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作者:杨国荣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24cm 页数: 253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5.9(7.0折) 定价  ¥7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版权信息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本书特色

杨国荣著作集新增订版,共17种,**批8种于2021年5月—7月出版,第二批共9种,拟于2021年12月出版。全书目为: 道论 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 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 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 认识与价值 政治、伦理及其他 哲学的视域 哲学:思向何方 历史中的哲学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再思儒学 孟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思想世界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的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为修订版,包括有实证主义的东渐、徘徊于形而上学与实证论之间、实用主义的引入与变形等五章的内容。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自19世纪后期开始,亦被系统地引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冲撞交融,成为近代中国引人瞩目的哲学流派。西方近代的实证主义在其衍化过程中,历经数代,并形成了不同的支流,这种变迁演化,在中国也几乎一一得到了再现。本书以实证主义思潮进入中国近代思想界为主轴,清晰地梳理了实证主义思潮传入中国近代哲学领域的脉络,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实证主义对中国哲学实施的影响及其自我生成,探讨了实证主义在进入新的时空之际而进行的自我调整,从而深刻地再现了中西哲学在中国近代社会互动、撞击与会通的错综复杂的场景。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目录

导言

**章 实证主义的东渐
一、实测内籀之学
二、实证原则与功利主义
三、无对之域的双重意蕴

第二章 徘徊于形而上学与实证论之间
一、从形而上学到实证论
二、实证论的双向展开
三、实证论的限度:二难困境

第三章 实用主义的引入与变形
一、拒斥超验之道与认同自然主义
二、善与真
三、方法论上的中西会通
四、实用主义与马赫主义的合流

第四章 新实在论的融入与逸出
一、重建形而上学
二、命题的二重化与辨名析理
三、人生境界说:扬弃元伦理学

第五章 走出实证主义
一、元学的逻辑构造与超逻辑的道
二、对唯主方式的诘难
三、概念论
四、接受总则与归纳问题

余论

附录一 存在与境界
附录二 认识论的广义视域
附录三 科学的泛化及其历史意蕴
附录四 中国哲学的近代衍化

后记
2021年版后记

展开全部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节选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修订版)》:以重心的转换为前提,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已开始注意到西方近代科学方法与传统治学方法及一般方法论思想的沟通,王国维、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侧面对此作了努力。中西方法论思想的融合,使传统方法论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内容获得了近代定位,并强化了西方近代实验方法中的科学要求,而实证主义的某些偏向,亦由此得到了一定限制。胡适要求超越感觉之域而“实事求是”,冯友兰主张由辨名进而析理,等等,都在不同意义上力图避免实证论的片面性。同时,西方近代科学方法作为东渐的外来观念,在未能上接中国传统思想之时,往往会给人以异己之感,从而难以得到普遍认同;唯有与传统相沟通,才能使之获得内在根据,并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在会通中西方法论思想方面所作的努力,对西方近代科学方法在中国的生根立足及广泛传播,确实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从另一方面看,传统方法论思想固然不乏值得重视的内核,但相对而言,由于缺乏实验科学的基础,它往往带有朴素的性质,并存在多方面的局限。历史步人近代以后,方法论思想本身也面临着一个如何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问题,中西方法论思想的结合无疑适应了这一历史需要:它在为西方近代科学方法提供传统根据的同时,也使传统方法获得了某种近代的形式,从而推进了方法论的近代化。在这方面,中国近代的实证主义无疑展示了不同于西方实证论的理论意义。历史地看,尽管中国古代科学曾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果,然而,科学的内在价值往往未能得到应有的确认。按照正统的观点,科学始终只是“技”,而有别于“道”,学术的正途是体察形而上之道,而不是科学研究,至宋明时期,甚至有视研习具体科学为“玩物丧志”者。与这一文化传统相联系,形式逻辑长期受到冷落:从先秦的墨辩到唐代传人的因明,都未能避免这一命运。直到近代,与实证主义思潮的崛起相应,科学的价值才从哲学的层面得到了肯定,而形式逻辑及科学方法也相应地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转换既以走向近代的历史需要为其根据,又反过来为近代化的过程提供了内在的推动力。尽管中国近代的实证论不免表现出某种科学主义倾向,但相对于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由批评科学而断言“科学破产”,实证主义无疑更多展示了新的时代趋向。就哲学本身的演变而言,实证主义对科学及逻辑分析方法的注重,亦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西方近代的实证主义一开始便强调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并表现出追求哲学的科学化之倾向。一般而言,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对哲学的科学化并不十分热衷,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实证主义显然有所不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忽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事实上,从严复到金岳霖,都从不同程度上确认了哲学的科学基础,正是对科学基础的自觉关注,构成了中国近代实证主义超越传统哲学的重要之点。与肯定哲学应建立在科学之上相应,近代实证主义开始将逻辑分析的方法引入哲学之中,注重对哲学范畴、概念、命题的界说、厘定,强调论证的严密性,要求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双重体系化等,这既体现于对传统哲学的爬梳整理,也展开于其自身哲学体系的建构。相对于古典哲学,近代实证主义所运用的概念、范畴确实显得更为清晰,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也更为严密。正如传统方法与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的沟通使方法论开始步人近代一样,哲学与科学关系的突出,以及逻辑分析方法的引入等,从更广的意义上推进了哲学本身的近代化。如前所述,实证主义在西方兴起之后,便成为现代哲学的一大思潮,并与另一大思潮——人本主义——形成了对峙之势,二者的根本分歧之一,在于对形而上学的不同看法。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便是所谓拒斥形而上学;从孔德到逻辑实证主义,尽管程度各异,但反形而上学确实构成了实证主义一以贯之的主线。在这一前提下,他们将对本体的研究、对价值的关怀、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等,都一一从哲学之中加以净化。于是,世界似乎被分解为各种物理、数学的规定(可以用物理、数学等语言来描述的现象),而人(主体)亦仅仅作为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之对象而存在。总之,在实证哲学之域,世界与人都变得片面化了。……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作者简介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人文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近20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韩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史学会(ISCP)会长。学史学会副会长等。出版《杨国荣著作集》(11种)。2016年当选为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