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教育变革力与创新创造力培养

教育变革力与创新创造力培养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8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7.3(8.3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教育变革力与创新创造力培养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98032
  • 条形码:9787030698032 ; 978-7-03-06980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教育变革力与创新创造力培养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类正快步走向智慧时代、当代的智慧教育、教育变革力、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教育变革中的科学创新思维、教育变革中的创新创造力培养。本书可以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学生和学者的参考资料。

教育变革力与创新创造力培养 目录

目录
第1章 人类正快步走向智慧时代 1
1.1 认识智慧时代 1
1.2 产业转型升级 5
1.3 智慧教育引领创新新时代 9
1.4 技术变革教育 13
1.5 智慧新时代呼唤“新”教师 15
第2章 全球视域中的创新创造 19
2.1 全球国家创新战略 19
2.2 全球创新力 22
2.3 全球创新机构 24
2.4 中国创新创造正在引领全球 28
第3章 激发大脑创新创造潜能 34
3.1 脑的可塑性与潜能开发 34
3.2 人类学习的潜能 42
3.3 动物学习的潜能 43
3.4 中国具有创新创造力的教育家 45
第4章 创新创造力理论 54
4.1 创新创造力论述 54
4.2 首席创新官 58
4.3 创新理论的发展 59
4.4 颠覆性创新理论 63
4.5 协同创新理论 64
第5章 创意思维与创意设计 67
5.1 思维与思维科学 67
5.2 创意思维及其创意设计 68
5.3 创意设计案例 75
第6章 创新创造思维方式 90
6.1 情感化设计思维 90
6.2 科学研究中的计算思维 95
6.3 科学研究中的发散思维 97
6.4 科学研究中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98
6.5 科学研究中的转换思维 101
6.6 科学研究中的逆向思维 103
6.7 科学研究中的迂回思维 106
6.8 科学研究中的急智思维 109
6.9 科学研究中的博弈思维 111
6.10 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 113
6.11 科学研究中的定向思维 115
6.12 科学研究中的辩证思维 117
6.13 科学研究中的推理思维 121
6.14 科学研究中的形象思维 123
6.15 科学研究中的直觉思维 126
6.16 科学研究中的互动思维 128
6.17 科学研究中的系统思维 130
6.18 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思维 135
6.19 科学研究中的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 141
6.20 科学研究中的跨界思维 143
6.21 科学研究中的互联网思维 145
第7章 创新创造力培养 149
7.1 创新点燃科技强国引擎 149
7.2 知识命题与思维命题 153
7.3 技术创新理论 155
7.4 技术发明创造 160
7.5 创新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165
展开全部

教育变革力与创新创造力培养 节选

第1章 人类正快步走向智慧时代 1.1 认识智慧时代 研创活动 查阅智慧时代的资料,研讨智慧时代具有哪些特征,对人类知识的创新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1. 智慧时代已经来临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突破,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人类正由信息时代走向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时代。信息时代是智慧时代的序幕、前奏,智慧时代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渗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创新、创意、创造为核心特征的崭新时代。智慧时代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具有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智慧学习者,培养创新创造、持续发展的社会人。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与高速发展,正推动着人类社会快步走向以创新为*大特征的智慧时代。 智慧时代是创新不断的时代,是新技术、新发明、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是原有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升级甚至被替代的时代。智慧时代的到来,给人才培养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智慧时代的教育管理从传统“延迟响应”的人治模式走向“即时响应”的智治模式。 走向智慧时代是高度信息化以及智能化高速发展的必然。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导致人类的工作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必然要求人类发展新智慧,以更大的智慧引领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推动智能化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智能机器人和高度智能的应用软件将越来越多地代替“蓝领”和“白领”的工作,将迫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原先熟悉并十分擅长的岗位上“下岗”。以劳动不断发展进化的人,将会远离通常意义上的劳动,人将从肢体式劳动创造世界向智慧式劳动创新世界发展,人类正处于劳动形式产生质的提升的关键时期,进入职业全面更新与兴替的新时期,进入人类历史上职业变化*为迅速的历史时期。 智慧时代的*大特点是人更多地从事创新创造工作,人类走向更大的创新创造领域。因此,智慧时代的教育必然走向以培养创新创造之人为新任务、为重要任务的智慧教育。教育要担当智慧时代重铸新新人类的重任,然而当前的教育离此非常遥远。当务之急是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重构时代化的教育,重新建构教育的理论,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模式,真正将工业时代的教育升格为智慧时代的教育。 知识管理界通常认为从数据、信息、知识到智慧依次递进,智慧是其*高形态。现在,人们说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都仅仅着眼于技术层面的考量,可是知识才是力量,智慧具有更大的力量,数据和信息如果不转化为知识和智慧,则是没有力量的。 2.AR物联网赋能工业4.0 工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时代: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是智能化时代,即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2018年,0glass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苏波在全球互联网架构大会(Global Internet Architecture Conference,GIAC)上以“AR物联网赋能工业4.0”为主题发表演讲,阐述了工业4.0存在的两个维度,**个维度是“把机器变成人”,因为机器人在慢慢取代人,第二个维度是让机器智能化,这也是未来趋势,20年之内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人变成机器”。 “把人变成机器”,让AR智能眼镜辅助产业工人的生产工作和培训,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延伸到一线员工的工作当中,实现难以实现之事,如持续记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即需即学的培训等。使工作实操、实时纠错、培训和知识传承等无限拉近在一个平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出错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行个性化培训等。“无人工厂”做的是“把机器变成人”,通过各类人工智能技术赋予设备和机器智能,让其替代人类完成部分甚至全部工作。 2015年,东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性举措,就是加速开启“机器换人”时代、深化“机器换人”专项行动,以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来实现企业的提质增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开始试水“机器换人”,创办“无人工厂”和“智能工厂”。2015年,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试行东莞首家“无人工厂”。 以智能机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缺乏创新性、竞争性和重复性的传统工作岗位正在被机器代替。例如:智能收费系统正在取代超市收银员、银行柜员,网银和网上支付已经成为常态;智能汽车、智能驾驶正在取代驾驶员。 3.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离我们较远。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4.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论是:信息通信技术促进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见表1-1。在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 表1-1 人类知识更新速度 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 80%。其实,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不断突破,渗透与融合不断进行,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仅自然科学的类别就已超过2000门。 现在全世界每年有 80 多万种不同的书籍问世,如果你每天读一本,需要2000多年;要读完一年的刊物、报纸、网络信息等,也要消耗几千年。 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市场竞争也越来越趋向深度化、繁杂化,未来的竞争将是知识、技术以及人才的竞争。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所有非金融公司中,有形资产比例逐步下降,而无形资产的比例逐步升高,知识产品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产品的崛起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成果从发明到大规模运用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见图1-1,这也充分体现了知识更新的加速。 图1-1 科技成果从发明到大规模运用的时间间隔 5. 信息大爆炸促进知识大迁移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原来的知识存储在书本和头脑里,现在的知识存储在云端和互联网上;互联网也改变了对人才的要求,过去的学习是面向已知的,而未来的学习是面向未知的。知识不再是知识本身,知识成为通向新知识的钥匙。 威廉 庞德斯通在著作《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中认为:专才主要关注方法性知识,坚持用一种普遍原则解决所有难题;通才追求跨界和多元的事实性知识,尝试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有调查表明,懂得越多的人收入越高,懂得越深的人收入却不一定越高。这个结论和很多人的常识是相悖的,因为过去的许多现象让人们感觉应该是专家更能赚钱。但事实确实是掌握一般事实性知识较多的人,收入会更高,而且获得升职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互联网时代,懂得更多、知道更广的人更能收获知识红利。首先是因为他们对于一般事实性知识的了解更广泛,这个能力本身就能带来高收入。其次,高收入让人们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获得广泛的知识。收入高的人大多更自律,他们具备好奇心、心存远大志向,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让他们有更多闲暇时间来浏览新闻、读书、听课、周游世界,开阔眼界。这些学习会使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甚至能改变大脑结构,让一个人拥有更好的决策力,从而带来更高的收入。*后,当前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大到很难让人去完全掌握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知识本身还在不断更新的前提下,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果只精通某一学科,很难再满足当前的发展要求。例如,如果要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仅仅具有计算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知识储备。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在互联网时代,什么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到,但有一样东西无法上网搜索,那就是你应该搜索什么?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通才更能适应这个社会。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谁知道得越多,谁能链接得越多,谁就越有可能快人一步,获得更高的收入,让自己变得更“值钱”。 1.2 产业转型升级 研创活动 (1)查阅人工智能的资料,研讨人工智能将会对产业升级转型以及服务业未来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2)结合人工智能对职业的影响,预测未来30年哪些职业将会消失,并阐述理由。 1. 经济发展迅速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国内生成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首次突破了100万亿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将面临着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 从全球视角看,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提升。我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2020年我国GDP超万亿元的城市增至23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城市在经济体量上已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我国在经济体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发挥的作用也在持续加大。我国的发展不仅让我国人民受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提升。根据报道,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年居世界**位。 从公众视角看,民生保障继续改善的获得感在提升。从经济增长质量看,微观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均在提升。事实证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是*大的受益者。随着国家的富裕,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会呈下降趋势。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反映出居民消费结构在改善。 从发展视角看,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近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C919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量子通信线路、深海探测等一系列新技术成果涌现;需求非常旺盛的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增长达到 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都在 10%以上。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无论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还是要素结构变化都呈现这个特征。分享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营模式迅速成长,成为新动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管、服”改革,调动了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力支撑了就业和创新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取得新成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