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作者:谢燕娜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48.4(6.2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版权信息

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为九章。**章为本书的引言部分,包含了本书主要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书中涉及的主要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四章对所选案例区和所用数据来源进行介绍。第五、六、七、八章为本书的专题研究,分别从山地旅游用地的多维变化及驱动因素、山地旅游用地的发展预测、山地旅游用地的结构优化展开。第九章为本书的展望。 本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关注前沿;注重层次性和完整性;书中有大量图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本书可以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读物,也可作为旅游行业爱好者的读物。

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山地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山地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山地旅游的快速发展,其对脆弱的山地环境影响凸显。在这些形势下,开展对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以豫西山地旅游强县——栾川县为案例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书共由九章组成。主要包括引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处理、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旅游用地驱动力分析、旅游用地发展预测、旅游用地结构优化、结语。本书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学以致用,为我国山地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

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目录

目录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研究进展
121山地旅游用地演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122旅游业开发对山地环境的影响研究
123山地旅游用地优化研究
124山地旅游用地利益相关者研究
125评述
1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分析与归纳分析法
142遥感与GIS分析法
143野外调研与实证分析法
144对比分析法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山地
212山地旅游资源
213旅游地
214山地旅游地
215旅游用地
22理论基础
221人地关系理论
222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山地垂直地带性理论
224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5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3研究区概况
31地理位置及区位
32区域历史沿革
3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331地形地貌
332气候资源
333水资源
334森林资源
335矿产资源
336旅游资源
337土特产资源
338土壤与耕地资源
34社会经济特征
34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342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343矿业为全县支柱产业
344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35旅游业发展特征
351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352旅游景点数量多、品位高
353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强
354交通方便,通达性高

4数据来源与处理
41遥感数据来源与处理
411遥感数据选择
412遥感数据处理
42实地调研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实地调研数据来源
422实地调研数据预处理
43社会统计数据来源与处理
431社会经济数据来源
432社会统计数据预处理

5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
51旅游用地类型划分及技术路线
511旅游用地类型划分
512旅游用地变化研究技术路线
52旅游用地现状
521旅游用地数量结构
522旅游用地空间分布
523旅游用地垂直梯度
53旅游用地动态变化
531旅游用地数量结构变化
532旅游用地类型变化
533旅游用地垂直梯度变化
534旅游用地空间扩张和服务功能变化
54小结

6旅游用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61定性分析
611自然环境因素
612社会经济因素
613政策制度因素
62定量分析
621多元线性时间序列回归模型
622Logistic空间回归模型
63小结

7旅游用地发展预测
71旅游用地规模预测
711平均增长率预测
712灰色系统预测
713线性回归预测
714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72旅游用地发展趋势
721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导致旅游用地大幅度增加
722重点旅游项目用地是未来全县旅游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723休闲农业用地将会大幅度增加
724生态景观用地和道路用地将会增加
725其他相关旅游用地数量也将增加
73旅游用地来源分析
731农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2林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3建设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4水体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5未利用土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4旅游用地空间扩张预测
75小结


8旅游用地结构优化研究
81旅游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811旅游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812旅游用地空间优化结果
82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
821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方法
822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结果
83旅游用地结构优化结果
84小结

9结语
91主要结论
92创新点
93讨论、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图1-1技术路线25
图2-1旅游地构成31
图2-2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38
图5-1旅游用地变化研究技术路线65
图5-2栾川县旅游用地结构(一级分类)67
图5-3各景区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68
图5-4各景区旅游用地面积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72
图5-5各种旅游用地类型在不同高程的分布73
图5-6各景区旅游用地面积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74
图5-7各种旅游用地类型在不同坡度的分布76
图5-8各景区旅游用地面积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77
图5-9各种旅游用地类型在不同坡向的分布78
图5-10**阶段(1991—2001年)各景区旅游用地转移86
图5-11第二阶段(2001—2011年)各景区旅游用地转移87
图5-12第三阶段(2011—2015年)各景区旅游用地转移88
图5-13各景区林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2
图5-14各景区农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3
图5-15各景区建设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4
图5-16各景区水体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6
图5-17各景区未利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7
图5-18各景区林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98
图5-19各景区农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99
图5-20各景区建设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100
图5-21各景区水体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101
图5-22各景区未利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102
图5-23各景区林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3
图5-24各景区农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4
图5-25各景区建设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5
图5-26各景区水体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6
图5-27各景区未利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7
图5-28重渡沟景区旅游用地时空分布111
图5-29倒回沟景区旅游用地时空分布112
图6-1旅游用地驱动因素118
图6-2新增建设用地与旅游景区发展周期关系124
图8-1各因子生态适宜性评价161
图8-2栾川县土地利用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162
图8-32015年栾川县旅游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164
图8-4旅游景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绿当量的影响173
图8-5研究区旅游用地生态优化结果176

表3-12013年洛阳市各县市主要经济指标47
表3-2栾川县2014年限额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49
表3-32000—2015年栾川县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50
表3-4栾川县山地旅游景观类型52
表3-5栾川县已开发山地旅游资源构成52
表3-6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能力主要指标54
表4-1栾川县遥感数据来源56
表4-2栾川县社会经济数据来源60
表4-3遥感数据与统计数据匹配表60
表5-1旅游用地分类63
表5-2栾川县旅游用地现状66
表5-3各旅游景区用地现状(一级分类)67
表5-4栾川县1991—2015年旅游景区用地数量变化80
表5-5栾川县1991—2015年各类旅游用地面积和占比81
表5-6栾川县各景区1991—2015年各类旅游用地面积变化82
表5-7第二阶段(2001—2011年)土地利用转移较明显的景区90
表5-8研究基期和研究末期各景区建设用地扩展情况110
表5-9各景区旅游用地种类变化112
表6-1各个旅游景区建设用地在不同阶段的增长对比123
表6-2不同主题旅游景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模式对比124
表6-3旅游用地面积与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129
表6-4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关系数130
表6-5模型方差分析131
表6-6模型系数131
表6-7模型中已排除的变量132
表6-8变量设计135
表6-9“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37
表6-10“林地转为农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39
表6-11“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41
表6-12“林地转为水体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42
表7-1栾川县旅游用地增长可能方案146
表7-2旅游用地GM(1,1)预测结果148
表7-3GM(1,1)模型精度等级148
表7-4基于线性回归方法的旅游用地预测结果149
表7-5栾川县旅游用地未来10年可能变化态势150
表8-1生态因子及其影响范围所赋属性值160
表8-2全县综合生态适宜性分类统计162
表8-3各景区旅游用地适宜性分级面积165
表8-4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重分类167
表8-5生态系统的各种环境保护功能评价168
表8-6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169
表8-72015年栾川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169
表8-8热带、亚热带地区耕地和草地全年平均绿当量系数170
表8-9栾川县各景区*佳森林覆盖率及绿当量171
表8-10栾川县生态绿当量未达标景区旅游用地结构优化175
展开全部

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作者简介

谢燕娜,女,1981年生,河南洛阳人,现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山地旅游等方面。在《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高中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纵向课题5项、横向课题20余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