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
>
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
眉山金融论剑
-
>
图解资本论
-
>
金融炼金术(专业珍藏版)2021专业审订
-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
>
全球货币进化史
《中国劳动研究》(第一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876540
- 条形码:9787500876540 ; 978-7-5008-765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劳动研究》(第一辑) 内容简介
《中国劳动研究》聚焦我国劳动领域的前沿变化,关注劳动关系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倡导推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争鸣,通过设置专题、劳动研究、工会研究等栏目,汇聚具有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凸显对劳动者权益维护的理论关怀,不仅为我国劳动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具有洞察力的思考,更致力于以及时的劳动研究对时代问题做出回应。
《中国劳动研究》(第一辑) 目录
专题:新就业形态与职工权益维护
新就业形态劳动法律调整探究(林嘉)
新就业形态法律制度建构中的十大关系(王天玉)
新就业形态的就业市场培育研究(张成刚)
家庭特征、异质性工作经历与平台就业者社会保险参与:来自全职外卖骑手的证据(李晓曼、孙伟航)
合作的价值:平台企业呼叫中心劳动关系多样性及其成因(孟泉、缪全)
落袋为安与谋求发展: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外卖骑手工作动机分析(杨滨伊)
劳动研究
国家在场与企业退场: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变迁(王星)
高质量发展阶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过程评估(王阳)
工会研究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工会角色和作用探究(陶志勇)
中国工会基层民主选举的内生性演进: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杨涛)
《中国劳动研究》(第一辑) 节选
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中变动不居,从农耕时代的《庄子·让王》中的“春耕种,形足以劳动”,到工业化时代的体力劳动和教育劳动、医疗劳动、艺术劳动、媒体劳动等智力劳动,再到现在网络化时代的平台劳动、网约劳动、创意劳动、在线劳动,智能劳动等,劳动形态更加多元,劳动内涵不断丰富,即使机器取代人的劳动也取代不了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新性和柔性。 当前,新技术革命使新业态“无中生有”和传统产业“有中出新”交织演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劳动领域出现趋势性变化。一是劳动力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普工迅速向技工转变,逐步消除无技能上岗现象。截止2020年底,中国有技能劳动者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800万人,约占技工总量的30%,但与德国、日本等世界制造强国高技能人才占技工总量约5O%尚有较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缩差就是动力。“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能密集型产业演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发展,劳动者迎来技能劳动时代。二是劳动力供给由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我国在2010年新增农民工达到1245万人的峰值后增幅逐年下降,2019年增长286万人,2020年下降570万人。在2020年3月的防疫与复工中,广东、浙江等用工大省包飞机、高铁、大巴,“点对点”接农民工返城,“硬核”复工加奖励,充分说明农民工不再是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蓄水池”,已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谁聚集技能劳动者就占有高质量发展的先机。三是在劳动形态上,一大批新生代劳动者投身到快递、外卖配送、网约车服务、寻呼服务、家庭服务、平台服务和网络营销服务等现代服务新业态,成为数据驱动、网络支撑、平台协同的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主力。新就业形态在战疫情中发挥了“保就业”的新支柱作用,在经济恢复中发挥出畅通“毛细血管”的新动能。 新冠疫情给劳动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危机中孕育着生机,突破常规的新事物纷纷涌现,劳动力市场创新迭出。网约用工、灵活用工、众包用工、共享员工快速发展,劳动管理上突破工业化时代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形的平台网约劳动用工,这使新业态下的零工经济和传统灵活就业有了分界线,劳动管理向“适应新就业形态,推动建立多种形式、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关系”转变。伴随着劳动形态日益多元新颖,劳动管理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新就业形态以平台网约劳动为主要特征,它的优势体现在:劳动和服务的精准性提升,劳动效率提高;劳动就业灵活自由,既顺应了新生代劳动者自由劳动的择业取向,也有助于发挥劳动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供了大量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能够迅速获得较多收入的就业机会,吸纳新生代、中生代劳动者快速进入;网约劳动大都按单计酬,劳动者收入与工作付出的关联更加密切,有利于坚持多劳多得,同时鼓励技高多得。与此同时,新业态劳动用工发展中也显现出亟需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主要包括:就业稳定性低,人员“换岗”流动率高;符合确立劳动关系和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并存下如何进行劳动监管;以农民工为主的新业态劳动者如何在就业地参加城镇职工社保问题亟待解决;新业态劳动用工的劳动争议处置与劳动监察执法需要探索新办法来保护劳动者权益。新业态呼唤新管理,不能简单用以往办法管理新业态,也不能让新业态劳动权益监管出现空白。平台网约劳动从先发展后规范到边发展边规范,现在到了以规范促发展的阶段。新就业劳动者的劳动权益维护正在“破题”,区分符合和不符合劳动关系情形进行分类管理,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业伤害保险试点,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城镇职工社保的户籍限制等政策都在有针对性地推进,劳动争议在线调解仲裁、智慧监察也在探索中,这些系统性政策调整和变革性制度设计,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式。网约劳动的平台算法应与平台劳动标准相结合,算法“取中”、避免“过劳”,实现平台网约劳动者的体面劳动。要在加强平台各市场主体权益保护的同时,明确平台企业的劳动保护责任。 疫情尚未结束,创新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劳动就业发展新趋势、深度研讨劳动领域新问题,要努力让研究走在政策制定前面,让政策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劳动多元化、探索无止境,客观地对劳动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有利于从劳动力市场新变化中研究出新见解,积极应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维护的新挑战。 理论是实践的升华,勇于探索劳动发展新趋势的一批理论工作者,正在将劳动领域新变化的实践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行深度研究,颇有学术功底的中国工人出版社与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积极合作,集合众多劳动研究的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中国劳动研究》集刊,以“大劳动”的视野,聚焦劳动领域的前沿变化,透视劳动社会热点问题,汇聚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劳动者权益维护进行深入分析,给我国劳动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具有洞察力的思考,及时以鲜活的研究对时代问题做出回应,这对构建新阶段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国家劳动管理治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创刊号围绕新就业形态与职工权益维护这一热点问题,从机制构建、典型案例、高质量就业、技能提升、劳动兴趣、工会建设、劳动关系形态、社会保障需求等多维度辑录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展开多学科视角的分析,突出了新观点交流、新思维启迪、新趋势预判,也为本集刊开了个好头。期待《中国劳动研究》今后能有更多优质研究成果,助力劳动管理创新在贯彻新理念中有新认识、进入新发展阶段中有新办法、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有新作为。 我们已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正处于数字赋能的深度认知和人智融合加快发展的阶段,“数据”这个新的生产要素运用到劳动领域的研究将产生超乎想象的效果。工业化时代分工越细越能提升劳动效率,网络时代越融合越能产生劳动新效益。工业制造消耗的是材料和电,智能制造依靠的更多是数据和算法。拥抱数据、创新无限,拥抱劳动、发展无限,拥抱研究、未来无限!我们要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劳动、关心劳动者的系列重要论述,意气风发地在新征程中开辟劳动学术研究新天地。 杨志明(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2021年8月
《中国劳动研究》(第一辑) 作者简介
冯喜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际劳工组织、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劳动关系分析》《灵活用工:从人才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等8部学术著作和专业书籍,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