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质量发展: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

高质量发展: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

作者:贾康等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96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41.3(6.9折) 定价  ¥5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质量发展: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 版权信息

高质量发展: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 本书特色

1.林毅夫、贾康、巴曙松等人多角度、深层次解读高质量发展在本书中,林毅夫、贾康、巴曙松等人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多角度探讨,有助于读者明确“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依据,知道高质量发展“高”在哪儿,明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内涵、要求以及如何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即明白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2.探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分析“十四五”规划和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本书阐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性、普遍性、长期性要求,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义,及时纠正认识偏差。 同时,深入剖析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探究提出双循环的深意以及其具体贯彻落实,展开了基于逻辑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的分析,帮助读者立体了解究竟什么是新发展格局、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理念。 3.聚焦中国发展和全球治理,探索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方略 在对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的基础之上,本书将目光放到新冠肺炎影响下的中国与世界,重点讲述了后疫情时代的世界走向,包括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等,有助于读者看清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形势与中国选择。

高质量发展: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开启高质量经济发展新篇章、后疫情时代的优选发展方略三大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特别是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重要性、要求以及推动策略问题、目标、意义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认识。深入回答了读者对高质量发展较为关心的问题,如“十四五”时期如何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什么、新基建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全面发展性社会政策、如何推动中国制造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同时深层次分析新发展格局,探讨如何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等,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把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义,及时纠正认识偏差。

高质量发展: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 目录

**篇 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

鄢一龙 “ 十四五”规划: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 002

李伟  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 008

郭朝先 徐枫 新基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 015

葛道顺 “十四五”时期构建全面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思考 / 032

刘勇 面向2035 年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038

魏鹏举 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与产业内涵 / 050

周宏春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064

郇庆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070

第二篇 开启高质量经济发展新篇章

林毅夫 经济结构转型与“十四五”期间各地的高质量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 076

杨虎涛 高质量经济活动:机制、特定性与政策选择 / 085

林毅夫 张军 中国是如何通过国际大循环实现经济追赶的 / 103

贾康 加快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134

刘世锦 两种类型增长与深圳角色转换 / 141

陆铭 诊断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增长与波动 / 163

林毅夫 双循环的深意与落实中的关键点 / 180

张明 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六大内外支柱 / 188

刘志彪 重塑中国经济内外循环的新逻辑 / 198

巴曙松 对双循环格局下推进更高水平资本项目开放的深层思考 / 212

楼继伟 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结构性改革和法治 / 218

第三篇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发展方略

贾康 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目标与挑战 / 226

张宇燕 新冠肺炎疫情与世界经济形势 / 241

何哲 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挑战、趋势与对策 / 252

石源华 韩常顺 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秩序调整与中国周边外交 / 276


展开全部

高质量发展: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 节选

经济结构转型与“十四五”期间各地的高质量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林毅夫 “十四五”规划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划,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制定的**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实现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个规划,要为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我国将会跨过12700美元的门槛,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这在人类历史上将是一个里程碑。目前,高收入国家的人口仅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5%,中国变成高收入国家以后,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将会从15%增加到34%。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地区的发展差距相当大。有14个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珠海、南京、武汉、宁波、无锡、常州、鄂尔多斯,总人口达1.5亿人;同时,甘肃、山西、云南等地区的人均GDP在7000美元以下,还有6亿人口每个月收入仅1000元人民币左右。在这样一个收入差距相当大的大经济体里面,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十四五”期间也将是2016年20国集团在杭州峰会提出的新工业革命由方兴未艾到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地方怎样根据各个地方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来制定一个高质量发展的规划?这是各位关心的课题,也是奉行“知成一体”的新结构经济学所要思考的课题。 一、推动“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各地经济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表现出来的都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有赖于现有的产业技术不断创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由这样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要根据新产业新技术的需要,不断完善硬的基础设施,像电力、电信、道路、港口等,以及软的制度安排,像金融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等,来降低交易费用,让技术和产业的生产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上述是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 但是,怎样利用这个机制来推动各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各个地方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时,必须充分利用各个地方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并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为什么必须充分利用各地的比较优势?因为,只有发展的产业符合当地的比较优势,生产成本才会*低,这是构成竞争优势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市场上面的竞争不仅是生产成本的竞争,而是总成本的竞争,总成本除了生产成本以外,还包含决定于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好坏的交易成本。 怎样让企业家按照各个地方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成本来选择产业、选择技术,以及怎样把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前者需要有一个制度安排,就是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必须反映这些要素在这个地方的相对稀缺性。如果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力相对丰富,那么就应该资本相对昂贵,劳动力相对便宜;如果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那资本就相对便宜。如果有这样一个要素价格体系,企业家为了自己的利润*大化,就会多利用那些丰富的、廉价的要素,少用那些稀缺的、昂贵的要素企业家选择的技术就会符合当地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技术,所进入的产业就会是符合当地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怎样才能形成能够充分反映各个地方要素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这就要求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是充分竞争的“有效的市场”,这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制度基础。 不过,竞争的市场固然能够引导企业家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但这影响到的只是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成本。要变成竞争优势,还需要有和所要发展的产业相适应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的完善,企业家自己是无能为力的,需要政府帮助协调或有政府来提供。所以,要按各地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除了有效市场之外,还需要有“有为的政府”,根据各个地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提供合适的硬的基础设施以及软的制度环境,帮助企业家把当地的比较优势变成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所以,经济要快速发展,一方面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有有为的政府,两只手都要硬。 二、推动“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因势利导”和“倒弹琵琶” 各个地方在“十四五”期间怎么运用按照当地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则制定的规划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体如何操作?新结构经济学把各个地方的产业,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根据三个维度来划分。这三个维度是:**,现有的产业跟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技术差距有多大?是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技术前沿,还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内部,与前沿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第二,这个产业是符合当地的比较优势,还是违背比较优势?是否过去有比较优势而现在丧失比较优势?第三,这个产业的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周期是短周期,经过半年、一年、18个月的研发就可以有新产品、新技术?还是长周期,要研发10年、20年甚至要30年才能有新产品、新技术?新结构经济学根据这三个维度,把各个地方的产业分成5种不同类型的产业。 **类是追赶型。这种产业当地现在有或者正准备进入,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质量比较差,价格比较低,固然也有市场需求,并且能盈利,在这个水平的产品市场上有比较优势,但是和发达的国家的产品相比,价格差了好几倍,如一些装备、工作母机等。我国生产的卖100万美元,瑞士、德国生产的可以卖300万美元、500万美元,这样的产业属于追赶型。 第二类是领先型。我国的产品、技术已经在世界的*前沿,或是接近世界的*前沿,家电产业、华为生产的5G通信设备等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是转进型。通常是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过去是世界领先,但是由于工资上涨非常快,我国在这类产业中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这类产业称为转进型产业是因为有部分企业需要进入附加值较高的微笑曲线两端,建立品牌,从事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制造则转移到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内地,或是海外去创造“第二春”。 第四类是换道超车型。这类产业有一个特性,它的产品、技术的研发周期特别短,通常半年、一年、18个月,就有一代新产品、新技术。由于研发周期特别短,*重要的投入是人力资本,包括高科技人才和对市场方向把握非常好的企业,金融物资资本所需相对较少。以“人、机器、资源智能互联”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大多集中在这种换道超车型产业。发达国家经过工业革命以后二三百年的发展和积累,金融、物质资本比我国丰富,但是在后天的教育以及先天的天赋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本上我国没有什么劣势。所以,在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的换道超车型产业上,我国和发达国家可以齐头并进,并且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典型,如华为、中兴、大疆、科大讯飞、阿里、腾讯、百度等。在这些产业上,我国可以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个起点上竞争。 第五类是战略型。这种产业和第四类换道超车型产业特性正好相反,产品的研发周期特别长,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还要有高人力资本投入和高金融、高物质资本投入。我国即使跨过12700美元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相比于美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万多美元,我国人均GDP还不足美国的1/4。在这类产业上我国还不具有比较优势,但这类产业影响到国防和经济安全,不能没有,否则国防安全会受到威胁,经济上也可能会像目前一些核心芯片那样出现被“卡脖子”的情形,所以,我国也必须发展这类产业。 各个地方的产业都可以分成这5种类型,各个地方的政府如何在市场中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来促进这5类产业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因势利导”,二是“倒弹琵琶”。 因势利导主要针对的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包括追赶型、领先型、转进型、换道超车型。如果是追赶型,当地的产业是在低水平的产品和质量上有比较优势,但是跟发达国家来比,技术还相对落后。怎样来缩小技术差距?一是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二是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在引进技术的时候,有的是买更好、更新的设备,有的是购买专利,有的是要到国外去设立研发中心雇用当地高水平的人才,或是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来掌握这个技术。各个地方的政府要分析现有的产业状况,了解企业的需要,帮助当地企业克服在技术追赶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更快地提高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 领先型产业必须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以维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领先地位。在基础科研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中,企业对开发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出来以后,可以获得专利,可以获得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利润,成功以后回报非常可观。但是,要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上取得成功,必须有基础科研的突破。基础科研的成果通常体现为一篇论文、一个公共产品,一般企业不太愿意在这方面耗费资源。可要是没有基础科研的突破,那么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合力通过设立国家实验室,省、地级的实验室,建立产学研合作,支持领先型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所需的基础科研,帮助企业克服基础科研上面的瓶颈。

高质量发展: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 作者简介

贾康,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