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82703
- 条形码:9787030682703 ; 978-7-03-06827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城市生态网络规划为主题,涵盖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理论研究、编制方法、支撑技术、实践案例等。本书厘清城市生态网络内涵,提炼其本体时空进化特征及规律;从规划衔接与规划编制、构建方法和构建技术方面,阐述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原理机制;总结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并梳理国内外典型生态网络规划案例;探索形成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以期指导城市生态空间系统规划、保护建设及管理。 本书适合从事风景园林、城市景观规划以及城市生态学和生态修复等领域工作的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一体化利用(时代背景) 1
1.1.2 以宜居环境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学科背景) 2
1.1.3 以人为本和共享发展(社会背景) 2
1.1.4 规划目标的统一和规划的落地实施(实践背景) 3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1.2.1 研究目的 4
1.2.2 研究意义 4
1.3 概念厘清及界定 5
1.3.1 生态空间与城市绿地 5
1.3.2 绿道与生态廊道 6
1.3.3 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绿地系统 7
1.3.4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与城市生态网络 9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0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0
1.5.1 认识层面 10
1.5.2 方法层面 10
1.5.3 实践层面 11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进展 16
2.1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16
2.1.1 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16
2.1.2 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及评价指标更新 17
2.1.3 生态网络规划实践进展 19
2.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25
2.2.1 生态网络规划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5
2.2.2 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及评价指标 27
2.2.3 生态网络规划实践进展 29
2.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价 30
2.3.1 国内外研究差异性分析 30
2.3.2 研究趋势及展望 32
参考文献 33
第3章 多尺度背景下要素的提取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38
3.1 多尺度生态网络规划(纵向协调) 38
3.1.1 国外生态网络规划尺度 38
3.1.2 国内生态网络规划尺度 38
3.2 多层次生态网络规划(横向协同) 39
3.2.1 基础生态空间 40
3.2.2 郊野生态空间 40
3.2.3 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系统 40
3.2.4 集中城市化地区绿化空间系统 40
3.3 生态要素提取 41
3.3.1 生态空间要素分类 41
3.3.2 生态要素用地分类 42
3.4 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45
3.4.1 国土空间规划 46
3.4.2 主体功能区规划 48
3.4.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8
3.4.4 城市总体规划 50
3.4.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2
3.4.6 生态网络规划 53
3.4.7 城市其他主要相关专项规划 54
参考文献 55
第4章 规划内容的编制及编制程序 58
4.1 规划编制内容 58
4.1.1 生态要素识别 58
4.1.2 生态安全评价 60
4.1.3 市域生态网络构建 64
4.1.4 城区生态网络构建 64
4.1.5 生态网络管控 67
4.1.6 规划实施引导 69
4.2 规划成果要求 70
4.2.1 规划文本 70
4.2.2 规划图纸 71
4.2.3 规划附件 72
参考文献 72
第5章 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 73
5.1 资源调查及适应性评价 73
5.1.1 基础数据库的构建 75
5.1.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75
5.1.3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5
5.1.4 综合分析及成果应用 76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 77
5.2.1 构建原则 77
5.2.2 指标体系框架 78
5.3 布局结构的构建 79
5.3.1 布局结构的特征 79
5.3.2 布局结构的构建路径 79
5.4 连接度提升的方法 81
5.4.1 城市生态网络连接度的概念演化 81
5.4.2 城市生态网络连接度的类型 82
5.4.3 提升方法 82
5.5 实施管控方法 85
5.5.1 实践归纳 86
5.5.2 体系框架 86
5.6 生物多样性保护 88
5.6.1 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生态网络规划 88
5.6.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生态网络规划途径 89
5.7 公众参与 92
5.7.1 公众参与的实践模式 92
5.7.2 城市生态网络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95
5.8 规划评价优化方法 96
参考文献 97
第6章 涉及的主要支撑技术及应用 102
6.1 ArcGIS平台 102
6.2 大数据融合 105
6.2.1 多层级社会-经济-生态数据 105
6.2.2 多分辨率、三维遥感影像 108
6.3 高精度动态可视化技术 110
6.3.1 虚拟现实技术 110
6.3.2 增强现实技术 112
6.3.3 谷歌街景 114
6.3.4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114
6.4 多尺度模型耦合 115
6.4.1 景观生态网络模型 115
6.4.2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 120
6.4.3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模型 123
6.4.4 景观设计模型 131
6.5 补充技术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7章 上海市生态网络规划实践研究 144
7.1 绿地系统规划的有机进化——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缘起 144
7.1.1 时空演变与布局结构突变 144
7.1.2 生态空间现状与生态敏感性分析 146
7.1.3 基本生态网络规划的必要性 149
7.2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生态空间规划骨架基础的奠定 151
7.2.1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思路与策略 152
7.2.2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特点与突破 156
7.2.3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格局与结构 160
7.2.4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成果应用 164
7.3 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保障——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实施 165
7.3.1 规划背景与规划对象 165
7.3.2 规划策略与主要内容 167
7.3.3 保障措施与传导体系构建 172
参考文献 175
第8章 国内外案例解析 177
8.1 国外案例解析 177
8.1.1 泛欧洲生态网络规划 177
8.1.2 伦敦绿色通道网络规划 182
8.1.3 佛罗里达州绿色通道网络规划 187
8.2 国内案例解析 192
8.2.1 厦门市生态网络规划——“山、海、城”交融的“美丽厦门” 192
8.2.2 武汉市生态网络规划——全域统筹、共抓大保护 198
8.2.3 亳州市城市生态网络规划——“时空整合、功能耦合” 202
参考文献 210
后记 212
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 节选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一体化利用(时代背景) 快速城市化现象是中国近四十年来的城市主要发展特征,1979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9%,201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8.5%(肖祎平等,2018)。伴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持续加速,我国城乡规划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因国土空间资源无序、盲目开发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接连出现,如城市蔓延、土地利用低效、区域差距与城乡差距增大、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健康问题等(Liu et al.,2018)。党的十八大以来,规划实践开始面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发展,各地在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完善空间治理体系等方面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索(杨保军等,2019)。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和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金华和尤喆,2019),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城市双修”,构建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空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来提升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开发,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践转型的大势所趋。 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严守,“三生空间”的划定与用途管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要求,需要从资源一体化利用的视角出发,基于自然山水资源,强调保护与利用并重,开展生态系统治理和生态网络构建工作(张雪飞等,2019;刘春芳等,2019)。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各级各类的空间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导,但也存在规划类型过多、规划内容重叠、规划标准不统一等问题。2019年5月,《若干意见》印发,将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以实现“多规合一”。构建自然资源数据共享平台,是实现规划“一张图”,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重要阶段,城市生态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用地载体,将研究区局限在城区内,就绿地论绿地的研究视角,已无法充分地承担起绿色生态建设之重任。对城市而言,应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把握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科学重构绿色空间,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优化生态安全格局(韩宗伟等,2019)。 1.1.2 以宜居环境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学科背景)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高质量、低能耗、生态环保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进而推进人居环境健康持续发展。不管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市绿地,还是非建设用地的水域、农田、林地等,都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空间承载体,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晴雨表”,对于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喻锋等,2015)。传统规划模式使得城市生态空间不断被蚕食,寻求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内生态空间的耦合关系,这是一种思路上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城乡环境、产业、文化、卫生、健康、教育、风貌、艺术等诸多方面。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的开发建设相比,我国的生态网络面临城乡二元化的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将城乡作为有机整体,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增长机制。新理念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乡村也要从过去的被动接收反哺,到今天的主动作为、实现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21世纪,全球气候问题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促使风景园林学科的定位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国土空间规划强调“一优三高”的发展理念,即生态优先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与风景园林学科坚持生态优先、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的学科宗旨深度契合,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影响各种风景园林空间要素的布局和发展定位,深刻影响着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杨保军等,2019;吴岩等,2020)。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统筹思维,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人居环境品质为目标,达到城乡生态网络功能上的互补、景观上的多样及空间上的延续,以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城乡生态空间的共同承载,也是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行业从业者为建设“美丽中国”应有的担当(张浪,2016)。 1.1.3 以人为本和共享发展(社会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城市规划“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尺度,聚焦于研究、匹配和提升人居的空间机会,以平衡人与生产、人与生活、人与生态的关系(李经纬等,2019),实现自存与共存的*高平衡,引导各方利益合理地寻求*佳平衡点,实现国土空间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为更多的人群提供相对优质的绿色空间(刘春芳等,2019)。回归到生态空间,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空间结构的优化和空间资源的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空间的共享共治。 城市化进程导致生态空间的减少和破碎化,使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尤其是城市周边山水田园等生态空间的减少,对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福祉造成影响(Ledda and De Montis,2019)。以“城市双修”为引导,大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修复被割断的城市生态网络,加强建设用地内绿地与外围山水林田湖的连接,均衡公园绿地的布局,是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空间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激发场所文化活力、满足居民日常游憩和公共活动的有效途径(李运远等,2017)。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协调关系的再思考,也是对生态空间社会游憩服务功能的再思考,不仅要改善城市物质空间、设施和环境,还要重视城市功能、社会文化与民生改善(Serret et al.,2014)。因此,生态网络的构建需要统筹生态-社会维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功能导向,构建多空间尺度、多层次要求、多功能耦合的生态空间(张浪,2010)。 1.1.4 规划目标的统一和规划的落地实施(实践背景)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应对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城镇发展的开发边界,包括耕地、林地、草原以及水体等,完善国土空间利用的管理体制,逐渐拓展至全部的自然生态空间。2019年《若干意见》要求,对全国国土空间做出全局安排,形成统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安排,并明确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衔接。《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多规合一”的工作得以进一步深入展开(韩青等,2019),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不断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省、市、县、镇(乡)各层级进行编制,自上而下逐级落实国家意志。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两项法定规划的“合一”,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内容需要在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中得到体现,或者说在“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划定中体现。 新时期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本质是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发展规划的战略意图,从蓝图式规划转向实施性规划(金忠民等,2019;谭迎辉和吕迪,2019)。城市生态网络作为生态空间的主要载体和生活生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合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是《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依据的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需要用地分类标准的对接来提供基础性的技术支撑(徐勇等,2019),同时,吸纳国土空间规划中关于城市生态空间发展指标、生态空间网络、公园与游憩体系等的内容,并深化细化相关建设要求,保障城市生态网络的落地实施。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近年来,由于城市无序蔓延,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生态空间侵占、城市下垫面硬化、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景观功能连通性差等,严重削弱了城市生态网络的生态调控能力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在宏观层面,与城市建设的总目标相适应,通过“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网络建设,落实低碳、生态理念,促进市域绿地、耕地、林园地和湿地的融合发展,是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发挥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益为目标,是能够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空间规划范式。 目前国内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存在多层次、多尺度发展的空间需求,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需求,与各生态要素的协调需求,构建体系及技术方法的更新需求等。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多规合一”为基础的国土空间规划对管控“生态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生态网络规划作为现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之下的专项规划之一,应主动引导城市用地及市域国土空间的合理布局管控,才能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网络空间体系的落地实施。如何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技术方法,科学评估及优化城市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功能复合,统筹市域生态空间及国土空间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多学科学者的关注。本书在认识论层面,厘清城市生态网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其本体时空进化的特征及规律;方法论层面从规划衔接与规划编制、构建方法和构建技术方面讲述生态网络规划原理机制;实践论层面优选国内外案例,通过案例解析多视角、多尺度、多层次的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推进城市生态网络规划体系的完善及其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提供新思路。 1.2.2 研究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城乡生态空间结构,构建和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成为风景园林行业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理论层面,明确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概念,既包括规划绿地等城市建设地,也包括林地、湿地、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梳理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研究基础,即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整体观,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筹考虑的系统观,对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的发展观。实践层面,城市生态网络规划是在“资源紧约束”大背景下,为促进城乡发展转型、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提升城乡生态服务系统综合效益而进行的系统规划。实践过程中,将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作用从专项规划上升到城市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层面。通过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法定依据,严守城市发展边界、保护生态底线、促进城市发展转型。通过系统的专项规划体系,如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城乡公园体系规划、森林体系规划、绿道网络规划、生态廊道体系规划、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规划等,引导城市各类生态空间的有序建设。 1.3 概念厘清及界定 1.3.1 生态空间与城市绿地 “生态空间”的概念起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因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对公众健康问题的关注而产生,国外一般采用“绿地”(green space)的概念。中国学者在20世纪中期开始关注城市生态问题,赵景柱(1990)首次界定了“景观生态空间”的概念,而裴相斌等提出了土地开发范畴的“协调安排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王甫园等,2017)。在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生态空间有了相对明确的定义:生态空间包括天然草地、林地、湿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荒草地、沙地、盐碱地、高原荒漠等。2017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提出,自然生态空间涵盖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
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 作者简介
张浪,1964年7月出生,合肥人,博士、教授级不错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上海领军人才;全国很好科技工作者、全国绿化优选工作者、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8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曾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等校学习,是中国南方农林院校园林规划设计学位博士。长期从事风景园林教学、科学研究、项目实践和专业管理的一线工作,先后担任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淮南市毛集实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局)副总工程师等职。现任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城市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3.5¥39.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5¥42.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拾年
¥39.2¥78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4.23文创礼盒B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一句顶一万句 (印签版)
¥40.4¥68 -
百年书评史散论
¥14.9¥38 -
1980年代:小说六记
¥52.8¥69
快乐暑假-中升大
¥10.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