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图画书研究 1949-1999

中国图画书研究 1949-1999

作者:吴雯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6.3(7.5折) 定价  ¥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中国图画书研究 1949-1999 版权信息

中国图画书研究 1949-1999 本书特色

“儿童文学博士文库”的出版,既是对儿童文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持,同时也是促进新时代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有力举措。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世纪以来我国自主培养的这一大批儿童文学博士生,正在成长为新一代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他们中的拔尖人才,已成为当今知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出版家与阅读教学专家,是中国儿童文学新一代的理论批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接力者、*跑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 王泉根

中国图画书研究 1949-1999 内容简介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共21本,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专业五位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轩、朱自强、方卫平的理论专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纪以来培养的十六位优秀儿童文学博士的博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集中展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成果,正本清源,以专业的学术理论姿态解答当下儿童文学、童书出版及青少年阅读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理性之光为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未来保驾护航。纵观“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崭新面貌,也能够理解到儿童文学艺术的深邃核心,还能够了解到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异同与儿童文学的跨学科发展,视野开阔、角度多元、内容扎实、资料丰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现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成果。 《中国图画书研究(1949—1999)》为“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的一种,本书介绍了1949年至1999年中国图画书的总体面貌,对半个世纪中国图画书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中国图画书的典型性题材以及重要的文本和画家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中国图画书研究 1949-1999 目录

**章 中国图画书研究的契机 **节 图像和文字孰轻孰重 第二节 研究的必要 第三节 研究的可能 第四节 规范化的好奇心 第五节 图画书的历史发展和概念第二章 中国的图画故事之源 **节 中国“图”和“画”之传统 第二节 儿童读物的插图 第三节 儿童文学研究中的“图画书”第三章 1949年至1977年的中国图画书 **节 1949年至1977年的社会环境和文学环境 第二节 图画故事何去何从 第三节 无字图画书和文字图画书第四章 1978年至1999年新时期的中国图画书 **节 图画故事书繁荣的可能 第二节 图画故事书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各种类型的图画故事书第五章 新世纪的展望个案研究:莲种人,人种莲——论蔡皋图画书参考书目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图画书研究 1949-1999 节选

**节 图像和文字孰轻孰重 米尔佐夫说,“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约翰·伯格在《观看的方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观看先于言语”,而今图像的确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读图时代”作为一个概念也被各种势力运作着,成为一个时髦而又“强势的语词”,铺天盖地的文学经典美绘本、插图典藏本吸引着读者的眼球,作品的封面和插图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着购买者的*终意愿。试想,如果没有加斯·威廉姆斯(Garth Williams)的插图,《夏洛的网》的阅读乐趣是不是会减少稍许?虽然它无法撼动读者对这个童话本身的热爱之情,但对于我来说,芬阻止爸爸去宰杀小猪的那幅插图始终无法从脑海中褪去。其实,从远古时期穴居人的壁画中便可窥出观看的重要性。但自从文字出现后,文字和图像就一直被拿来做比较。格雷戈里大教皇曾说“文章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他还提出:“无知之人从图像中来理解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他们能在图像中读到其在书中读不到的东西。” 在中国,图像的功用也总是在和文字的对照中被人评论和言说。有论者指出:“‘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即是图像的产生使人类能够认识自然的形相,而文字的诞生是使人类能够探究自然的法则。”唐张彦远认为图像在“传既往之踪”方面比文字更为有效。现代李叔同(弘一法师)亦有言论:“图画者,为物至简单,为状至明确。举人世至复杂之思想感情,可以一览得之。……匡文字语言之不逮。”德国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论述诗与画界限的经典著作之一。莱辛在书中指出,诗是时间的艺术,而绘画则是空间的艺术:“绘画是运用在空间的形状和颜色,诗则是运用在时间中明确发出的声音,前者是自然的符号,后者是人为的符号。”而这也成为后来研究者论述文字和图像各自特征的源泉。就在如此分明的界限中图像和文字各自发展,虽偶有越界,但无碍双方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运行。诚如波德莱尔所说:“若干世纪以来,在艺术史已经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权力分化,有些主题属于绘画,有些主题属于雕塑,有些则属于文学。”但他接着又写了一句:“今天,每一种艺术都表现出侵犯邻居艺术的欲望。”波氏一语点出了现今艺术发展的趋向,这看起来似乎是艺术史发展的内在自觉:从图到文字,而后再到互相渗透、侵犯。但其背后也有着不可忽略的现代性关系。“法国符号学理论大师巴特的自白‘我阅读文本、图像、城市、面容、姿态、场景,等等’透露了‘语言学转向’朝‘图像转向’的过渡……巴特虽将文本与图像并举,但后者分明占主导地位,毕竟‘城市、面容、姿态、场景’的读解隶属图像研究范畴。” 但而今的图像远不是莱辛时代的图像,图像不再是一个平面的而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如果将图和像切割开来,“图承担着平面视觉图像的文化意义,而像则代表着动态视觉图像的文化内涵”。《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作者本雅明以照相、摄影以及接踵而来的电影时代作为替变时代的脉络,并非否定之前古老的绘画时代。绘画“现更多的是成为一种图像制作的方式,很可能作为一个整体压缩为视觉上的一个文化要素或符号”。中国学者张邦卫认为:“图像的增殖及对文学主体的解构可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一方面,当大众满足于图像的轻松观览,语言或者语言的文学就会因为其难度而被冷落;另一方面,图像或拟像解除了语言依其本性所造就的主体的深度阅读、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 虽说图像和文字以前的关系并无现在这般难舍难分,但两者也一直在谋求着交汇渗透。在西方“中世纪的手抄本手稿中,绘画作为手抄本的装饰画(Illustration),重要性尤为突出……十五世纪,插图不再像四世纪以来的主要强调装饰作用,而同时还要能对文本起到阐释甚至补充的作用。而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兴起,插图获得了新的生命,出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即插图艺术家能为文本提供一种富有想象的空间”。在二十世纪这个图像转向的时代,“图画从仅仅是文学插图或插图本中的附属地位完全脱身,和文字并行相当,甚至占主要地位,偶尔完全没有伴随文字,自成一个文类——图画书”,作为一种独立门类的艺术样式而存在。

中国图画书研究 1949-1999 作者简介

吴雯莉,1977年生于江西,上海商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专注于儿童文学研究和诗歌创作。曾发表论文《中国图画书的形成与发展史》《在教育和趣味之间——1949-1959图画书研究》《蔡皋图画书作品论》等,参与编著幼儿文学教材与儿童文学读本《金水桶儿童文学丛书》。《如果我有一粒种子》《果香味的笛子》和《一束光在孩子的额头上》等数十首诗歌发表于国内儿童文学期刊。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