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0878893
- 条形码:9787510878893 ; 978-7-5108-7889-3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 本书特色
1.古代的流行歌手唱佛经,通俗化的经典故事。 2.千年中国俗文学的根,开启通俗小说的先河。 3.台湾知名学者罗宗涛讲解,读懂敦煌变文的文化内涵。 4.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曾经震撼了世界, 其卷轴里有一些写卷是当时讲唱文学的话本, 当代研究文学史的学者称之为“变文”。这类讲唱的话本, 按照内容题材区分, 大致可分为讲经与讲史两种 —— 前者宣演佛经及佛家故事, 后者演述我国历史传说人物事迹。这些变文, 生动感人, 是讲唱文学的鼻祖, 也是近千年来中国俗文学的根。
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 目录
【导读】千年中国俗文学的根
上编 引言
**章 敦煌变文的起源及本书的体例
第二章 敦煌变文体裁述略
第三章 讲经变文与讲史变文关系之试探
中编 正文
**章 借花献佛变文
第二章 太子成道变文
第三章 破魔变文
第四章 降魔变文
第五章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第六章 鬼还鞭故尸变文
第七章 庐山远公话
第八章 舜子变
第九章 伍子胥变文
第十章 汉将王陵变
第十一章 捉季布传文
第十二章 董永变文
第十三章 燕子赋
第十四章 张义潮变文
下编 总言
变文的价值
研究变文的途径
附录一 敦煌变文成立时代新探
附录二 变文选段
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 节选
敦煌变文的起源 佛教东传,佛经的翻译,以至注疏的提出,对佛法的弘扬固然有无比的价值;但是,华文经典与注疏,在教育不甚普及时,仍不易为一般民众所普遍接受。大约在东晋以来,有些和尚就尝试用浅近的方法来传教,这种方法叫做“唱导”。著《高僧传》的慧皎虽然觉得这种方法“于道为末”,但又认为它“悟俗可崇”——有普及的功效,所以仍为之立传立论。现在,我们就先从慧皎《高僧传》卷十三《唱导论》和《唱导传》来了解唱导的大略。 《唱导论》曰:“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其后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故道照、昙颖等十有余人,并骈次相师,各擅名当世。” 唱导的字义,古人以为:“启发法门,名之为唱;引接物机,名之为导。”(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引大部补注九)。至其起源大约是:*早的斋集,总严格遵行严肃庄重的仪式,时间长了,不免陷于呆滞。后来就在中宵疲极的时候,别请宿德,以旁引譬喻、杂序因缘的方式来说法。当初显然是一种权宜的补充措施。到了像慧远这种高僧出来提倡,这种方式才蓬勃起来;再以后继有人,于是更能普遍开展,蔚为风气。 《唱导论》又曰:“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辞吐俊发、适会无差,辩之为用也;绮制雕华、文藻横逸,才之为用也;商榷经论、采撮书史,博之为用也。若能善兹四事,而适以人时——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众,而又善说。虽然,故以恳切感人,倾诚动物,此其上也。” 所谓唱导,基本上是一种演讲术。而上引《唱导论》所提出的要点有三:导师必须具备声、辩、才、博四种能力,此其一;导师要能把握时机,认清对象,此其二;根本上导师必须有出自内心的宗教热忱和恳切的态度,此其三。 导师如能达到以上各项要求,就能收到感动听众的效果,如《唱导论》所云:“至如八关初夕,旋绕周行,烟盖停氛,灯帷靖耀,四众专心,叉指缄默。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核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泣含酸。于是,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爰及中宵后夜,钟漏将罢,则言星河易转,胜集难留。又使遑迫怀抱,载盈恋慕。当尔之时,导师之为用也。”可见导师是如何绘影绘声,而听众又如何悚动恋慕了。 可惜当时的唱导,没有留下底本。但从唐代留下的俗讲底本,以及唐人的评论,我们可以略知其发展过程的大概。大约后来这些从事唱导的和尚,受到听众的鼓励,逐渐加重通俗的成分,而使内容逐渐变质,以致有些正统的和尚以至于士人,就将这种法会,称为“俗讲”。本来“俗讲”一词是佛教徒泛指一切世俗的讲说而言。例如道宣《续高僧传??善伏传》云:“贞观三年,赛刺史闻其聪敏,追充州学,因尔,日听‘俗讲’,夕思佛义。” 这里的“俗讲”,是指“州学”而言。因此,称法会为俗讲,根本就不承认那是合格的法会。后来,俗讲一名,竟成为这一型法会的专名,而从事这种宣演的和尚,也就被称为“俗讲僧”。当时,这些俗讲僧留下一些底本,通常称为“讲经文”,有人也视为“变文”的一种。但严格来说,“讲经文”和典型的“变文”还是稍有区别的。…… 因此,所谓讲经文每每穿插许多故事、譬喻,遇到某一人名或地名,更好好发挥一番。纵然如此,讲经文毕竟要依某一经为纲领,虽然横生枝节,但总要回到经文上来。 由于讲经文的故事部分畸形膨胀,而且有的俗讲僧还不耐经文的束缚;于是俗讲逐渐演变,趋向于以故事为主体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讲经文中较具规模的故事先独立宣演,然后再演变为从头就着眼于设计一篇独立完整的故事,而佛经不过成为改编故事的素材。这种作品,就称为“变文”。变文的“变”字,虽然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大乘法苑义林章》说的“转换旧形名变”,还是*重要的解释。因此,“变”的*主要含义,是改写、改编的意思。 在今天我们不把改写、改编当作严重的事情来看。但是在一千多年以前,经学家正信守“疏不破注”的规律,史学家也奉行“务信弃奇”的原则;而这些俗讲僧却为了作品的趣味化、生动化、通俗化,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西天传来的真经,当作艺术品的材料,改变其原来的形式,发挥自己的创意,加以重新塑造,这份创造精神是可钦佩的。因此,变文改变佛经为通俗宣演,不但是形式的问题,而且在精神上也是重大的突破。这一变,整个改变了主奴的地位;这一变,表现了创造的精神。 我先人自古也喜欢说故事,在变文发生的时代称之为“说话”,而故事的内容,以民间的传说、寓言、笑话为主。对于经、史、诸子,则着重于忠实地阐释。由于受到讲佛经的变文发生的影响,于是又有取材于经、史、百家的变文发生,这一来就为后来的俗文学开辟了一条大道。这是变文受到重视的原因。 借花献佛变文 【说明】 收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编号S.3050的写卷,文字简陋错杂,以前的学者不明白它演绎的是什么故事,只好拟题为《不知名变文》。其实仔细读读,就知道这篇纯用散文写成的变文,是在叙述著名的“借花献佛”的故事,只是由于文句错杂,一时不容易看出来就是了。提到“借花献佛”故事的佛经很多,*重要的有:(一)隋朝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卷三、卷四的《受决定记品第二》;(二)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三)后汉竺大力和康孟详译的《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四)三国吴支谦译的《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五)西晋聂道真译的《异出菩萨本起经》;(六)三国吴国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卷八《儒童受决经》;(七)西晋竺法护译的《生经》卷五《佛说譬喻经第五十五》;(八)姚秦竺佛念译的《菩萨处胎经》卷七《破邪见品第二十六》。 由于变文写卷错乱得太厉害,这里不得不根据隋朝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受决定记品》的文字加以改写。幸亏这篇变文本来也就是根据这篇佛经改写而成。所以两者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故事】 在释迦牟尼还没出生的很久很久以前,在雪山南边有个婆罗门,名叫珍宝,道德既高尚,学问又渊博,还擅长各种咒术。他在深山里结茅草为屋,收了五百个少年为弟子。在五百弟子之中,以善慧*出色,他不但特别聪颖,也比其他同学来得用功。所以当他跟老师学了六年以后,在十六岁那年,已经将老师传授的种种咒术和工巧技能全都学会了,而且心里又惦记着阔别六年的父母,因此想辞别老师,回家省亲。婆罗门喜欢善慧这个好学生,舍不得他下山,于是又将吠陀论③及其他秘密的咒术传授给他。聪明而用功的善慧不久又全学会了,师父只好放他下山,但告诉他说:“我们婆罗门的家法,就是弟子学成以后,必须以一把清净的伞盖和皮鞋、金手杖、金瓶、金钵、上好的衣裙,以及五百个金钱献给老师,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 善慧说:“老师,我现在一无所有,不能报答您老人家;请老师允许我到各处寻找,找到以后再来供养师父。” 于是善慧披着他的鹿皮衣,留着一头长发,下山云游。 不久,他听说在离雪山一万多里远的输罗波奢城,有个极富有的婆罗门,名叫祭祀德,为六万个婆罗门设了一个为期一年的无遮大会④。布施六万会众每人一把伞盖,以及皮鞋、瓶钵、衣裙、铜钱各物。另外还为辩论会的优胜者准备了许多贵重礼物:就是金柄的精致伞盖、上好的皮鞋、纯金的手杖、金瓶、金钵、价值百两金子的衣裙、五百个金币、一千头乳牛、五百个童女等。善慧听说了就立刻动身去参加盛会。 当善慧跋涉山川到达输罗波奢城的无遮会场时,会期已只剩下*后的一天。善慧年少英俊,又作山野的装束,一进会场,就引起大家的注意,以为他是下凡的仙人。善慧表明了身份,就跟当时优胜的婆罗门展开比赛与辩论,终于将原来优胜处于上座的婆罗门折服。再以讲解吠陀论受到六万会众的拥戴,登上上座,并接受奖品——他只取所需,而将乳牛与童女璧还。 当时,原来在上座的婆罗门心想:眼看就要到手的名利,竟给这少年夺走。于是暗中发誓:将来生生世世都要和善慧碰头,并且专门跟他过不去。 善慧得了种种施物,就想回雪山报答师恩。一路上经过许多聚落、村邑、城市,他都一一参观。有一天,他到了一座繁华的大城市叫做莲花城。城里不但洒扫得很整洁,而且布置得很华丽,好像在庆祝什么喜庆似的。善慧就向当地人打听;当地人告诉他,这是因为燃灯佛要来莲花城说法教化的缘故。 善慧一听燃灯佛要到莲花城说法,决定停在莲花城礼拜供养燃灯佛,祈求将来能证悟无上菩提⑤;至于报答师恩,只好以后另想办法。然后他又想,究竟要用什么来供养燃灯佛呢?他晓得用钱财是不合适的。想来想去,他决定用美丽的鲜花,来表达他内心的敬意。 于是,善慧跑到花店买花,但花店的老板告诉他,国王有令,全城的花都得给国王,因为国王要以全城的鲜花来供养燃灯佛。跑遍了所有的花店,善慧连一枝花都买不着。善慧还不死心,穿过大街、走进小巷、私下访求。终于在一个井旁,遇到一个年轻的婢女,捧着瓦瓶来取水,瓶里藏着七茎优钵罗花⑥。他高兴得不得了,就冒失地冲过去说:“姑娘,你藏着这些花要干什么?我想用一百个金币买你瓶中七茎花行不行?” 女孩子回答:“不成。因为燃灯佛受国王之请,要到莲花城来教化;国王敬佛,所以下令全城的香油、鲜花只准卖给国王一人,由他来供养燃灯佛。我的邻居开了个花店,老板的女儿是我小时的玩伴,才肯悄悄以一百铜钱的价钱卖给我。我是要留着自己供养燃灯佛,建立功德用的。” 善慧又央求道:“我知道你敬佛的诚心;那么你可不可卖给我五茎花,我给你五百个金币;你自己留着两茎来供养燃灯佛呢?” 女孩子说:“你这么急着要我的花,到底要做什么用呢?”善慧说:“如来出世,难见难逢,既然有缘遭遇,我想买花供奉燃灯佛,种下善根,希望来世能求得无上菩提。” 女孩子被善慧的英俊挺秀所吸引,又被他诚恳的心意所感动,于是她说:“我看你身心勇猛、爱法精进,将来必定会得到无上菩提。如果你答应我在还没有得到圣道以前,生生世世娶我为妻;在你得道以后,我就剃发出家,做你的弟子,求道做阿罗汉。要是你答应,我才将花卖五茎给你。” 善慧吃了一惊,说:“我为了求道,在未来各生之中,对一切众生都要生怜悯之心,所有有求于我的,我都不应吝惜,连我的性命都须施给别人,对于所爱的妻子儿女及一切财物,更不能吝惜。如果你能同意我这样做,我才答应来生娶你为妻。” 小姑娘答应了,就将五茎优钵罗花卖给善慧,其余两茎也交给善慧,请他代为布施,以结来生的因缘。 善慧得到了花,赶到城门口,燃灯佛正要进城。善慧虔敬地许了心愿,将优钵罗花凌空抛出去,结果他的五枝花都是花茎朝上,花瓣朝下,形成一个花盖护着佛的头顶;而小姑娘请他布施的两茎花则停在佛的两肩。 当时城里的群众都将他们*华丽的衣服铺在地上,供佛步行,善慧也脱下鹿皮衣铺上,众人嫌他的鹿皮衣不漂亮,一面骂他,一面将鹿皮衣扔得老远,善慧见到前面泥路有个大水坑,里面都是稀泥,没人铺上衣服。他连忙捡回他的鹿皮衣铺上去,看看鹿皮还不能将水坑铺满,于是他又将自己的身体脸朝下地铺上去,还披散长发,把整个水坑铺满,让燃灯世尊从他的身体和头发上走过去,世尊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就当着大众说:“在无量劫以后,你必定可以成佛,号为释迦牟尼!” 善慧就是后来释迦牟尼的前身。输罗波奢城的上座婆罗门,就转生为释迦牟尼的堂弟、斛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为了善慧夺了他的利养,而专门跟他作对,不过后来还是证了道。卖花给善慧的小姑娘,后来成了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妻子耶输陀罗,后来也出家为释迦牟尼的弟子,证阿罗汉果。 伍子胥变文 【说明】 谢海平《讲史性之变文研究》云:“我国复仇故事中,时代*早,*脍炙人口,而又首尾一贯者,当推伍子胥故事。其所以能广布流传,当因故事之传奇性,深具吸引力。子胥凭三寸之舌及其刚毅魄力,竟能覆千乘之国,发王者之墓,鞭仇人之尸。读之者心怀畅快,非但由于同情心之驱使,亦因平居多抑塞,乃借此自浇块垒也。” 有关伍子胥复仇鞭尸及忠贞刚烈报效吴国的故事,汉代以及汉以前的记载与评论已经很多,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新书》《春秋繁露》《列女传》《说苑》《法言》《论衡》《盐铁论》等,其中有详有略,有记事有评论,各书之间有时也不免有抵牾的地方。这篇变文则以《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三种为主,配合其他各书的数据,再加上民间的传说、作者的杜撰糅合而成。 【故事】 从前周朝末年,七雄纷争,那时南方有个楚国,国大兵强。当楚平王为君的时候,宰相叫伍奢,义节忠贞,文武附身,性行淳直,意若风云。君主有美好的意旨与作为,他就顺从他而彻底执行;但如果君主有错误,他也会犯颜直谏。伍奢有两个儿子,小的叫子胥,大的叫子尚。子胥在梁国做事,子尚在郑国做事,都是忠贞通达的青年。 这时楚王的太子,已经长成,但还没成家,楚王问百官说:“我听说:国无东宫,半国旷地,东海流泉溢;树无枝,半树死。太子为半国之尊,现在还没结婚,关于太子的婚姻大事,卿等有什么建议?”大夫魏陵①报告说:“臣闻秦穆公有位公主,年登二八,美丽过人——眉如尽月,颊似凝光,眼似流星,面如花色,发长七尺,鼻直颜方,耳似珰珠,手垂过膝,十指纤长。她是做太子妃*适当的人选。” 于是楚平王就派魏陵到秦国做媒。可是等魏陵从秦国接公主回国时,楚王为她的美色所惑,忽生狼虎之心,想占为己有。魏陵为了讨平王的欢心,也不顾是非,进言道:“难得陛下高兴,愿陛下自己纳她为妃;东宫太子那边,我们替他另外再找,反正天下美女有的是,这在道理上没有什么说不过去。”平王听他一劝,正合心意,立即纳秦国公主为妃,而且在深宫里享艳福,三天不朝。 伍奢得知消息,非常愤怒,披头散发到殿前直谏。平王见他作不祥的打扮,问道:“有什么不祥之事?”伍奢说:“臣见王无道,恐怕失国丧邦,不敢不谏。本来要为儿子娶媳妇,反而自纳为妃,父亲与子争妻,难道没有一点儿惭愧吗?这正是混乱法律,颠倒礼仪了。”平王被责,面惭失色,羞见群臣,说:“国相!俗语说:成谋不说,覆水难收。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就不必再谏了。”伍奢见王不觉悟,又谏道:“陛下是万人之主,统领万邦,怎么可以听信谗贼小臣的话,疏远了骨肉至亲呢?” 楚平王本来已经恼羞成怒,再加上奸臣魏陵从旁挑拨,楚王干脆就把伍奢囚禁起来。魏陵又进谗言说:“伍奢还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如不一起杀掉,将来会成为楚国的大患的。”平王告诉伍奢说:“要是你能把你两个儿子召回来,我就让你活命;否则就将你处死。”伍奢说:“我的大儿子伍尚为人仁慈,叫他一定就来;老二伍员为人刚毅忍辱,能成大事,他判断回来会一伙被擒,一定不肯回来的。” 平王不管,就派人去召子尚、子胥。子尚读了父亲的来书,非常悲伤,就哭着去请示郑王,郑王说:“卿父被捕,要你们兄弟去救他;父亲有难,而做儿子的不能去救,怎能算是孝子呢?卿赶紧回国,不要犹豫。”于是子尚辞别郑王,星夜赶到梁国,去找弟弟子胥说:“现在楚王无道,相信奸臣的谗言,把慈父囚禁起来,就要施以峻刑,现在来信要我们去救他,弟弟赶紧装束。”子胥说:“楚王无道,才用贼臣之言,囚禁了父亲,本来是要杀他的,只是为了我们兄弟在外,怕我们以后为父报仇,所以伪造父亲的书信,老远来骗我们回去,好连我们一网打尽,斩草除根,我们千万不要上当,去自投罗网。”伍尚说:“我知道回去了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但是如果为求生而不回,以后又不能报仇雪耻,那不是让天下人讥笑了吗?如果你要为父亲报仇,你就快逃;我还是决定回去跟随父亲就义。” 使者见伍员不肯就范,就以武力来拘捕,伍子胥拔出武器来,使者知道他厉害,无一敢上前对付他。伍子胥扬言要为父兄报仇,就逃走了。 …… 伍子胥知道自己那两颗大门牙容易被人家认出来,就拿块石头把门牙敲掉。再向南方奔走,白天凭太阳辨认方向,夜里则根据星座来识别,终于到了吴江北岸,躲在芦苇丛中,观察形势,见江面辽阔,没有舟楫,不禁按剑悲歌: “江水淼漫波涛举,连天沸或浅或深。 飞沙蓬勃遮云汉,清风激浪欲摧林。 白草遍野覆平原,绿柳分行垂两岸。 鸟鹊拾食遍交横,鱼龙踊跃而撩乱。 水猫游挞戏争奔,千回不觉长吁叹。 忽忆父兄枉被诛,即得五内心肠烂。 思量仇恨痛哀嗟,今日相逢不相舍。 我若命尽此江潭,死活总看今日夜。 不辞骸骨掩长波,父兄之仇终不断。 上苍靡草总由风,还是诸天威力化。” 所幸在烟波上望见一叶扁舟,有个渔夫,手持纶钓,唱着渔歌。伍子胥赶紧大声招呼,渔人就摇船靠岸。子胥请他摆渡过江。渔夫说:“观君器宇,不同凡俗;但看你面有饥色,不可空着肚子过江,等我回家拿饭来,吃后再渡江。” 伍子胥说:“但求船渡,何敢望餐。”渔人说:“还是先吃了再走,我听说:麒麟得食,日行千里;凤凰得食,飞腾四海。请帮我看着船,我去去就来。”说完就走。子胥心想:“这个人口说回家拿饭,不会是去叫人来捉我吧?”愈想愈心虚,就离开船边,跑到芦苇中藏身。 不久渔人回到船边,拿来了一樽美酒、几斤鱼肉、十来片薄饼和一瓦罐饭。就是找不到伍子胥,就向芦苇中喊话说:“芦中之士,为什么要藏起来?我已经为你取来饮食,并无恶意。”子胥这才现身,千谢万谢。两人在江畔饱餐饮酒,然后摇船向江南。到了江心,子胥拿出怀中白璧,答谢渔人,渔人不肯接受;子胥以为他嫌少,又解下宝剑为酬。渔人停桨对他说:“一餐饭所费无几,当不起你的重礼,如果为贪图钱财,楚王的赏赐,又该有多少呢?何况藏匿你的人,还要诛身灭族。龙泉宝剑,你就留着防身;璧玉荆珍,将来你还用得着。将来你富贵高迁,不要忘记今日。只要明白我的心意就好了,现在不必说什么感激的话。” 这时,岸树迎宾,江风送客,伍子胥唯见孤山淼漫,回盼故乡,心怀抑郁。船近南岸,子胥问渔人:“先生姓何名谁?乡贯何州何县?”渔人说:“君为芦中之士,我为船上之人,何用称名道姓。君今逃逝,想投奔什么国家?”子胥说:“想投奔越国。”渔人说:“越国和楚国和顺,从不交兵,恐怕会将你捉了,送给楚国,那么你报仇的心愿就没法完成了。还不如投奔吴国的好,吴王跟楚国有仇,有过几度征战,而且他们没有贤臣,你去正好。”子胥问:“我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被吴王识拔任用呢?”渔人说:“你到了吴国,进入都城,只要以泥涂面,披发獐狂,东西驰走,大哭三声。”子胥说:“这是什么意思?”渔人说:“以泥涂面,表示外浊内清;大哭三声,东西驰走,表示在寻觅明主;披发在市,表示你蒙冤居丧。”子胥谢过渔人,船一靠岸,立刻分手进发。子胥走了几步,回顾渔人,见他已弄翻了船,投水自尽。子胥激动得悲啼哽咽,遂作悲歌: “大江水兮淼无边,云与水兮相接连; 痛兮痛兮难可忍,苦兮苦兮冤复冤。 自古人情有离别,生死富贵总关天。 先生恨胥何勿事?遂向江中而覆船。 波浪舟兮浮没沉,唱冤枉兮痛切深, 一寸愁肠似刀割,途中不禁泪沾襟。 望吴邦兮不可到,思帝乡兮怀恨深。 倘值明主得迁达,施展英雄一片心。” 悲歌已了,气上冲咽;业也命也,并悉关天。继续登山越岭,渡水寻川,来到莽荡山间,见石壁万丈,藤竹纵横,想起往事,瞻望前程,不禁又为歌曰: “我所思兮道路长,涉江水兮入吴乡。 父兄冥莫知何在?零丁遣我独栖惶。 丈夫流浪随缘业,生死富贵亦何常? 平王曲受魏陵语,信用谗佞杀忠良。 思故乡兮愁难止,临水登山情不已。 楚帝轻盈怜细腰,宫里美女多饿死。 秦穆公女颜如玉,二八容光若桃李。 见其姿首纳为妃,岂合君王有此理? 自从逃逝镇怀忧,使我孤遗无所投。 昼即途中寻鬼路,蹑影藏形恒夜游。 燕山勒颂知何日?冒染蓬尘双鬓秋。 不虑东西抗天塞,唯愁渴乏渡荒陬。 愿我平安达前所,行无滞碍得通流。 倘若吴中遇明主,兴兵先斩魏陵头!”
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 作者简介
罗宗涛:1938年生,广东潮安人。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曾任政大教授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敦煌变文用韵考》《敦煌讲经变文研究》《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唐代俗讲的叙式》《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礼记述要》等。
- >
月亮虎
月亮虎
¥20.2¥48.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7¥39.8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17.4¥58.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20.6¥48.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
¥11.6¥30 -
潮骚
¥18¥42 -
沉默的大多数
¥23.8¥36 -
假装得很辛苦(九品)
¥20.2¥48 -
生活如此多娇(九品)
¥18.5¥48 -
大师的国民理想
¥12.2¥32
用钉钉子精神去工作
¥19.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