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上党课了

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上党课了

作者:何建明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1.5(7.0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上党课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0790905
  • 条形码:9787540790905 ; 978-7-5407-909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上党课了 本书特色

一、本书关注党史进程中人性的复杂性,以歌颂红色革命英雄主义为底色,以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为叙述点,视角独特,材料新鲜,人物可触可摸,是一个可以“立”起来、“活”起来的党课文本。内容详例如下——☆ 陈望道的故事:陈望道当年在凄风冷雨里翻译《共产党宣言》,误把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吃,虽然吃得满嘴是墨,却由衷感慨“真理的味道如此甘甜”。 ☆ 叛徒为什么临死时高唱《国际歌》? 小说《红岩》里的叛徒“甫志高”臭名昭著,这个反面形象刻画得刻板而单一,但历史上却不乏这样的叛徒,虽然出卖组织和同志换取了偷生的机会,却又高唱国际歌喊着“共产党万岁”和革命烈士一起被枪杀,人性的矛盾与复杂,在叛徒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 陈独秀一门两英烈的故事:陈独秀两个才华横溢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在一年之内都献身革命相继牺牲,年仅27岁和28岁。陈独秀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是那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年代的一个惨烈缩影,荡气回肠,令人扼腕叹息。 当然,书中还另有“一号烈士”之谜,牺牲在雨花台的中国“保尔”,“双枪老太婆”等许多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传奇故事,不一而足。 二、作者权威、重磅,有号召力、说服力。 作者何建明,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声名显赫。“怎么样把红色文学写好、把党史故事讲得精彩”,是何建明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何建明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直在深入研究中共党史,走遍了上海、浙江、北京和广州等中共红色建党地,二十余次走访了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苏区和重庆红岩、南京雨花台以及贵州、湖南、陕西等地,也先后创作了《忠诚与背叛》《革命者》《雨花台》《少年英烈》等众多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共党史的文学作品,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何建明的《上党课了》视角独特、叙述精彩,侧重从党性、人性和斗争的复杂性来开展史实演讲,所以引人入胜、格外精彩纷呈,更容易让人牢记、读懂并正确理解中共党史。 今年3月4日起,作者应邀走进多地党政机关、学校、部队、企业、街道、图书馆等,先后在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四川和湖北等省市授课16场,深入基层各条战线,线上线下收听观众约35万人,影响广泛。

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上党课了 内容简介

党课是共产党员永葆初心和自身先进性的必修课。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之作,本书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跳出刻板经验,在大量史料研究与实地走访的基础上,用文学的手法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优秀共产党人在革命艰苦年代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勇敢牺牲的真实故事,他们有血有肉,他们的初心照耀人间。作者以深沉的笔触刻画生动、精彩、准确、翔实的细节,将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感染力有机融合,力求打造一个独特的党史学习教育文本。

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上党课了 目录

“上大”——为何是**座革命熔炉?

真理的味道为什么是甜的?

“一号烈士”之谜

一门两英烈:陈独秀之子陈延年、陈乔年

烈士师生的传奇故事

铁血浪漫的爱人之歌

我只活了19 岁,还没有恋爱过

鲁迅在上海唯一敢于随便谈笑的人,为什么是他?

牺牲在雨花台的中国保尔

雨花台的那片丁香

牺牲在雨花台的清华学子

潜伏在戴笠身边的中共美女间谍张露萍

“双枪老太婆”的故事

户主周恩来名下的女烈士——胡其芬

叛徒为什么临死时高唱《国际歌》?

关于“江姐”——江竹筠的故事

虎入笼中威不倒——黄显声将军的狱中斗争

“红岩村”的女主人

《红岩》作者罗广斌的传奇故事

女人无叛徒


展开全部

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上党课了 节选

“上大” ——为何是**座革命熔炉? 在20 世纪20 年代的上海,曾经有这样一所貌不惊人的大学。它虽然只存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但却以超乎寻常的魅力,聚集了一大批名师贤达,吸引了数千追求社会进步的青年学子,造就了一大批职业革命者和杰出的专业人才。 近五年的峥嵘岁月里,正是这所校舍和教学设备都极其简陋的“弄堂学校”,播撒着革命的火种,也激荡起五卅运动风云。这里集聚起来的良师,培养出来的英才,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和发展的方向。在极短的时间里,这所不起眼的“弄堂学校”就成为名震遐迩的培养革命人才的“红色学府”,成为火热的革命大熔炉。它,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所大学——20 世纪20 年代的上海大学。许多耳熟能详的革命志士和文化名家都从这里走出,李硕勋、王稼祥、任弼时、杨之华、丁玲、田汉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且看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弄堂学校”,如何鹤鸣九皋,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我以为,够得上革命大熔炉之称的,应该是具有铸造革命者骨气、志气和才气之方法的地方。世上有这样的地方吗?有。在上海。约一百年前就有这样一所大学。 它的“寿命”只有五年,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则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它让我肃然起敬—— 有一年到广州参观黄埔军校,原校门上的那副对联和横批让我记了很久。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这是孙中山先生给黄埔军校定的“校规”之一,可惜后来蒋介石把持了这所国民党军事学校的大权,背离了孙中山的办校宗旨,为其日后的反革命事业培养亲信。当然,因为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也在这里任教并发展了许多共产党员,所以黄埔军校为建立新中国的革命事业输送了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黄埔军校毕业生。 有一天,我在上海党史专家的陪同下,到淮海路、陕西路一带瞻仰中共中央机关早期在上海的几处旧址。在行至陕西北路时,我被专家叫住,说你一定要看看“老上海大学”的旧址。我以为这位专家知道我在现在的上海大学兼任博士生导师,结果他说:“可别弄错啊,此‘上大’非彼‘上大’!” “怎么,不是我兼职的上海大学?”我不解地问。 “对。这所‘上大’我们上海人称它为‘老上大’。” “老上大”,成立于国共合作初期的1922 年,其前身是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校址在闸北区青云路青云里(今青云路167 弄内)。当时该校规模小,包括附中在内,学生总共也才一百六十来人,且多数是安徽籍寄宿生。 “五四运动”浪潮中,该校学生走出校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尤其是看到其他学校的规模与教学水平,觉得自己的学校根本不像样,于是开始起来造反。校长王理堂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带着学生交的学膳费独自去了东京留学。学生们知道后更是义愤填膺,学生陈荫楠等联合几位骨干同学,决定推荐他们认可的新校长,推翻旧校长。 “大家觉得应该推荐哪位名家来当咱们的新校长?”热血青年们不知天高地厚,努力畅想他们心目中的大校长……*后,三位当时的风云人物光荣入选,他们是:“五四运动”旗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同学们认为他应该是首位人选;第二位是章太炎,德高望重的教育家,能请章老出来,一定可以办成一所著名大学;第三位是当时因主张“教育救国”而备受瞩目的于右任。

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上党课了 作者简介

何建明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 四十余年来创作并出版五十余部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大桥》《浦东史诗》《山神》《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国家》《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根本利益》《落泪是金》等。十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多部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