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作者:王光东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37.3(4.1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74.5(8.1折)定价  ¥9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617557
  • 条形码:9787547617557 ; 978-7-5476-175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本书主要聚焦新世纪以来东南亚学界对上海文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东南亚文学中的上海书写,海外华人华侨心目中的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学想象等,对于我们理解上海与东南亚的文学交流极有助益。

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上海社科院“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团队组织编纂的《海外亚洲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系列》之一。主要聚焦新世纪以来东南亚学界对上海文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东南亚文学中的上海书写,海外华人华侨心目中的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学想象等。本书收录的论文涉及较多的研究对象,如鲁迅、郁达夫、徐志摩、张爱玲、杨骚、刘呐鸥、刘延陵、王安忆等作家都有至少一篇学术性比较强的专文论述。越南学者阮秋贤是从译介学的角度看上海文学和越南现当代文学的关系,视角独到。附录部分则选择了几篇和上海作家相关、比较轻松的随笔和访谈性质的小文章,可视为一种余韵,让阅读多些轻趣。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上海与东南亚的文学交流极有助益。

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目录

序言/王润华

1.从解密的影像解读鲁迅与东南亚左倾运动的三种模式/ 王润华

2.解开鲁迅小说遗传基因跨族群与语言「生命之谜」: 从绍兴到东南亚/王润华

3.鲁迅在新马的影响/南治国

4.中日人士所见郁达夫在苏门答腊的流亡生活/王润华

5.郁达夫在新加坡与马来亚/王润华

6.郁达夫的南洋梦 :南洋经历与其游记/夏菁

7.徐志摩及其南洋经历与创作——《浓得化不开》中的欲望苦旅/南治国

8.欲望朱古律:解读徐志摩与张资平的南洋/林春美

9.张爱玲:电影里电影外的新加坡/赵秀敏

10.张爱玲的“笔误”之谜/余云

11.杨骚在东南亚文化前线与森林深处:抗战与逃难/青禾

……


展开全部

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节选

鲁 迅 在 新 马 的 影 响 南治国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新马的新文学的源起,是与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密切相关的。方修先生认为马华新文学就是接受中国五四文化运动影响,在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婆罗洲)地区出现的,以马来亚地区为主体,具有新思想、新精神的华文白话文学;它渊源于中国文学,且属于同一语文系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渐渐地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自成一个系统。[1](P8)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先驱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其创作手法和思想高度,均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仍可以“世纪冠军”冕之而少有异议。[2](P1)鲁迅并没有来过新马,但他对新马文坛的影响却巨大而持久,用章翰先生的话来说:“鲁迅先生是对马华文艺影响*大、*深、*广的中国现代作家。”[3](P1)与其影响相对应,新马文艺工作者对鲁迅的研究亦起步很早、用力*勤、影响*大和成果*丰。本文将按年代顺次梳理新马华文文艺工作者对鲁迅的著作和思想的理解及接受的大略轨迹,并概述他们在鲁迅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一、 二十年代 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篇之作。它以悲怆的格调和写意的笔墨,抨击了全部旧历史和整个旧社会的吃人本质,概括和寄托了中华民族的血泪和希望。[4](P160)鲁迅的所谓“寂寞的悲哀”是久而有之,但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他“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5];既不是“主将”,他似乎也不在“前驱”之列;到1926年编选《彷徨》之时,因先前的主将们“有的高升,有的退隐”,影响到他——两间之余卒——就有“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感觉”[6](P456),只得“荷戟”独自“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7]。心境灰冷若是,《彷徨》忝列“乌合丛书”,自在情理之中。 “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屠杀赤手空拳请愿的市民和学生,死伤甚众。鲁迅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黑暗的一天”。]之后,鲁迅由津浦路乘车南下上海,再改水路到厦门,彷徨之中,分明还有一些的凄怆和仓惶。然而,厦门大学亦非久留之地,不到半年,1927年1月,他假道香港,“抱着梦幻”抵广州,但好景不长,国民党的“四·一二”大屠杀[ 1927年4月12日, 国民党右派从上海开始,实行清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和进步群众;接着广州发生“四一五”大屠杀。鲁迅在〈答有恒先生〉中说:“我恐怖了。而且这种恐怖,我觉得从来没有经验过。”]让他经验到“从来没有经验过的”恐怖,“被血吓得目瞪口呆”[8](P10),鲁迅借避于上海,颇有退隐书斋,埋首著述之意,其时已是1927年的10月。可是,在上海,等待他的依然是“苦境”;仅三个月后,他就成了创造社和太阳社左翼文人集体讨伐的“封建余孽”和“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蒂)”[9](P1074)。 在中国国内,二十年代的鲁迅虽以《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的创作无可争议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10](P125),甚至让文学革命的主帅陈独秀都“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11](P258),但其生活劳顿奔波,其创作思想和成就亦惹非议,他的境遇,用“颇多坎坷”来表述,应不为过。那么,在新马,鲁迅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总的来说,在二十年代的马华文坛,鲁迅是寂寞的。……

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

王光东: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袁红涛: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王润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现任马来西亚南方大学资深讲座教授。南治国: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曾任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