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

作者:刘利平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0.3(8.0折) 定价  ¥62.9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315028
  • 条形码:9787521315028 ; 978-7-5213-150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学生,研究生,大学老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从诗学范畴将“现代感伤”作为与“古典感伤”相对应的诗学概念进行研究,重点探讨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的理论渊源、理论构建、叙事机制、美学流变以及美学形态等问题。借助这些命题纵向探讨中国现代文学逐渐由感伤走向悲剧的美学发展历程,横向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人主义精神由兴盛到衰落的变化,力图呈现中国现代作家在个人主义精神基础之上对于文学艺术审美独立性的曲折探索过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 内容简介

全书章是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渊源,第二章是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构建问题,第三章是中国感伤诗学叙事传统的现代转型,第四章是中国现代感伤叙事的审美流变,第五章是中国现代感伤叙事的三种美学形态。这五章中,“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都体现得不充分,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问题”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当然,在具体的论析和阐释中,有着相对充分的体现。在这里直陈问题,目的是引起著者的注意,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应该紧紧围绕着论题来建构逻辑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 目录


绪 论
一、研究问题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章 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渊源
**节 中国古典抒情诗学中的感伤传统
一、“诗缘真情”:以情感为本体的古典抒情诗学
二、“诗可以怨”:作为感伤命题的古典抒情诗论
第二节 域外悲剧美学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
一、中国现代悲剧意识的缘起与形成:王国维与叔本华
二、中国现代悲剧意识的深化与发展:鲁迅与尼采
三、现代悲剧意识的形成与古典感伤的现代性转变
第三节 域外感伤思潮与中国现代感伤风格
一、欧洲感伤、浪漫主义与中国现代感伤风格
二、欧洲颓废、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感伤风格
三、日本自然主义、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感伤风格
第二章 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构建问题
**节 晚清至五四:古典抒情诗学的现代性转变
一、龚自珍:“尊情”说与存在哀感
二、梁启超:“文学救国论”与“情感中心论”
三、“五四”初期:“诗言志”论的改造与“抒情传统”的重新阐释
第二节 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建构.
一、郁达夫现代感伤诗学构建的四个命题
二、郁达夫现代感伤诗学的呼应与回响
三、“文艺是苦闷的象征”:中国现代感伤诗学构建的延展与深化
第三节 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批判与反思
一、新古典主义与感伤:新月派批评与感伤主义
二、理性主义与感伤:京派批评与感伤主义
三、时代与感伤:左翼批评与感伤主义
四、政治感伤与情绪感伤:袁可嘉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反思
第三章 中国感伤叙事的现代转型
**节 “诗骚”传统与现代感伤叙事的诗化倾向
一、以诗入文:古典叙事文学中的诗词传统
二、以诗叙情:晚清言情文学中的诗词唱和
三、以诗化文:现代感伤叙事中的诗意与情调
第二节 西方现代叙事机制与中国感伤叙事的现代转型
一、感伤叙事时间的现代转型
二、感伤叙事视角的现代转型
三、感伤叙事结构的现代转型
第四章 中国现代感伤叙事的审美流变
**节 晚清至五四:世纪末的感伤
一、晚清写情小说中的时代悲欢
二、林纾与民初言情小说中的感伤情调
三、苏曼殊与哀情小说中的浪漫感伤
第二节 新文学**个十年:启蒙与感伤
一、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自我感伤
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感时忧国
三、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感时伤怀
第三节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现代性反思与感伤
一、左翼文学中的革命感伤
二、京派文学中的乡土感伤
三、海派文学中的都市感伤
第五章 中国现代感伤叙事的三种美学形态
**节 革命叙事中的浪漫感伤
一、瞿秋白:红色抒情中的“兴”与“怨”
二、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叙事中的情感表达
三、丁玲:革命主题书写中的个体意识
第二节 乡土叙事中的哀挽感伤
一、鲁迅:“五四”启蒙乡土叙事中的悲剧性感伤
二、沈从文:京派乡土叙事中的挽歌情怀
三、萧红:东北流亡作家的感伤性乡土记忆
第三节 海派都市叙事中的颓废感伤
一、《海上花列传》:世纪末都市叙事中的颓废美学
二、施蛰存:徘徊于古典感伤与现代颓废之间的都市叙事
三、穆时英:由古典感伤走向现代颓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全部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 节选

  三、现代悲剧意识的形成与古典感伤的现代性转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循环往复的历史观、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内圣外王的人生观和温柔敦厚的美学观的影响,中国人普遍追求一种人与现实秩序的“和合”状态,这导致了我们缺乏西方悲剧中的那种悲剧精神。在西方的悲剧中,常常表现出一种个体与群体的对立,其悲剧意识建立在通过否定现实来实现对理想的肯定,个体出于维护和发展自我意识和个体利益,常常主动挑起和现实秩序的冲突与碰撞,而悲剧正是发生在这种碰撞所导致的毁灭性结局中。这种毁灭破坏了原有的和谐与平衡,个体也在这种注定失败的反抗中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悲剧感,西方悲剧的代表人物如俄狄浦斯、哈姆雷特、浮士德等都属于这一类“有意义的个体”。同西方悲剧中“有意义的个体”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以从属性、集体性的群体性主体来取代极端个体化的主体,以世俗化的宗法伦理来取代抽象化的绝对秩序,这种机制导致了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存在西方式的悲剧精神,而只能形成一种带有相对性和调和性的悲剧意识,具体表现为:“悲剧品位的世俗性,悲剧情感的中和性,悲剧结局的圆满性”。关于中西悲剧性的不同,王富仁先生在《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一文中有过详细的阐述。他指出所谓的“悲剧精神”,是一种“悲哀与力量的混成感觉”。,这种感觉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和独立意志上,这种出于自然本能的独立性和独立意志决定了人将永远反抗宇宙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威胁。但是在宇宙与自然面前,人类始终处于弱者的位置,这意味着人的反抗永远没有取得胜利的一天。然而正是在这种无望、充满悲剧性的反抗中,人的主体性力量得以显现出来,“人在这反抗中才表现着自己的独立性,表现着自己的独立意志,表现着自己主体性的力量。显而易见,这就是贯穿在悲剧中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正是西方悲剧的精神内核所在,西方的悲剧英雄永远都在进行着无望的反抗,直至毁灭也从未妥协让步,为人类盗取火种而受到宙斯惩罚的普罗米修斯可以看作是其中*富标志性的悲剧人物。和西方悲剧相比,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同样建立在人与自然、宇宙、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认识中,但是和西方悲剧中明知无望却仍然反抗的悲剧精神不同,中国悲剧意识的底色是悲哀。这种悲哀决定了中国文化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来调和人类悲剧性的解决方式,这套文化体系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乐感文化通过抑制人的欲望和激情阻碍了悲剧精神的诞生,在这套文化体系中,儒家学派为人设计了实现自我理想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这种非个人主义的义务型人格成为中国伦理文化体系的核心所在。建立在这种文化体制中的中国悲剧意识注定了其永远无法企及西方悲剧对于人类命运的形而上思考领域,而仅仅局限于一种受动式、日常化的思维逻辑,具体表现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不得志、被遗弃或是蒙冤受屈等。总体来说,在中国古典的悲剧意识中,不存在一种超越于现存秩序或现实关系的理想,也没有对现有格局的破坏性改变,而更多表现为一种想要恢复个体与整体格局和谐关系的弥合性努力,并以此来调和日常矛盾。在中国文化中,屈原可以看作是这种悲剧意识的典型代表,“它一方面暴露了个体被整体所误解、排斥而造成的悲剧性现实,另一方面又通过个体对这一整体矢志不渝、至死无悔的忠诚和信念来进行弥合”。……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 作者简介

刘利平,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及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在《小说评论》,《兰州学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核心刊物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十数篇;主持并多次参与国家、教育部及省级人文社科项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