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
>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
中国的民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套装共10册)
-
>
新书)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大字本)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410579
- 条形码:9787515410579 ; 978-7-5154-105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 本书特色
凝聚力与一个国家的国运、国力关系密切。凝聚力强大则国家强盛,反之则国家衰弱。本书揭示了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动力和周期变化的规律,并duchuang性构建了精神、物质、政治、文化、安全为五大要素的国家凝聚力的研究体系。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支撑, 科学界定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内涵、功能和特点, 揭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动力和周期变化的规律, 并独创性构建了精神、物质、政治、文化、安全为五大要素的国家凝聚力的研究体系。根据该理论体系, 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变化轨迹, 并分别从五大构成要素入手, 深入分析五方面国家凝聚力各自具有的特征、包含因素以及在增强国家凝聚力中的作用、途径。*后提出加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全面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 目录
目录
绪论001
一、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意义 003
二、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005
三、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005
四、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基本观点 008
五、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创新之处 010
**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马列理论支撑013
**节?? 国家凝聚力的马克思主义透视 016
一、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需要的满足是国家凝聚力发展的源泉动力 016
二、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是国家凝聚力要素构成和平衡发展的重要依据 018
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为国家凝聚力研究提供了立场、
观点和方法途径 019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意义、内涵及特点、相关性021
**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023
一、国家凝聚力在国家理想目标统一下的力量聚合功能 024
二、国家凝聚力对国家存在多元文化的主导与融合功能 025
三、国家凝聚力在国家面临内外压力时的定向转化功能 026
四、国家凝聚力在国家实现稳定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功能 027
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内涵与特点 028
一、国家凝聚力的内涵研究 028
二、国家凝聚力的特点研究030
三、国家凝聚力与要素的人民认可 032
第三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与其他社会凝聚力的相关性 034
一、国家凝聚力与党的凝聚力 034
二、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034
三、国家凝聚力与社会群体凝聚力 035
四、国家凝聚力与宗教凝聚力 036
第三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与变化的基本理论037
**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 039
一、国家凝聚力的源泉039
二、国家凝聚力的动力 042
三、国家凝聚力源泉与动力的关系 043
第二节?? 国家凝聚力的分力和合力 045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 046
二、国家精神凝聚力 047
三、国家政治凝聚力 048
四、国家文化凝聚力 048
五、国家安全凝聚力 050
六、五个方面凝聚力相互联系、统一的关系 050
第三节?? 国家凝聚力的表现形态 051
一、国家凝聚力的物化形态 052
二、国家凝聚力的意识化形态 053
三、国家凝聚力的行为形态 054
四、国家凝聚力的文化形态 055
第四节?? 国家凝聚力的周期与周期变化 057
一、国家凝聚力周期的概念 057
二、国家凝聚力周期阶段特征 061
三、国家凝聚力周期转换的支撑条件分析 068
第四章?? 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研究077
**节?? 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内涵与功能 080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内涵 080
二、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功能 082
第二节?? 国家财富——数量与质量的融合 084
一、财富的起源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84
二、财富的二重性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85
三、“新国家财富指标”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86
四、国家财富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86
五、国家财富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088
第三节?? 国民平均寿命 089
一、国民平均寿命的内涵 089
二、国民平均寿命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90
三、国民平均寿命与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同期相关性 091
四、国民平均寿命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092
第四节?? 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094
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094
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95
三、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096
第五节?? 国民社会保障程度 098
一、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98
二、社会保障的内涵 098
三、国民社会保障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99
四、国民社会保障程度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101
第六节?? 国民收入分配公平度 102
一、收入分配的变化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102
二、国民收入分配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103
三、国民收入分配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 104
四、国民收入分配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105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能力 107
一、可持续发展的起源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107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07
三、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108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109
第八节?? 我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的 SWOT 分析 111
一、优势因素(S) 111
二、劣势因素(W) 112
三、机遇因素(O)112
四、挑战因素(T)113
第九节?? 增强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的途径措施 113
一、以“协调”提高物质凝聚力的稳定性 113
二、以“共享”引领物质凝聚力的方向性 114
三、以“创新”“开放”保持物质凝聚力的成长性 115
四、以“绿色”提高物质凝聚力的可持续性 116
第五章?? 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凝聚力研究117
**节?? 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内涵、形成及功能 119
一、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内涵 119
二、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形成 121
三、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功能 123
第二节?? 国家理想 126
一、国家理想的内涵和特点 126
二、国家理想与国家精神凝聚力 128
第三节?? 国家信仰 131
一、国家信仰的内涵 131
二、国家信仰与国家精神凝聚力 133
第四节?? 国家精神 134
一、国家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134
二、国家精神与国家精神凝聚力 137
第五节?? 国家道德 138
一、国家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138
二、国家道德与国家精神凝聚力 140
第六节?? 增强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凝聚力的途径 142
一、影响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凝聚力的问题 143
二、加强全要素建设,增强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凝聚力 145
第六章?? 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研究153
**节?? 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概念与特点 155
一、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概念155
二、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的特点 156
第二节?? 政治制度认同 158
一、政治制度认同概述 158
二、影响政治制度认同的基本要素 161
三、政治制度认同与政治凝聚力 165
第三节?? 国家领导人认同 168
一、国家领导人认同与政治凝聚力 168
二、影响国家领导人认同的基本因素 170
第四节?? 民主程度 175
一、民主与政治凝聚力 175
二、当代中国的民主与政治凝聚力 177
第五节?? 法制建设 181
一、法制与政治凝聚力 181
二、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与政治凝聚力 185
第六节?? 执政党认同 187
一、执政党认同与政治凝聚力 187
二、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 189
三、当下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的着力点 196
第七节?? 反腐败成效与政治凝聚力 198
一、腐败、反腐败与政治凝聚力 199
二、当代中国的反腐败与政治凝聚力 200
第八节?? 加强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措施 203
一、打好政治制度认同这个基础 203
二、抓住党的核心作用这个关键 204
三、筑牢民主建设这个基本依托 205
四、增强法制建设这个有力保障 206
第七章?? 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凝聚力研究207
**节?? 国家文化凝聚力基本理论 209
一、文化在国家凝聚力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210
二、国家文化凝聚力的概念与特点 215
三、国家文化凝聚力与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区别与联系 220
第二节?? 国家文化凝聚力的要素构成 223
一、文化载体与国家文化凝聚力 224
二、文化教育与国家文化凝聚力 227
三、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凝聚力 230
四、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凝聚力 234
五、国家文化凝聚力各构成要素的独立性与整体性 235
第三节?? 当代中国加强国家文化凝聚力建设的路径 237
一、建设反映人民大众需求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 237
二、建设体现国家核心价值的国家文化 237
三、建设反映人民大众实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 238
四、建设反映人民大众当代需求、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 239
五、建设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体现引导启迪性的大众文化 239
六、建设既被国人所喜爱、又被世人所欣赏的走向世界的文化 239
第八章?? 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研究241
**节?? 国家安全凝聚力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43
一、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43
二、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基本特征 247
三、国家安全凝聚力在国家凝聚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249
四、加强国家安全凝聚力的现实意义 250
第二节?? 国家安全凝聚力的要素构成 251
一、军事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52
二、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54
三、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56
四、社会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62
五、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64
六、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67
七、科技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69
八、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71
第三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73
一、人民安全是宗旨 274
二、政治安全是根本 274
三、经济安全是基础275
四、军事、文化、社会等安全是保障 276
五、国际安全是依托 276
第四节?? 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的途径 277
一、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 277
二、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安全问题和安全凝聚力不足问题 278
三、提升国防军事安全水平 279
四、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加强国家执政能力建设 281
第九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结构整体性与功能独立性283
**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一般理论模型 285
一、物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基础286
二、精神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指向标 287
三、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内核 287
四、文化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助推器 288
五、安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保障288
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演进阶段模型 289
一、形成期(1949—1956 年)289
二、强化发展期(1957—1965 年)290
三、不平衡发展期(1966—1976 年)293
四、调整发展期(1977—1992 年)294
五、全面发展期(1993—2012 年)296
六、全面增强期(2013 年至今)298
第三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要素构成的独立性 300
一、体系相对独立 300
二、形成与功能相对独立 304
第四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要素构成的整体性 307
一、形成与作用的整体性(作用方向一致性)307
二、演进的整体性(时序演进交叠性)309
第十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历史轨迹311
**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形成时期(1949—1956 年)313
一、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形成 314
二、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形成314
三、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形成315
四、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形成316
五、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形成317
六、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317
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强化发展时期(1957—1965 年)318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曲折发展 318
二、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巩固和发展319
三、国家政治凝聚力的进一步加强320
四、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发展321
五、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发展322
六、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323
第三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不平衡发展时期(1966—1976 年)324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维持和发展324
二、国家安全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325
三、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326
第四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调整发展时期(1977—1992 年)326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巩固与增强327
二、国家精神凝聚力的调整与加强328
三、国家政治凝聚力的调整与加强329
四、国家文化凝聚力的恢复、调整和加强 330
五、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发展与加强 331
六、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332
第五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全面发展时期(1993—2012 年)334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全面发展334
二、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全面发展335
三、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全面发展336
四、国家文化凝聚力在博弈与融合中得到发展 337
五、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全面发展 338
六、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339
第六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全面增强时期(2013 年至今)340
一、我国进入国家凝聚力全面增强新时期的理论根据 340
二、国家物质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340
三、国家精神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341
四、国家政治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342
五、国家文化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343
六、国家安全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344
七、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344
第七节?? 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发展轨迹的综合分析345
一、四点结论345
二、八条经验348
第十一章??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措施与建议353
**节??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重视国家凝聚力平衡建设 355
一、国家凝聚力平衡建设的意义 355
二、平衡发展凝聚力的方法 357
第二节??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建设必须过好周期关 359
一、过好周期关的意义 360
二、过好周期关的着力点 362
第三节??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实现与党的凝聚力、民族凝聚力
协同发展365
一、实现国家凝聚力与党的凝聚力的协同发展366
二、实现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协同发展367
第四节??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始终保持正能量369
一、要用正确的目标引导国家凝聚力建设的方向369
二、要批判和防止极端民族主义干扰国家凝聚力的正确方向 370
三、要防止帝国崇拜,建设和平崛起国家 370
四、要及时纠正人民中间出现的错误需求,防止出现错误的源泉和
动力导向 371
第五节??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372
一、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要提升我国影响世界的综合实力 372
二、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要不断提升国家的外交能力 374
三、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要增强国家的文化传播力 375
附章一??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凝聚力传承377
**节?? 中国历史上国家凝聚力传承的研究意义 379
一、凝聚力的积淀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延续,凝聚力的周期性影响
着国家(朝代)的更迭 379
二、以史为鉴,盛世治国理念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启示 381
第二节?? 历史盛世传承的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 382
一、增强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382
二、增强国家精神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391
三、增强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 392
四、增强国家文化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404
五、增强国家安全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 407
附章二?? 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历史积淀413
**节?? 研究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历史积淀的意义 41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的发展轨迹 417
主要参考文献442
后记445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 节选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意义、 内涵及特点、相关性 全面建设国家凝聚力,不断增强当代中国的国家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尽管国家凝聚力也有波动、弱化的时期,但总体上是不断强大、不断上升的;没有国家凝聚力强大这样一个前提,当代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无从谈起。科学研究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努力探索其变化规律,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建设措施;通过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实现中国梦,是社科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 **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对于国家凝聚力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亦有所认识。 如汉朝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得人,就是指得到人民的拥护,一个国家政权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亦即今天所讲的具有凝聚力,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失人,就是指失去了民心,也就是说丧失了凝聚力,政权就要崩溃,国家就要灭亡。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认为,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满足人民百姓的逸乐、富贵、存安、生育四种愿望。这样,边远的人也会自动前来。相反,如果坚持做人民百姓厌恶的优劳、贫贱、危坠、灭绝四种事情,就会众叛亲离。 所以他提出,“知予之为取,政之宝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果统治者能够满足人民的四种愿望,国家就有凝聚力,政权才能稳固;如果统治者干那些百姓讨厌的四种事情,就会丧失凝聚力,政权也会丧失。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辉煌发展时期,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明朝的“永宣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都是国家凝聚力*强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战胜了无数的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凝聚力。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国家凝聚力是凝聚民族和全体国民智慧和力量,是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产力。它可以使弱国、穷国变成强国、富国,也可以使落败的国家实现复兴和崛起。 国家凝聚力是动员民众形成合力战胜困难和敌人的强大战斗力。有了它,就可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并为自己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有了它,就可以战胜任何敢于来犯的敌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国家凝聚力是消除国内矛盾,促进各民族和各阶层团结统一的和谐之力。它通过人民对国家的理想信仰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形成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境界中,实现人与人、民族与民族、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协调一致、和睦共荣。 国家凝聚力是实现国家梦想和个人梦想的永不衰竭的强大动力。没有国家凝聚力的国家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只有拥有强大国家凝聚力的国家,才能在世界的历史舞台上有为有位,才能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只有国家有强大的凝聚力,个人才会有美好的前程和发展。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国家凝聚力在国家理想目标统一下的力量聚合功能 国家是多种利益群体的聚合体,一方面这些群体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基本力量,另一方面这些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又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稳定的基本矛盾。国家利用国家凝聚力化解矛盾,统一目标,集合力量,达到推动国家发展的目的。国家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理想、欲望等多种需求,把对不同群体的吸引力渗透到每个个体,使个体产生一种对国家的向心力。不同的群体力量是分散的,但在国家理想目标统一、人民认同的条件下,经过国家凝聚力的集聚、转化与整合,国家力量就不再是分散的,而是统一的整体力量。这种统一的整体力量共同作用在国家目标的支点上,会形成推进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突出,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相互角逐,国家强了,人民富了,国家凝聚力反而弱了。对于这种现象,许多经济学家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规律进行解释,是由于人均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的矛盾凸显;但从凝聚力学的角度解释,是由于人以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新的需要开始时所出现的利益分化和满足滞后造成的国家凝聚力周期性起伏变化。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权如果处理不好新的利益矛盾,会造成国家凝聚力的弱化,所以这个时期也是国家政权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检验期与考验期。2011年,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一些动荡现象,虽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矛盾根源不同,但也是由于国家对不同群 体利益矛盾调整不力,国家凝聚力对民众的影响下降造成的。在经济危机笼罩下的世界各国,要真正从经济衰退的阴影中走出来,就要形成统一力量,强化国家凝聚力,这才是战胜经济危机的内在动力、重要保证和前提。 二、国家凝聚力对国家存在多元文化的主导与融合功能 现代国家无论大小和强弱,客观上都存在着多元文化。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存在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如果多元文化出现了泛化和冲突,就会造成人们思维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因此现代国家无论社会性质如何,都必然存在着代表国家意志的主流文化,并通过主流文化来影响和主导其他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主导程度与影响力大小,除了取决于自身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外,主要还与国家强凝聚力条件下公众的认可度有关。国家凝聚力越强,公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可度越高,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主导性越强,影响力越大。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不仅可以主导和影响本国的非主流文化,而且随着国家凝聚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也会渗透和影响其他被凝聚国家的主流文化,渗透与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和被凝聚的程度成正比。由此我们想到,我国抵御西方价值观主流文化的渗透,单纯靠堵是不行的,*根本的方法还是增强我们的国家凝聚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被广大公众所认可的、能够主导和影响非主流文化以及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主流文化。当我国的凝聚力强大到能够凝聚世界时,我们国家的主流文化也必然走向世界,由被渗透、反渗透发展到逆渗透。 客观存在的多元文化之间有着相互融合的关系,而融合过程同样存在着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这种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由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所决定的。在国家凝聚力十分强大的时期,社会不同群体自觉接受主流文化的融合,这是在国家高凝聚力的影响下,不同群体在国家统一意志目标认可基础上所产生的服从效应。当国家缺乏凝聚力时社会不同群体文化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加,文化融合出现困难。社会国际也是如此,当前国际上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与激荡,*根本的是不同国家主流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文化大冲突中,哪一个国家主流文化能够赢得这场文化博弈的主导权,在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中保留较多的本国文化元素,与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三、国家凝聚力在国家面临内外压力时的定向转化功能 任何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压力,这些压力无外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来自国内的压力,另一部分是来自国外的压力。压力有些是正面的,也有些是反面的,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压力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性质并不完全由压力本身的性质决定。因为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对国内外压力的作用方向有着定向转化功能。国内外对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压力也是如此。至于向好的方面转化还是向坏的方面转化,国家凝聚力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原理,就是在国家高凝聚力条件下人民群众所具有的实现理想目标的高度自觉意识,能够在国家统一的意志条件下使压力影响的性质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全面封锁,其目的就是想压垮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推 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形成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家凝聚力,人民群众建设富强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度自觉意识和发自内心的热情使全面封锁的压力变成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巨大动力。同样的,20 世纪 80年代在东欧剧变的浪潮中我们党和国家则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人民群众迸发的希望和热情,使国家凝聚力在遭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后,重新获得了新生和发展。面对东欧剧变的压力,我们国家不仅没有被压垮,而且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让中国人民过上了富裕、和谐、幸福的新生活,也让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折磨而痛苦不堪之时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国家强大凝聚力转变内外压力成为发展复兴动力的例子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广泛存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复兴需要具备多种条件,但在国与国之间充满激烈竞争、恶意的或非恶意的重重压力条件下,要把恶性竞争及恶意压制等负面压力转化成振兴发展的动力,建设强大的国家凝聚力是其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实践证明,强大的国家凝聚力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有利的环境和形势,使自己的国家加快发展,也可以把不利的形势及内外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而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凝聚力,不仅受制于内外压力不能自拔,而且面对好的环境与形势也会因国家缺乏统一的意志和力量而丧失发展和振兴的机遇。 四、国家凝聚力在国家实现稳定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功能 世界历史表明,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动乱和一盘散沙中实现发展与崛起的。这说明建立和保持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对于任何国家的发展与崛起都至关重要。但是我们要建立和保持稳定与和谐的社会是离不开国家凝聚力发挥其促进功能的。国家凝聚力作为国家目标意志统一条件下的吸引聚合力量,绝不是一种简单被动的物理力量,而是作用在不同群体时都能够发挥聚合作用的力量。当它作用在国家成员时能够激发为国争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它作用在国内人民内部矛盾的各方时能够在意志和目标共鸣中使矛盾得到化解。国家凝聚力之所以有如此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国家凝聚力所内含的国家意识与国家责任贯穿于每个社会 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中,使不同群体在处理社会思想与行为的冲突矛盾时容易形成共识,服从大局。 当然,这种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是在国家凝聚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国家成员在国家满足了其物质、精神、政治和文化、安全等诸多需求,产生了对国家的向心力后才具有的。一个不为人民谋福祉,对人民不负责任的国家和政权是很难使人民形成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的。一些国家动乱不断、政局不稳都可以从国家凝聚力的弱化中找到原因。发挥国 家凝聚力对国家实现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促进功能,不能离开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主题,必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并且一定是看得到的、摸得着的实惠,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才会产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才会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发展动力以及国家凝聚力形成的人民向心力。那些企图越过满足人民需求和利益这个基础,通过单纯 的说教就可以让人民产生国家凝聚向心力的想法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也不是单靠解决物质需求和利益问题就能自然产生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之所以会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是因为教育引导不到位造成的,这说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样重要。因对人民群众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的培养,一定要从全面发展考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美好生活的全面需要,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才能保证国家稳定和谐和长治久安。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 作者简介
刘学谦,男,汉族,1954年4月出生,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共产党员。系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雄安智库)执行主任。在凝聚力领域研究30余年,著有《社会主义群体凝聚力学》《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社会群体凝聚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答问录》《国家凝聚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等。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13.5¥30.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29.9¥39.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为什么是中国
¥19.6¥58 -
国家社科基金丛书:理解新时代: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47.6¥68 -
1909-1928-民国时期的三民主义-戴季陶思想研究
¥8.1¥29 -
政治分析-政治科学概论
¥17.8¥56 -
大国政府
¥29.3¥39 -
布朗基文选
¥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