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215755
- 条形码:9787521215755 ; 978-7-5212-1575-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综述莫言小说研究的现状以及作者个人研究的切入点。正文部分分为五个章节。前两个章节追溯了中国口头文学的源头极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结合具体的作品探讨了“故事”在创作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第三章则论述了莫言的创作对说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第四章探讨了莫言作品与民间谣谚、民间小戏的借鉴与运用;很后一章探讨了莫言作品在向传统文学汲取营养的同时所进行的创新,这也恰恰是他的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所在。结论部分回到民族性的探讨上,从思想层面对莫言作品加以分析。
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 目录
绪??论
**章??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天然滋养与写作理念的自觉追求
第二章??故事的没落与崛起
第三章??说书传统的承继与发展
第四章??民间谣谚与民间小戏的汲取
第五章??向中国口头文学传统回归中的变与不变
余??论
参考文献
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 节选
绪??论 **节??理解莫言:回到小说的起点 2001年,新世纪的**年,莫言在他的长篇小说《檀香刑》的《后记》中提到他要“大踏步撤退”。他说:“民间说唱艺术,曾经是小说的基础。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的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得还不够到位。”根据莫言的解释,所谓“撤退”,“是对西方小说故事、情感模式的对抗”,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要“向民间回归,向我们的民族文化,向我们的民间口头文学来学习”,“向中国传统小说学习”。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文学院作《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他对自己的创作作了总结,他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对于莫言的夫子自道,我们不能全信,但也不能置若罔闻,我们只是希望从作家对自己创作理念的阐释中寻找到理解作家及其创作的线索。 毋庸置疑,莫言的创作的确是在“撤退”,但是莫言的“撤退”究竟起于何时,我们很难认为是在他所宣称的2001年;莫言的“撤退”究竟“撤退”到什么程度,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像他所说的那样一直到了2001年发表《檀香刑》时他的创作才真正可以和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分庭抗礼。凭借对莫言小说的阅读经验和顺着莫言所说的“撤退”线索,我们认为莫言几乎在一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已经身在“传统”之中了,而且他的“撤退”也相当彻底,一直“撤退”到小说的起点。莫言正是“撤退”到了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原点,他带领着我们重返原始民间讲述故事的情境,带领着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围绕在大人身边听故事的时期,他用他原始而又现代的创作阐释着中国当代小说的发生学。
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 作者简介
张相宽(1980—),山东曹县人,文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东岳论丛》《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南大学学报》《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文艺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乡土小说对民间口头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对外国文学、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叙事经验的借鉴、传承及其创新研究。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