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北宋士人画与诗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89181
- 条形码:9787520389181 ; 978-7-5203-891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北宋士人画与诗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士人画”与“声画”为核心,**章探究诗画融合的中西历程与不同特色,并着重指出苏轼在中国诗画融合中的催化作用,第二章在此基础上探究苏轼提出士人画概念的历史语境及其内涵、演变,第三章专门探究苏轼士人画背后的视觉哲学和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后一章则从士人画引发的诗歌变化入手,指出作为新诗体的“声画”与传统意义上的题画诗之差异,指出士人画与声画对诗画融合的重要价值。
北宋士人画与诗学研究 内容简介
诗画关系不仅是中外学界乐衷探究的传统学术命题之一,也是图像时代富有生命力、启发性的当代经典课题之一。在苏轼提出“诗画一律”观点之前,诗画结合的实践已获得较大成果,苏轼则在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宋迪等人所开创的宋氏家法,并以自己的诗画创作为契机,在绘画领域提出“士人画”的概念,在诗歌领域则倡导“声画”写作,使其“诗画一律”观点在宋代文艺土壤上成功落地,并在后世获得巨大回响。苏轼及其同行者,以他们天才的构想、刻苦的实践、巨大的成就,影响着诗画领域的发展。本书即着眼于此,力求较为全面、深入、具体地呈现出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尽量用较为生动、浅显、准确的语言加以论述,以便将其转化为可供我们直接借鉴的诗画资源。
北宋士人画与诗学研究 目录
**节 走向诗画融通之路
一 离合不定:西方诗画融合之路的简单回顾
二 交流唱和:中国诗画融合之路
三 苏轼“致一”论:中国诗画一律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诗画融通路上的苏轼及其催化作用
一 苏轼对绘画价值的重估与揭示
二 苏轼诗画活动对绘画艺术的借鉴
三 从后人的诗画活动略看苏轼的催化作用
第二章 何为士人回
**节 宋氏家法与苏轼士人画建构
一 宋氏家法与洛学渊源:宋迪生平事迹略考
二 士人与士气:宋氏家法的勾勒
三 士入画:苏轼对宋氏家法的新建构
第二节 士人画的概念及其迁变
一 以退为进:北宋士人心怀天下的底色
二 意气所到:士入画的动人效果
三 不断加深的误会:士人画概念的永恒争议
第三章 观看之道与胸中丘壑
**节 《周易》与苏轼的观看之道
一 观其生:通过“贞观”来看世间万物
二 观我生:通往性命自得的象与言
三 顺数与逆数:民我互观之道
第二节 胸中丘壑:苏轼“清新”论再探
一 真的焦虑:中国画再现的困境
二 身世两忘:心像的诞生
三 庐山真面目:心像的客体化
四 清新风格:从心像到心画
第四章 诗学回响与新诗体“声画”
**节 景物再发现:士人画对山水、咏物诗的馈赠
一 如画:画中景物与诗中景物
二 强化:士入画对士人写诗行为的监督
三 分离:以图画入诗的挑战
第二节 诗画融合的完成与新诗体“声画”的形成
一 声画:面向诗画弥合的终极难题
二 画中有诗:作为画题之一的声画
三 诗中有画:兼论声画与题画的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北宋士人画与诗学研究 节选
《北宋士人画与诗学研究》: 三 从后人的诗画活动略看苏轼的催化作用 苏轼从艺术创作、鉴赏和保存等多方面推动诗画融通,他自己也在此基础上提出较为系统的诗画论,可参看拙文《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诗画论流变研究》的论述。在苏轼从实践到理论的多重推动下,他对诗画融通的催化作用也就继之而起,从他生前便开始,直到今天。我们以有宋一代为界限,从苏轼以后诗画互动的生动例子中来看苏轼的催化作用。 **,这种催化作用*明显的体现,就是苏门弟子对诗画融通的关注和重视。如刘宰《漫塘文集》卷二十四《跋听雨图》所云:“蔡天启中书集中有跋画一段云:余官京师十五年,日有薮泽之思,偶得尺素,作平岗老木,以其余地授伯时,请加远水归雁,以扁舟载仆。因题诗其左日:鸿雁归时水拍天,平岗老木尚寒烟。付君余地安渔艇,乞我春江听雨眠。伯时唯唯,然懒不能竟。他日彦舟取去,以示令戬,即取笔点染如诗。明年冬,余补常俸,归过彦舟,壁间见,颇有佳思。初夏,泛小舟至村舍,归诉珥渎河,至十八里店,遇雨宿横塘埭下。闭卧篷中,夜分不寐,闻归雁声,因记曩时,复作绝句云:平野风烟入梦思,殷勤作画更题诗。扁舟卧听横塘雨,恰值江南归雁时。自作诗画,至今六年,而竟践之,念旷荡之可乐,悼岁月之不留,于是怅然者甚久。舟过丹阳,宿北山僧舍,因书以遗令戬,且寄彦舟,以跋前画云。李伯时风流文雅,无所不学,而于画尤工。令戬,宗枝之秀。彦舟王氏涣之与兄汉之,俱为名侍从。皆一时见推于苏门者。”①蔡肇是北宋诗人、画家,初事王安石,后游于苏轼门下,文中说他在汴京做官,常有归隐之念,偶然获得小幅绢帛,就画了平头山岗上的老树,然后请好友李公麟帮忙画完。蔡肇想让李公麟在老树边画上远水归雁,再在远水上画一叶扁舟,把蔡肇自己画在舟上。蔡肇虽然迫不及待地在没有画完的画上题了诗句,但李公麟因为懒惰没有如期画完,画了一半的画就被王彦舟拿去给赵令戬看,赵令戬就拿起画笔按照蔡肇诗中的意思,把它补画齐全。后来蔡肇转任地方官员,想念诸人,又题诗感慨,寄给众友,其中是否含有求援之意且不细论,单说此次诗画融通的奇特之处,先是因一半之画而题诗,又因题诗而补全画面,诗画之融通,可谓极矣。而这次登峰造极的诗画融通的参与者,无论是蔡肇、李公麟,还是王彦舟、赵令戬,都是苏门弟子,则苏轼对诗画融通的催化作用,首先便在自家子弟身上发生作用。此类例子甚多,如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四《题明发所画访戴图,渠自有诗》、陈师道《后山诗注》卷第十二《题明发高轩过图》等。 第二,催化作用通过苏门弟子得以进一步传递。还以《听雨图》为例,南宋1176年,许纶便从王彦舟子孙王晦叔处交换获得《听雨图》,当时距离北宋《听雨图》雅事已过去八十一年,许纶在《涉斋集》卷十六《王晦叔惠听雨图次蔡韵奉寄并序》中详细记载此事经过,文中说:“丙申仲冬,予以告籴,至天长。令君王晦叔出所藏书画,有蔡公天启听雨图,予击节爱之。盖蔡所画者,平冈老木;远水归雁,作蔡卧小舟听雨者,滕公令戬笔也。蔡又以二绝句作小楷,凡二百五十七字跋其上,以遗其叔祖王公彦舟,皆精绝。晦叔作字,有徐季海风气。暇日从予假金石刻酒行,谓余日:予绝爱子唐开河碑,顾未有以博此者。予戏指屏间听雨图日:此足以当之。晦叔笑曰:非吾家旧物,直不靳于子矣。后月十三日,晦叔还自淮阴渎头,顿所苦暴下,予是日亦往高沙转粟,以书告别,且日:开河碑或果欲之,第意所欲捐者,得一种足矣。继有皂衣乘急骑追予舟,至五里许,出,卧披画轴,则听雨图也。予既叹晦叔能割爱以取好,明日舟行,过小五湖,水天相接,雪意垂垂,孤雁叫群,洪涛拍枕,因感蔡跋语,有自作诗画今六年而终践之语,绍圣丙子至今复八十一年矣,而予既得画,宛如所更,感慨久之,乃次蔡韵以寄晦叔,且为佐书蔡跋,以当画记云。”在许纶看来,八十一年之间,情景如画,恍若未变,实际上大宋国土已丧失一半,许纶所谓“宛如所更”者,更多的是宦游的经历相似,因此情不自已,作两首次韵诗。 ……
北宋士人画与诗学研究 作者简介
关鹏飞,1988年生,浙江安吉人。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师从莫砺锋教授。主要研究古典诗学与诗画关系,出版专著及注释类书籍7部,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红楼梦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学术专著《万象自往还:苏诗与苏学》获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32.4¥49.8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