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写在庚子:王蒙、张平推荐;抒写大爱大美

写在庚子:王蒙、张平推荐;抒写大爱大美

作者:楚建锋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6.8(7.5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写在庚子:王蒙、张平推荐;抒写大爱大美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213812
  • 条形码:9787521213812 ; 978-7-5212-138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写在庚子:王蒙、张平推荐;抒写大爱大美 本书特色

这,不但是一种创作情怀、创作范例, 是人间真善美的回归和燃烧。不失为一部充满人间大爱、文学性强的上乘之作。 ——张平

写在庚子:王蒙、张平推荐;抒写大爱大美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柔嫩的蔷薇刺上”“分针和秒针迈着芳香的节奏”“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三个部分,记录作者从军人到媒体人,从普通职员到人民教师,走过的路、识过的人、见过的景、触过的情,作者把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结集成册。这部文集有艰苦岁月的住山开荒、修渠架桥、运炭砌灶,也有烟火俗世中的爱情相守、生死不离,还有热血青春的军营岁月,更有人到中年后岁月静好的幸福和心宁。作者质朴的文字与真挚的感情,很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让作者与读者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打开了共同的情感大门。

写在庚子:王蒙、张平推荐;抒写大爱大美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001

柔嫩的蔷薇刺上

山顶荞麦花怒放 003

夜枕稻浪 009

竹林花开 014

远去的锣声 019

问渠 024

火旺灶膛 030

墨斗往事 034

雪里送炭 040

月亮走,我也走 047

布满老茧的手 053

红薯,心灵的底色 059

四棵核桃树 065

那顶草绿色的军帽 070

毛姑姑 076

靶场青春 081

午夜练拳人 087

分针和秒针迈着芳香的节奏

今生偏偏遇着他 093

“滴答”声里生死相守 097

妈妈做的饼 103

轮椅上的妈妈 108

“铁人妈妈”战病魔 112

妈妈的宝贝 117

古稀妈妈的秀发 121

父亲的“光盘”人生 125

岁寒三友 129

青涩记忆 135

那锅“开了花”的饺子 142

难忘那年“钢丝面” 146

叠军被 150

拔军姿 154

我家的老先生 160

“白头翁”大厨 165

人间美味菜豆腐 169

……

展开全部

写在庚子:王蒙、张平推荐;抒写大爱大美 节选

夜枕稻浪 星光、月光,洒满万亩连绵起伏、金灿灿的稻田。 寂静的夜,在陕西汉中城区十八里铺这片沙滩上,显得格外美丽而妙曼。 又是一个秋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父亲,身披蓑衣、脚踩草鞋,躺在铁质的打谷机桶里,枕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沉甸甸的金色稻浪,仰望满天繁星,与微笑的月亮和月光柔情相抚。他听着田间地头此起彼伏的蝉鸣和蟋蟀的欢唱,不时发出会心而灿烂的笑。 父亲的笑,与夜色下习习微风拂动的稻谷,相触着春华秋实的美,呢喃着谷子的神圣光洁。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上苍赐予庄稼人一年劳作的回报。谷穗上,每一粒胀鼓鼓的谷子,都是沧海桑田的精灵。每一束沉甸甸的稻穗,都是亘古绵延流淌的盘古、神农留给炎黄子孙的爱。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父亲在近十年时间里,每逢秋收的一个寻常夜晚。 当时,父亲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镇上沙滩村劳动改造。 素有“天府之国”“塞上小江南”之称的汉中,是天然盆地,一马平川。以沙土为主、肥沃保墒好,很适合水稻生长。是天然粮仓,陕西第二大米仓。 每到风调雨顺的秋季,连片的沙田里,金色稻穗一望无际、连绵不断,甚是喜人。 父亲下放的沙滩村,是这片土地的“白菜心”。两千亩良田上,金灿灿的稻穗美不胜收。 然而,季节交替、秋多风雨。及时收回成片稻海里金黄金黄的稻谷,成为农家人的“龙口夺食”。显得分秒必争,甚为迫切。 否则,遇绵绵秋雨,成片成片的稻谷会在雨中“落泪”,纷纷滴落在沃野里。把庄稼人一年的劳作,化为“灰烬”。 那个年代,收割主要靠人力。 每年中秋节前,男男女女们纷纷拿着镰刀,一把一把割下笑弯了腰的稻穗,一把一把按“十字架”叠放成堆。此时,壮劳力们推着电动打谷机,争先恐后,把割好的稻谷一把一把喂进机器脱粒。然后,再把脱完粒的谷子盛入箩筐,挑到晾晒场晾晒。 就这样,边收割,边脱粒,边晾晒。收割到哪里,打谷机就推着到哪里脱粒。 月余时间,分分秒秒,一刻也不敢慢怠。 当时,打谷机是收割的灵魂。一个生产队按指标限购一台。市场上很难见到。物以稀为贵。一时,这台机器显得神秘而珍贵。所以,守护好这台机器,就是守护好秋收、守护好生存、守护好全队一百多户人家的生命。 这个任务,被生产队指定落在了年富力强的父亲身上。 父亲得到指令,眼泪不由得夺眶而下。他庆幸队里能选中他,更庆幸他白天能与农友们收割、脱粒、晾晒,晚上能头枕这台神圣的机器,闻着稻香、看着星星月亮,吹拂着秋天夜晚香气四漫的微风,在金色稻海里陶醉,在稻浪里坚守。 坚守庄稼人的辛苦,庄稼人的期盼,庄稼人的命脉。 虽然,打谷机长四米、宽两米、高一米,前边还带着脱离滚筒电动机等,人和衣躺在铁桶内,刚刚凑合,转动身子都很难。 但是,脱完粒、装满谷子的铁桶,天天散发着谷子的清香,与铁桶外的稻海交换着芳香的气息,让父亲心里乐开了花。喜不自禁,喜从心来。 夜宿打谷机。收割中的日日夜夜。月余时间,天天如此。 父亲打心眼儿里喜欢。打心眼儿里感恩队上能器重他、青睐他,把这一神圣光荣的保护秋收的任务交给他。 从领受任务的那一天起,父亲浑身像打满了鸡血,激情燃烧,信心满满,乐此不疲。 每天太阳西斜、大家收工回家,父亲便开始了晚上的值守。 陕南的秋天,在半阴半晴中交替。 晴天的夜晚,星星月亮在稻海中移动,稻穗夹杂着雾气,与渐渐落下的水珠相糅合,飘出谷粒的甘甜。 阴天的夜,寒冷,潮湿,温差大,与万里无云、碧蓝如洗的晴空,形成鲜明对比。尤其遇上连绵不绝的阴雨天,金黄的稻海隐匿在浓浓的夜幕下,伸手不见五指。 一场秋雨,一场寒。夜,慢慢深;天,慢慢黑。后半夜,冷飕飕的秋风带着阵阵秋雨,瞬间生出一股股寒气,让躺在冰冷铁桶内的父亲一个寒战。激灵地伸手在铁桶边的草堆上抽一把谷草,扎紧裹在身上的棉袄,才慢慢抵御住袭来的寒气。 此时,没有灯光、没有虫鸣。漆黑的夜晚静得吓人。 这时,也可能是小偷小摸猖獗的时候。更要忍住寒冷和恐惧,聚精会神,听风听雨;睁大眼睛,观察夜色。 雨,越下越大。父亲一个跟头跃跳出打谷机,戴上斗笠、换下湿透的草鞋、套上深筒胶鞋,踩着变得泥泞的沙地,开始围绕打谷机在田野四周巡查。 风卷着雨、雨夹着风,不断把深秋初冬的寒气送来,刺骨而透心。不断被雨水浸透的父亲,边打着寒战、边提高嗓门假装咳嗽,给自己壮胆。同时,在荒无人烟的稻海,不由自主哼起了陕南民间小调。慢慢,下嘴唇磕碰着上嘴唇,声音也颤抖起来。 父亲不由自主地,在喊着冷啊冷啊冷啊的巡看中,盼到了东方破晓,远处农家的鸡鸣。盼来了又一个太阳升起的早晨。 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阴雨交加、寒气袭人的深秋夜晚,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壮志中,父亲一夜一夜与稻浪为伍,挺了过来。 一晃,一个多月的秋收结束了。 成片成片、金黄金黄的稻谷,像温情的大海,每一粒谷子像一滴滴海水,从稻田里流进了生产队的粮仓、农家人的米仓。 看到这,父亲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在十余年的秋收里,父亲年年就是这样,在陕南那片稻海里,枕着翻滚的稻浪,守护着稻海的美丽、捍卫着稻浪的神圣。用坚强、执着、奉献,守护着上苍赐予人间的爱。 竹林花开 像国画大师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水乡,密不透气的嫩黄垂柳在如瀑布般的绿色柳条中,泛出几点白光;如雨后春笋,在绿茵茵的大地上,争先恐后亮出白中带点嫩黄的尖。 这是阳春三月,在陕西**名山——汉中市北秦岭南麓天台山一座主峰的原始竹海里,一朵朵如梨花般的白色花朵,正穿透绿毯般的竹林,一束一束在眼前绽放。 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这些一束束绽放的梨花,忽地从密不透风的竹林里钻出来,成了一人高的一树树梨花。 走近再看,这是一群伐木人。 在春寒料峭中,身上的一件件棉衣棉裤被细网般的竹子扎破,露出的棉花如梨花般在身上“开放”。 他们的手,在扒开密密麻麻的一根根竹子、拖出砍伐的树木中,被竹节的刺毛、长纤毛,划得像干裂的旱地。一条条老疤和正流血的新伤,交织着。拼命拖着圆木往竹林外奔,脸上也被密不透风的竹子的小枝丫,抽打和刺得红里透黑、黑中泛红。红中,是一道一道挂在面颊的血粒子。 步履维艰中,身上被一根又一根阻挡前行的竹节上的枝、刺毛,刺出朵朵棉絮,像炸开锅的豆花,飞舞着。 这些伐木人,是在响应“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建设被誉为陕西汉中的“生命库”“母亲库”,汉中的“三峡工程”,汉中的“红旗渠”的西北水利明珠——汉中石门水库的一个小片段。 石门水库,位于褒河上游。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汉中在褒谷南口内、栈道石门处建的大坝。大坝河床建水电站,形成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养殖等功能的大型水库。 库区水由此至留坝县青桥铺,长十七公里。渠系包括东、西、南三条干渠,总长八十七公里。东干渠系水库主干渠。全长四十公里。横穿北部山腰和丘陵,逢山打隧洞、遇水架渡槽。自渠首起,依山傍水而行。 为确保工期,所有男性青壮年必须出工。编入劳动大军。壮年的父亲,被编入伐木组。在天台山伐木。 天台山山川巍峨,陡峭险峻,森林茂密。按当地俗语称,“汉中有座天台山,搭把椅子摸到天”。清人严如煜有诗说:“苍苍石峰立嵯峨,险道新盘上旧阿。地狭寺随峰石转,僧归身带野云多。”迄今,天台山已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五点八万平方公里,主峰高两千米,两侧为凹形,坡度三十度左右,峡谷深切,沟谷纵横,原始森林深不见底。 父亲他们伐木,在天台山西北角的一座名唤山娘坝的山峰。 当时,所伐木主要用于隧洞的撑木。 公社书记说,只能伐松木、桦木中的病树。其他粗大、青嫩的,一律不能动。并规定,所伐树,高十米左右、粗十厘米以上。这样,伐木的**道难关来了,即寻树。 要在密布的原始森林里,寻找出按规定可以砍伐的树,而且还有任务量——二十人的伐木组,每天必须伐十棵以上,运回山下的驻地。所以,这也为伐木划出了“硬杠杠”。 经过几天的打磨,父亲他们在寻树中总结出三条经验。一是竹林中寻。要伐的树,一般都混杂在茂密的木竹、毛金竹林里。二是上下看。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上到山顶往下看,但见翠绿翠绿的竹林里,有枯黄的地方,肯定就隐藏着能砍伐的树。另一组,站在山下往上看。瞧见密不见天的竹海里,有片光亮的地方,肯定也长着比竹子矮、可砍伐的树。三是定方位。每天,大家按规定的“寻树”时间,在可堆放伐下来树木的山腰会合。再把两组观测到的方位、地点,综合分析。在初步确定可能伐树木的地点后,再派人实地勘查。之后,大家一步步像过刀山、下火海一样,扒开茂密的竹子,带上伐木工具,去砍伐。 可以说,从每天早晨太阳刚爬出山,要到正午太阳立上竹竿,才能找到可砍伐的树。 接下来,是砍伐。

写在庚子:王蒙、张平推荐;抒写大爱大美 作者简介

楚建锋,祖籍陕西省汉中,现在北京一高校工作。曾在部队、地方政府、新华社、海南省委、北京市委等工作。1984年开始写作。先后出版散文集《泉》《涛声》,报告文学集《风起天涯》,随笔集《上善若水》《剑锋时评》,文论集《观潮》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