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62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44.0(5.5折) 定价  ¥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8150710
  • 条形码:9787218150710 ; 978-7-218-1507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 本书特色

再现百年大党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 全面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百年历史 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经验 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可行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一百年丛书》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百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百年》 《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一百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其演进动力来源于时代的变化和理论诉求。本书深入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因、主体和方法,全面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变迁,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到新时代的新机遇新发展,进而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使命。全书有助于深化学界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 目录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阐释 一、何为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形成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品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因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时代特征变化的推动 (四)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 (五)文化传播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一)领袖群体 (二)知识分子 (三)人民群众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语言形式民族化和表达方式通俗化 (四)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反应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课题 (一)十月革命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二)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任务的特殊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构的方法 (一)基于中国实际建构革命理论 (二)基于时代特征建构革命理论 (三)总结近代经验建构革命理论 (四)突破苏联道路建构革命理论 (五)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革命理论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体系和地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体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特征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新任务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 (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演化 (三)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呈现 二、社会主义改造话语的建构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改造话语 (二)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现实建构改造话语 (三)借鉴苏联经验建构改造话语 (四)援用革命经验建构改造话语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体系与地位 (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题 (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体系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特点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地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任务的提出 (一)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二)第二次结合的提出 二、第二次结合从可能走向现实 (一)通过调查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通过读书研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主题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特征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地位 第五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转换 (一)时代主题的变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确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逻辑 (一)以批判为起点 (二)以理论为支撑 (三)以实践为基础 (四)以历史为佐证 (五)以国际为参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构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态构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机遇 (一)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新动力 (二)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新坐标 (三)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新条件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升华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 (四)习近平总书记长期的实践经历与经验积累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与地位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结构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彰显和创新发展 (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开启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 (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五)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智慧 (六)人类思想宝库的积淀与拓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一)立足国情,贴近实际,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二)紧扣时代,与时俱进,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借鉴传统,转化传统,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武装人民,服务人民,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开阔的世界视野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一)与时代同步伐,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二)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和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三)与人民共命运,总结和升华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 (四)以传统为底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以世界为关切,面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 节选

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大的历史时期,是世界性的社会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动态概念,时代是一个客观实在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只能主动地认识、掌握和利用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潮流,而不能主观地改变它、违背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真正的科学体系都是具体时代的产物,而不是哪个天才头脑的主观臆造。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的产物,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反映和折射,留下了清晰的时代烙印。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生形态———列宁主义得以形成和提出。正是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时代主题的转换,使马克思主义原来一些反映特定时代、针对特定情况的原理、观点,变得有些不合时宜,因而必须改变它、修正它和发展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尽管仍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但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战争与革命时代,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解决国家独立、人民解放问题;和平与发展时代,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问题。时代不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和理论主题、理论内容、理论风格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程度上是由时代发展进程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时代主题的变化,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阐释 马克思主义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思潮的译介而传入中国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相较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情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还只是停留于零星式的介绍。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始于 19世纪末,但是学界对*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时间则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次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是1898年夏上海广学会出版的 《泰西民法志》一书。此书为胡贻谷受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所托,译自英国人克卡普所著的 《社会主义史》一书,是近代中国出版的首次提及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著作,是中国人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开端。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认为*早提及马克思的名字及其学说的中国报刊,是 1899年 2月上海 《万国公报》发表的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蔡尔康撰写的 《大同学》一书。该书系根据英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颉德所著的 《社会进化》一书节译而成,书中多次提及马克思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由此可见,尽管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早传入中国的时间界定存在一定争议,但是都认可马克思主义是在 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立足新时代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发展了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厚的人民情怀、睿智的辩证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特点是敢于直面矛盾、化解矛盾,善于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从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改革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和回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比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障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挑战而提出来的,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又如,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提出来的,体现了敢于面对问题的勇气与解决问题的担当。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强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 深厚的人民情怀。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认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是党执政的*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深厚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实践,就是从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始,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顺应人民群众诉求作出的理性选择。比如,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公平正义是人民对改革的期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利益满足的程度,是评价改革成败的重要尺度。又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表明了对人民利益、人民需要的高度关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 作者简介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的知名专家参与编写,丛书长江学者陈金龙统稿,本书主要撰稿人: 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出版专著8部,合著多部,在《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20余篇文章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60余篇文章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1项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7项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