哲学视野中的幸福理念
第五章 什么才是积极的幸福观

《葛晨虹文集 第3卷:礼仪文化与文明礼仪》
《葛晨虹文集 第4卷:公民道德建设》
《葛晨虹文集 第5卷:现实道德问题研究》
展开全部

葛晨虹文集 节选

  《葛晨虹文集 第1卷:中外伦理文化研究》:  三、“耻感文化”与扬善的政治文化  德性人格本质理论在性善论基础上,还造就出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特征。性善理论从根本上确定了人本质上是善良的,这就排除了人真正根本的负罪意识。所以,相对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称为“耻感文化”。也就是说,德性人格文化使人无从产生真正的“罪感”,道德约束力往往不像西方理性人性论那样,强调依靠理性自律的力量。在儒家人性、人格理论中,人的本心是道德的,不道德的行为往往来自外在干扰或自己的“不小心”。在人们内心深处,性善论教给人们的是德性人格的自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有一种善的本质,那么恶从哪里来呢?从外在来。所以,性善论重视的是如何防止它干扰本心?儒家主张每日“三省吾身”,是指要注意排除一切外在邪念,求“放心”。  中国的德性主义人性文化传统,使人不把自己的过错视为自己本性的结果,而是视为与自己的意志和“本心”相违背的结果。本心是好的,一切过错都是外在使然;人只要按本心行动,就必有德行。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说中国古代严格说来没有真正的忏悔意识,有的只是一种立足于已有本心、防患于未然的内省修养功夫。由于已确定本心为善的前提,所以一切罪过都只是由于“不谨慎”,只是由于外来的尘垢蒙蔽了纯洁的本心。在这一点上,西方理性主义人性文化有不同的意识。  “罪感文化”的前提是,将自己的一切行为,不论出于有意还是出于无意,都视为自己的完全责任。作为罪感文化的一个诠释,人们常以俄狄浦斯神话为典故。俄狄浦斯受命运捉弄犯了错,但他将一切罪行归咎于自己的选择,*终用自残这样严格的自我惩罚方式负起全部罪责。基督教文化的“原罪说”及其忏悔意识也都从不同侧面对这种罪感文化做了表达。  德性主义人格理论要人们相信自己只要愿意,就可以积德成圣,这给人们道德修养一种根本的动力和可能。由此,中国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力量更多来自“扬善”而非“抑恶”。对于“人性恶”或自然人性论来说,治国或日政治,正是为了遏止人性中过多的自然欲望,调控“人对人像狼一样”的局面,而不得不强加于人类的。所以,政治作为治国手段,主要就是诉诸外在遏制恶欲来调控、治理社会。美国开国者之一汉密尔顿表达了这个理论逻辑: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就不需要政治了。可见,政治就是“抑恶”。  相对于自然人性论的“抑恶的政治”,德性主义人格理论主张一种“扬善的政治”。德治政治可以说本身就是人格向善的本性的一种延展。扬善的政治或德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德性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主要手段。在以儒家德性主义人格理论及其性善理论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德性手段调控社会表现在用扬善的理想人格、伦理规范直接调控社会。这种直接调控作用是通过下述几个途径实现的:首先,通过德性理想人格对人们的召唤,呼唤出入们“本心”中的善性潜能。“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支持人们努力修养心性、完善人格,做追求至善的君子,鄙弃为利而作恶的小人;其次,通过高度重视的道德教化,发扬人们心性中的“良知”“良能”,使人们“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再次,使扬善的舆论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造成对人们无德行为形成一种“耻感”;*后,德治政治不在于没有法制,而在于它所动用的法的手段里也充满了德性内涵,这种被德化了的“伦理法”,或者“德主刑辅”的治国模式,一直在中国古代“扬善的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西方很早就从伦理法阶段走上了契约法制道路。其中有许多深刻的历史原因,但“人性恶”的观念是其中文化预制的原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恶欲,人生而有恶、有罪,从而主张用外在强制的法律对人的恶欲进行制辖。既然恶是“原罪”,是天性,那么就没有人全能全善。因此,要设定外在强制力量来制约、调控各种恶欲和矛盾冲突。  西方思想史上不是没有人主张“人性善”,但主流是“人性恶”和“理性人性论”,二者在这一点上的理论取向是一致的,甚至理性人性论中就包含了人性恶的前提。在中国古代文化里,人性善的主张成功地泯灭了人性恶的观念,其政治统治手段不是像西方那样主要依靠法治,而是采取了德主刑辅的德治手段。  儒家德性伦理从性善论出发,德化了人性,塑造了德性主义人格文化模式,进而又影响并造就了“扬善的政治”模式。把德性人性作为调控、治理社会的主要基础,就不能不产生理想主义政治的局限。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制度的规导。从作用方式上归纳,社会制度规范无非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的,另一类是非强制性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是典型的强制性规范,道德规范是典型的非强制性规范。缺少任何一类,都无法真正治理好社会。我们的社会需要“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向善引导和德性规范,同时也需要法制强制和制度程序的正义规导。  ……

葛晨虹文集 作者简介

  葛晨虹(1958-2018),北京人,著名伦理学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北京伦理学会会长等职务。出版著作《德化的视野》《人性论》《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等十余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主持完成“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研究”“当代中国伦理思潮研究”“市场经济与道德理性”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