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模仿与虚拟--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79786
- 条形码:9787520379786 ; 978-7-5203-797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模仿与虚拟--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艺术创造方法是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艺术理论的基础。在西方文化中酝酿生成的“模仿说”及其理论体系一直是阐释艺术的主流话语。然而,“模仿说”无法解释中国艺术、埃及艺术,甚至西方艺术中的某些艺术样态,当代“虚拟艺术”更是颠覆了“模仿说”的理论框架。本书以艺术创造的“模仿”与“虚拟”为基点,在技术现象学和跨文化宏观比较的理论视野下,梳理原始仪式艺术中“模仿”与“虚拟”及其艺术创造系统;考察东、西方艺术对“模仿”与“虚拟”的差异性选择所形成的审美偏好;探究技术变革对艺术类型演变的推动作用,以及各类艺术中的“模仿”与“虚拟”方法;反思当代数字技术的“模仿”与“虚拟”对艺术基本要素的重构,及其对当代美学框架的深层建构,以期进一步深化如艺术的本质、艺术史、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范式等文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模仿与虚拟--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目录
**节 基点与路线
第二节 背景与框架
第三节 结构与方法
**章 虚拟艺术现象与感性学的技术视角
**节 “洞穴”的坍塌:“洞喻”哲学的瓦解
第二节 “仿像”的逆袭:“模仿论”的失语
第三节 技术现象学视域下的感性学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交感技术与艺术的发生学考察
**节 基于诗性思维的交感技术
第二节 原始仪式与原始艺术
第三节 模仿与虚拟:艺术的双螺旋基因要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类型的差异与感知技术的审美偏向
**节 东方与西方:技术类型及其感知模式的差异
第二节 模仿与虚拟:感知技术的差异性选择
第三节 意象与仿像:基于感知技术的审美偏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感官技术演进中的艺术类型及其模仿与虚拟
**节 “感官技术”的发展与艺术类型的嬗变
第二节 身体感官技术与身体艺术
第三节 感官媒介技术(Ⅰ):工具技术与符号艺术
第四节 感官媒介技术(Ⅱ):视一听感官技术与影像艺术
第五节 传感技术与虚拟艺术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为技术现象的感知模式与审美范式
**节 作为技术现象的感知模式与审美经验史
第二节 感知模式的变革与审美体验的变更
第三节 技术革命与审美范式的嬗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增强感官技术与当代文艺理论的“经验转向”
**节 从模仿到虚拟:感官技术的汇聚与感官的增强
第二节 虚拟技术:交感技术的数字化革命
第三节 虚拟艺术:数字媒介革命与文艺理论的“经验转向”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模仿与虚拟--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王妍,1965年生。文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研究方向:文艺美学、设计美学;出版著作《经学以前的》《意象与仿像——艺术表意范式的中西对比与当代建构》等5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首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著作)、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黑龙江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讲课程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首届中国“美慕课”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 张大勇,1975年生,管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区域科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