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研究

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研究

作者:刘希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556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89.3(8.5折) 定价  ¥10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232751
  • 条形码:9787010232751 ; 978-7-01-02327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从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出发,探索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人类历目前的价值逻辑及其历史变迁,集中展示其价值主题、价值适用与价值实践。在内容结构上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呈现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实践的理论、内涵与价值逻辑,体现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大势,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系统探究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发展重大成果的内涵智慧、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

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研究 目录


绪论
上篇 资本主义生态批判
**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批判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
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批判的时代背景与总体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全方位批判
三、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批判中的生态批判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理论内涵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态问题批判
二、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异化实质批判
三、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生产方式批判
四、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资本逻辑与制度批判
五、基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人与自然和谐构建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理论特征
一、从问题到本质与新旧制度更替的综合性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精神的集中展现
三、引领人类生态文明道路的鲜明价值取向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理论依然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
三、当代资本主义生态文明的局限性与虚假性
四、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

中篇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五章 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从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发展趋势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历史与现实中的生态问题关联
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各自优势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两大和解理想论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三大基本要素论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物质变换基础论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系协调价值论
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变革前提论
……
下篇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实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研究 节选

  《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丛书—马克思主义)》:  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视角和方法,总体性的思维具有考察分析社会生活现实的绝对合法性。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总体性原则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际间的金钱关系、人的物质化片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从总体性视角可以把握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探索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需求,也可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立或和谐。  首先,社会的总体性是指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全部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因为,总体性的社会是由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具有跨层次性、全覆盖性的特点。因此,人的社会生活具有总体性的特征与发展诉求,比如社会生产与人口生产的统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的均衡等,当然也包括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构成了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本前提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社会生产逻辑占据社会生活的统治地位,推动形成并不断激化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并进而推动处于统治者和剥削者地位的资产阶级和处于被统治被剥削地位的无产阶级成为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呈现出在社会生存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方面的天壤之别。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在阶级对立中产生裂变,形成和激化着社会矛盾,既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社会动力,又在长远的历史时空中演变成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力量。  其次,在总体性视角下,个体的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与价值旨归在于“总体的人”。马克思认为个体性关怀是总体性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在社会关系不断由城市向农村、由工业化国家向非工业化国家、由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延伸扩展的历史进程中,个人的独立存在性质日渐成为历史。个人是形成社会关系的主体,从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体。只有每个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即个人具有个体的总体性,那么由这些具有个体总体性的个人组成的社会才是一个总体性的社会。塑造“总体的人”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价值旨归之一,即从人的发展维度开展的批判。马克思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看作是一种肉体与心灵的二重性存在,是动物性和精神性的两面性统一。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人的成长被资本逻辑所异化,对物的追求遮蔽了人的灵性及其他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追求,这一点值得批判当然也受到了马克思的批判。马克思指出,每个人作为单个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物,都是具有特殊性的个体,同时,“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人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①由上述阐述可以看出,个体的自由自觉生活状态是生成真实的社会总体性的基础。  再次,生态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总体性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上述对资本主义诞生之后带来的社会生活与人的心理影响的分析结果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以辩证法的总体性视角对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与深刻的反思,而生态问题的批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批判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中的重要体现。从总体性原则出发,坚持历史的眼光观察人与自然关系,就会发现人与自然关系并非一开始就是人对自然的肆意掠夺,比如原始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就呈现出一种人类畏惧大自然、祈求自然界庇护的状态。只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才渐渐由卑微走向傲慢。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科学理性与技术手段才把整体的自然界肢解为人类随意截取的片段,饱受人类掠夺破坏的自然界用它自身的自然规律“报复”人类,对于人类而言这就是影响自身生死存亡的生态危机。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看,造成这一切不和谐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类本身出了问题,即在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激起了人类掠夺自然的极端功利主义。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挣脱了囿于地方发展的人类崇拜自然的观念束缚,开启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统治。他说:“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①而自然科学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独立规律,但它们被资本家利用的目的却是让自然界作为社会生产的工具,服从于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马克思从总体性原则出发审视人与自然关系,认为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者联合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状态:“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②。在这里,马克思也是从总体性的层面来定义共产主义的,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人的和解。当然.从生态批判思想内涵在文献中的体现形式来看,总体性批判中的生态批判也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各个社会领域与不同维度的批判之中并与之交织交融,或者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以较为含蓄的形式存在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领域问题与矛盾的批判之中。  ……

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研究 作者简介

  刘希刚,1973年生,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第五期333人才工程第三批次,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项目2项、国家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与面上资助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重点等项目研究8项。获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行政学院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正部级和副省级领导双批示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