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园动植物指南
-
>
生命是什么/[奥]埃尔温·薛定谔
-
>
爱因斯坦在路上:科学偶像的旅行日记
-
>
不可思议的科学史/鬼谷藏龙
-
>
动物生活史
-
>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全新修订版)
-
>
勺子飞来了
干草堆中的恐龙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3002518
- 条形码:9787573002518 ; 978-7-5730-025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干草堆中的恐龙 本书特色
1.达尔文—华莱士奖章获得者(一个50年颁发一次的奖)、美国博物学大师斯蒂芬·杰·古尔德关于进化的经典之作。 2.古尔德不但是个博学的科学家,还是个有趣的老顽童。他的文章嬉笑怒骂,不拘一格,同时又绵里藏针,醇厚隽永。散文式自然随笔,既有纯正的生物知识,又有严谨的思辨方式,更兼美国式的通俗诙谐,是了解进化论、培养科学思维的范本。 3.以**手资料作为科学发现的依据,将一系列令人震惊且有趣的案例娓娓道来——生命史上的大灭绝与大爆发、地球的变异、人类社会的种族偏见…… 4.从博物学的角度出发,细致地观察整个世界,将丰富的科学知识用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连接起来,拨开重重迷雾,*后带着读者找到生命于亿万年不断进化的本质。 多数科学“大众”书籍都简化了科学概念(通常也将它们淡化),因为人们相信这样有助于普通读者的理解。然而通常来看,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我来说,那样的文章不值一写。我会力求语言清晰,省略确实有碍公众理解的专业术语。但我仍会保持自然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概念,不会简化它们,也不会让它们的意义变得更明确。我的文章不仅给专家看,也给一般读者看。我希望你们意识到我的尊重,这相比美国报刊的一般要求,我的确对你有更多的要求。 ——斯蒂芬·杰·古尔德
干草堆中的恐龙 内容简介
在这本关于科学和自然史的著作中,这些充满活力的文章所体现出的艺术性达到了靠前的高度。如作者所言,《干草堆中的恐龙》可代表以细节作为概念基础的范例。“恐龙”作为具有公众魅力的优选细节,而“干草堆”则作为一个包容性的概念——诱人的细节和有结构性的概念“联姻”,叙述时再烙上作者个人的印迹,两者结合就构成了文章成功的秘诀。书中包含了一系列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从大型化石、嗜好、真菌到棒球等,甚至包括《侏罗纪公园》的读书体验。总的来说,包罗万象。古尔德看到了自然界的实质,因此他对类似时间、政变和历史这类更大的主题进行了探索,把读者带回无法抗拒的进化时代。
干草堆中的恐龙 目录
壹??天与地??\\??001
01??晴日畅想于纽约??\\??003
02??停止狄奥尼修斯的争论??\\??011
03??天体力学与地球的博物学家??\\??024
04??姗姗来迟的大地扁平论??\\??038
贰??文学与科学??\\??051
05??怪物的人性 053
06??爪与牙的百年纪念日 063
07??甜蜜与光明 078
叁??起源、稳定与灭绝??\\??091
起源
08??旁观者的内心??\\??093
09??舌形虫、天鹅绒虫及水熊??\\??109
稳定
10??考狄利娅的困境??\\??123
11??进化停滞的露西??\\??133
灭绝
12??干草堆里寻针??\\??147
13??木星上的撞击??\\??159
肆??与腹足类动物有关的一切??\\??171
14??爱伦·坡精选集??\\??173
15??被忽视的女性??\\??186
16??左手螺壳,右手思维??\\??200
伍??博物馆的辉煌??\\??215
17??对恐龙的狂热??\\??217
18??博物馆的密阁??\\??234
19??进化路线图??\\??243
20??拉兹莫夫斯基兄弟??\\??254
21??遭遇灭顶之灾的蓝羚羊??\\??265
陆??优生学的不同面孔??\\??273
22??无核李子能够指导会思考的芦苇吗???\\??275
23??优生学那冒着烟的枪口??\\??286
24??世界上*残忍的种族灭绝??\\??298
柒??进化理论与进化故事??\\??309
进化理论
25??我们能完成达尔文的革命吗???\\??311
26??巨型真菌??\\??320
27??库拉索岛蜗牛和克里奥尔语??\\??328
进化故事
28??从过去的踪迹中寻找巨兽??\\??341
29??上帝过分偏爱甲虫??\\??357
30??如果帝王蟹是寄居蟹,那么人类就是猴子的叔叔??\\??367
31??来自爱达荷州莫斯科市的紫玉兰??\\??378
捌??林奈与达尔文的祖父??\\??389
32??对大自然的**次揭秘??\\??391
33??用性别为自然排序??\\??401
34??祖与孙的四种暗喻??\\??416
干草堆中的恐龙 节选
对恐龙的狂热 一 麦克白的独白道出了他想要谋杀邓肯国王的意图,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下的行为在未来或将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真的要杀了邓肯国王,”麦克白沉思道,“那我*好快点下手。”杀害国王的动作必须迅速,但更重要的是,*后的结果必须是在意料之中的,一如麦克白希望的那样“要能够获得美满的结果,又可以排除一切后患。只要这一刀下去,就可以完成一切,终结一切,解决一切……”然而,麦克白又担心他的所作所为会在未来招致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后果—“我们用鲜血树立的榜样,教会了别人如何杀人,*后自己也被别人所害。” 亨利·费尔菲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蒙古著名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了三个新的恐龙品种,并于1924年发表了一篇与之相关的论文,名为《于蒙古中部发现的三种新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我很怀疑,奥斯本在发表这篇论文时,从来没有过与麦克白一样的思想挣扎。在论文中,奥斯本**次描述了新发现的恐龙物种:“头骨与下颚,有前爪,趾骨相连。”奥斯本表示,新发现的物种是一种体形小、身体轻盈、捕食技巧高超的肉食性恐龙。为表示他对这种恐龙精湛的狩猎技巧(虽然是人类推测而出的技巧)的赞赏,他将新品种的恐龙命名为“蒙古迅猛龙”,意思是“动作迅猛的捕猎者”。奥斯本写道:“迅猛龙似乎是一种极其机警、动作迅猛的食肉性恐龙。”之后,他又写道:“迅猛龙的牙齿完美地为迅速捕捉猎物而生……是一种动作迅速的捕猎者……长长的吻与上下颚宽大的间隙表明,迅猛龙喜欢捕食活物,且猎物的体形不小。” 奥斯本是美国伟大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是个保守党派、社会声望显赫的大人物,也是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馆长。我想,如果他知道,70年以后,他的迅猛龙成了轰动一时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头号英雄(也可以理解为头号反派,全凭读者的立场而定),奥斯本定会觉得惊讶,而且丝毫不会觉得有趣。 大众总是会被类似的史前野兽激起无限的兴趣与迷恋。1840年,理查德·欧文首创了“恐龙”一词。十年后,雕刻家沃特豪斯·哈克金雕刻了一组真实大小的恐龙雕像,并于1851年的大展会期间在水晶宫进行展览(水晶宫在1936年的一场火灾中被烧毁,然而人们近期翻新了哈克金的恐龙雕像,现在只要去伦敦南部的西德纳姆便可见到)。 然而大众对于恐龙的狂热却是一阵阵的。我们在电影《金刚》里看到了恐龙的身影(感谢威利斯·欧·布莱恩精湛的定格摄影手法,只需用体形较小的模型,经过修饰加工后,便可在电影中呈现出真实恐龙的体形)。我们在巨大的绿色雷龙标志下为汽车加油(辛克莱石油公司的标志为绿色的雷龙,同时该公司也是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的赞助方)。尽管如此,恐龙从未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象征,在几十年里,人们甚至完全忘记了恐龙这种巨大的生物。作为一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在纽约长大的人,我从小便是个“恐龙狂热粉丝”。那时基本没什么人对恐龙这庞然大物有多么深刻的了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恐龙的痴迷让我成了其他人眼中的“呆子”,哪怕是挑选终身职业这样的大事,我做决定的场合(学校废弃的操场)也是极不合适的。那时,我的外号是“化石脸”,学校里唯一一个也喜欢恐龙的孩子则被称为“恐龙”(我可以很开心地告诉读者,他现在也成了一位自然历史学家)。此类绰号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有趣,反而很伤人。 在过去的20年里,恐龙忽然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美国公共电视台(PBS)里教授孩子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温柔巴尼便是一只恐龙,让各种类型的电影大获成功的主角也是恐龙。汹涌而至的恐龙狂潮让古生物学家躲避着记者们的追问:为何现在的孩子如此痴迷恐龙?这简直是20世纪90年代里*棘手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或许很常见,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包含了两层意思,可以拆分为两个单独的小问题。**个小问题与荣格心理学的原型论有关,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到底其中哪些能够激荡孩童的灵魂呢?(这个问题不仅愚蠢,就算有答案,也全凭推测,我个人并不喜欢该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心理学家的回答*贴切:因为恐龙的体形够大,性子够凶,并且已经灭绝。换句话来说,恐龙足够令人胆寒,但既然已经灭绝了,也就意味着它足够安全。 大多数人得到这个答案后就停住了,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但这个答案却没有触及当前社会恐龙热潮现象的核心。在《侏罗纪公园》上映后,人们对恐龙的狂热愈演愈烈,但热潮涌现的原因却被忽视了,这是因为:只有少数“书呆子”孩童和零星的几位古生物学家才会如此关注恐龙。为此,我们必须提出第二个小问题,为何过去未出现此类恐龙狂潮,而现今人们突然对恐龙如此痴迷? 针对第二个小问题,我们能找到两个可能的答案。作为一名实践型古生物学家,我希望是古生物学家对恐龙的研究—我们就恐龙提出的各种天马行空的新想法引发了当下人们对恐龙的狂热(尽管不太可能)。在我童年时,人们认为恐龙是一种行动缓慢、身材臃肿、笨拙而愚蠢的动物,而如今,人们形容恐龙的词句则变成了行动敏捷、温血动物(可能是)、足够聪明、行为复杂。在我还年轻的时候,古生物学家认为,恐龙这种蜥脚类动物的体形过大,其脚根本无法支撑它们站立。而如今,人们认为恐龙能够舒展着脖子与尾巴,在平原上尽情漫游。部分人还认为,恐龙能够依靠后腿站立起来,能够获取长在高处的果实,或是吓跑捕食者(《侏罗纪公园》的腕龙出场的场景中,它便依靠后腿站立了起来。近期,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圆形大厅中还搭建了一套用玻璃纤维制造的完整的腕龙模型,其造型就是后腿支撑整个身体站立着。而我绝大多数的同行都认为,腕龙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动作的)。当我还是个孩童时,人们认为鸟脚亚目恐龙是一种会在窝里产卵,悉心照料幼崽,“政治立场”极其正确的恐龙。它们会守护自己的巢穴,照顾幼小的恐龙,组建起相互协作的群落,为此,我们还给它们取了一个相当和善的名字—慈母龙(与它们*初的名字—肿头龙形成了对比)。现在,就连鸟脚亚目恐龙的灭绝原因都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过去,人们认为恐龙灭绝主要归咎于气候环境的突然变化,而现在,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是天外星体的撞击导致了恐龙的灭亡(见文章13)。 但恐龙形象的重建是引发当下恐龙狂潮的主要原因吗?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哪怕过去我们认为恐龙又蠢又笨,让人们对恐龙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的因素也一直存在(恐龙庞大的体形与凶猛的性格是不会变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不存在于世界上了)。是什么将个别人群对恐龙的热爱转化成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在研究类似的短暂或周期性的流行热潮时,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因素往往会成为问题的答案—对商机的发现与探索。 当我还住在纽约市的时候,每隔一两年,悠悠球就会重新成为孩子们的心爱之物,而这种热潮一般只会持续1—2个月的时间。悠悠球热潮的重现并不是由悠悠球设计技术的改进引发的(恐龙热潮的出现显然也不是由恐龙形象变好引发的)。植根于控制论的荣格心理学显然无法解释,为何每一个孩子都想买悠悠球的现象会出现在1951年7月,而非1950年6月呢(就像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年代,人们突然对恐龙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简单来说,商业化就是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每隔几年便有人想出增加悠悠球销量的办法。大概20年前,有个人突然发现了利用荣格心理学来销售过剩产品的方法。仅仅需要一点点推动力,你便能在人群中激发不断获得正向反馈的羊群效应,之后,它能为你带来大量的财富(羊群效应对于有零花钱可用的孩子特别有效)。 我特别想知道,如何才能激发不断获得正向反馈的羊群效应?(对文化历史学家而言,这是个不错的研究课题。)或许我们应当研究博物馆礼品店的急速扩张?(*初的博物馆礼品店一般都是由志愿者经营的,在博物馆的墙壁上凿个洞便可以成为礼品店的售卖窗口。这是因为如今的博物馆礼品店已经成了其不断商业化的母公司维持资金链的关键一环。)还是因为某些特定的商品或是商品的某些特定特征,能够在某一方面触动年轻人的想象力?或者某个邪恶的天才是这场狂潮的幕后推手?又或者原因很简单,不过是*初的一次骚动,被获得正向反馈的文化不断放大,进而演变成了一场社会性的热潮?
干草堆中的恐龙 作者简介
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 对于斯蒂芬·杰·古尔德来说,他首先是个有趣的老顽童,然后才是一名世界著名的演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正是这种对真理纯粹的追求,才使他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他和卡尔·萨根、理查德·道金斯都是享誉世界的反伪科学斗士,美国国会图书馆曾命名他为美国“活传奇人物”。 《科学》杂志的死者略传中称古尔德是极少数可以不脸红地被称为“文艺复兴式人物”的科学知识分子之一,这指的是他文理双全,博学多才,为百科全书式的真正大师。2008年,被追授达尔文—华莱士奖章 。许多美国生物学家都声称,是因为小时候读了古尔德的文章,才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
山海经
山海经
¥17.7¥6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5¥42.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宇宙已知和未知的一切
¥20.2¥48 -
趣味数学谜题
¥17¥46 -
科学全知道-那些古怪有趣的科学现象
¥16.4¥45 -
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时间杂学
¥18.4¥49.8 -
这不科学!如何科学地思考伪科学
¥23.4¥68 -
我的世界观
¥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