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

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

作者:杨莲秀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39.0(6.0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411064
  • 条形码:9787515411064 ; 978-7-5154-110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 本书特色

当前中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显期”相互交织的时期,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将民生建设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总结上海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更好地坚持执政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部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专著,本书是国史研究的深化和推进。本书为上海研究提供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地方史资料,同时也对助力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先行先试”起到一定作用。

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 内容简介

《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为《当代上海》丛书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国情调研(上海)基地”的课题研究成果。本书将当代上海民生建设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的历程、发展轨迹和规律,上海城市发展及其与世界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作出了全面、客观、深入的论述。

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 目录

导?? 论………………………………………………………………………… 001

**节?? 国内外研究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综述??………………… 001

第二节?? 研究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意义和特点??…………… 005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008

**篇?? 当代上海的就业…………………………………………………… 011

**章?? 中西方就业理论演进?? ……………………………………… 012

**节??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012

第二节?? 西方就业理论的演进??………………………………………… 016

第三节?? 中国就业理论的演进??………………………………………… 020

第二章?? 新时期上海市的就业状况?? ………………………………… 025

**节?? 上海市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状况??……………………………… 025

第二节?? 上海市的职业培训??…………………………………………… 028

第三节?? 上海市的促进就业政策??……………………………………… 035

第四节?? 上海市失业保险制度概况??…………………………………… 039

第五节?? 党的十九大前后上海市促进就业新举措??…………………… 042

第三章?? 新时期影响上海就业的主要因素?? ………………………… 047

**节?? 产业结构对上海就业的影响??………………………………… 047

第二节?? 人口流动对上海就业的影响??………………………………… 060

第四章?? 新形势下对上海就业状况的建议?? ………………………… 079

**节?? 上海人口与人力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 079

第二节??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充分就业??………………………… 082

第二篇?? 当代上海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091

**章?? 收入分配在民生建设中的地位?? …………………………… 093

**节?? 收入分配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094

第二节?? 收入分配水平决定了民生建设的质量??……………………… 101

第二章?? 上海收入分配的历史变迁?? ………………………………… 111

**节?? 新中国成立至 1978 年间上海的收入分配?? ………………… 111

第二节?? 1978 年至今上海的收入分配制度?? ………………………… 116

第三章?? 上海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问题?? …………………………… 128

**节?? 上海收入分配的现状??………………………………………… 128

第二节?? 上海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原因??……………………………… 136

第四章?? 改善上海收入分配的对策?? ………………………………… 143

**节?? 完善初次分配制度??…………………………………………… 143

第二节?? 完善再分配制度??……………………………………………… 144


第三篇?? 当代上海的医疗卫生建设研究…………………………………… 147

**章?? 当代上海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 148

**节?? 起步阶段(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 1978 年改革开放前)?? … 148

第二节?? 发展阶段(1978 年改革开放后至 2013 年十八届??… 149

第三节?? 深化改革阶段(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149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 151

**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医疗卫生发展总览??…………………… 15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154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及评价??………… 159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健康服务业发展状况?? …………… 164

**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公共卫生发展总览??……………………… 165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公共卫生制度建设??…………………… 170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医疗卫生改革的特点及评价??…………… 174

第四章??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 181

**节?? 健康机制的设计??……………………………………………… 182

第二节?? 健康公平的实现路径??………………………………………… 189

第三节?? 上海社会保障改革的保障机制??……………………………… 266

第四节?? 公共健康服务建设??…………………………………………… 199


第四篇?? 当代上海的社会保障建设研究…………………………………… 207

**章?? 当代上海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进程?? ……………………… 208

**节?? 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949—1978 年)??……………… 209

第二节?? 改革开放探索时期的社会保障(1978—2011 年)??………… 210

第三节 党的十七大以来整合后的上海市社会保障(2011—2017 年) ……………218

第四节??社会保障发展各时期重要会议和主要政策文件??…………… 221

第五节??上海社会保障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228

第二章?? 上海社会保障在改善民生中的战略地位?? ………………… 232

**节?? 社会保障提供民生安全网??…………………………………… 234

第二节?? 社会保障决定民生质量??……………………………………… 241

第三章?? 上海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 ………………………………… 245

**节??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 246

第二节?? 上海老龄化深入发展对社会保障的新任务??………………… 248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对保障的新期待??………………………………… 253

第四章?? 上海社会保障发展的战略和保障机制?? …………………… 257

**节?? 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战略变迁??……………………………… 257

第二节?? 上海社会保障的发展战略??…………………………………… 264

第三节?? 上海社会保障改革的保障机制??……………………………… 266

参考文献……………………………………………………………………… 269

后?? 记………………………………………………………………………… 278


展开全部

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 节选

**篇 当代上海的就业 就业为民生之本。上海市自 1992 年以后,GDP 以两位数连续增长,是中国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将研究上海就业与 劳动力市场在新时期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应对各种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试图从中寻找线索,提炼经验,为上海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章?? 中西方就业理论演进 **节??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对就业理论的综述 如果孤立地从就业问题本身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是很难找到根本良策的。但如果不是孤立地看待就业问题,而是把它同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其他问题,例如贫富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提高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问题等联系起来,那么,社会主义中国应当能够找到从根本上化解就业难题的方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当对“就业”的概念和理论略作讨论。 一般而言,就业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根源于资本家阶级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和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人口需要通过就业谋生。我国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采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企业都不再允许职工吃企业大锅饭,力求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带来的竞争压力。因此,也必然会出 现失业群体,也存在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人口需要通过就业谋生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领导人和学者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完全正确的。我国的一些工具书也多是在劳动获得工资收入以谋生的意义上阐释就业的概念。如陈岱孙主编的《市场经济百科全书》中关于“就业”的词条是这样写的:“进入劳动年龄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入的经济活动。” 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下,对于失去生产资料没有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来说,就业是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收入以谋求自己和家人生存的基本途径。 然而,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劳动的预想,情况就不是这样了。首先,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已打破分工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其次,要通过缩短劳动时间的办法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参加社会劳动,也使社会成员的能力获得全面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7—1858 年手稿》中写道:一旦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低限度 ,那 时 ,与 此相适应 ,由 于 给 所有的人腾出了时 间 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资本论》第 1 卷中,马克思强调:“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就是劳动的普遍化。”在《资 本论》第 3 卷中,马克思把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摆脱了盲目的力量的统 治,自觉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看作“必然王国”,而将处于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并且建 立在 必 然 王国 的 基 础之上 的 “作为目的本身 的人类能力的发展”作为“真正的自由王国”。马克思认为,要实现这一自由王国 ,“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后,劳动不再是社会成员谋生的手段 , 而 是成为生活的 ** 需 要 。在 《 哥达纲领批判》 中 ,马克思 在论 述共产主 义 社会 高 级 阶 段实 现 “ 各尽 所能 、按 需分 配” 的 条 件 时, 强调“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需要”。从这些引文中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成员的劳动已不受分工的限制,而是能够自由选择和更换劳动岗位;生产资 料的全社会所有 和 生 产 力的 高 度 发达 , 能 够大大缩 短劳 动 时 间,让 每个社会成员在 自由 选择 劳动岗位的 同时 ,个人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社会成 员的 劳 动 已 不仅 为了谋 生, 而 是 成为 展 示 个人才 能 、为社会作贡献 的第 一需 要 。可 见,在 马 克 思主 义 经 典作 家 预 想的 共 产主义社会 , 把劳 动就 业与 获 取谋生所需的报 酬联系在一起是不适当的 ,或者说 “ 就业是 民生之本 ” 这一 命题 是 不成 立的 。 实 现社会成 员全面自 由的发展才是“ 民生之本 ”。但是,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 涌 流, 社 会 具 备了 “ 按 需 分配 ” 的 物质 前 提 ,社会成 员具 备 了 自 觉从事各 种社会劳 动 的能 力和 素养条 件 下 ,不 以劳 动为 谋 生 手段 的 情 况才会出现。那时,劳动就业与非劳动就业已没有界限,每个社会成员随时可以选择 就业,也可 以随 时选 择不就 业 ; 每个 社 会 成员 无 论 就不就 业 , 都会尽自 己的 能 力在随时可 能 选 择的 劳 动 岗位上施 展自 己的才能 ,作 出自己的贡献。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就业问题的研究 就业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这两种趋势作用的后果就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失业(即相 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产物,造成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才会出现生产者在创造先进技术装备的同时,自己却成了过剩人口,造成了失业。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多样的,即(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即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临时失业工人。(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 是指农村的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农业中,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需求绝对减少;而且对人口的这种排斥不像非农业的产业那样会由于更大规模生产的吸引而得到补偿。因此,一部分农村人口经常转入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经常等待着有利于这种转化的条件,这就是经常存在的潜在过剩人口。(3)停滞形成的过剩人口,指没有固定 职业,依靠干些杂活维持生活的劳动者,其特点是劳动时间*长而工资*低。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失业现象同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分析,这可以说是从制度层面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的根源。他的基本结论是要消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失业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三、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劳动就业问题的探索 马克思在世时,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建立,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劳动就业问题的探索还处于设想阶段。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一旦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会消失, 由于对 劳动力的 使用是有计划的 ,因 而失 业 * 终也会消失 。社会主 义经 济是建立在 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 的 , 社会化大 生产 是一 种 机器 生产,它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它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及其他方法使社会内部 分工 发 生革 命,不 断地使工人从 一个 部 门 、行 业 、 企业 转 向 另 一个 部 门 、行 业 、 企 业, 造 成 劳 动力 的 流 动。 社 会 主义 劳 动 力的 流 动 是 有计 划 的,它要求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而且在空间和时间上 都相互适应,保持一定比例。只有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计划配置,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无序竞争,才能使经营者根据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产品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在马克思看来,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有计划配置,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对人力 、物 力 、 财 力的 巨 大 浪 费, 公 有 制的 建 立 使生产 和 消费 变 得 很 容易 估 计 ,按 需 求 调 节生 产 也 不 再困 难 , *后 , 在 社会 主 义 制度 下 ,生 产力有了极大 提 高 , 只要 合 理 组 合起 来 , 就能 迅 速 生产 出 人 们所 需 要 的 各种 生活 资料 。 所 以 ,马 克 思 断 言, 社 会 主义 制 度 的建 立 消 除了 失 业 存 在的 条 件。马克思、恩格斯还就社会主义劳动力获得全面发展的理论做了详细论 述 。他 们 认 为 ,公有 制 使 社会 的每 一个 人 都 成为 国 家 的主 人 , 劳 动不 再是 令人厌 恶 的 、外 在 的 强 制劳 动 , 而是 真 正 的自 由 劳 动, 是 为 自 己、为社 会的 劳 动 。 社会 主 义 生 产劳 动 为 每个 人 提 供了 全 面 发展 和 表 现 自己 聪明才智的机会,“这样的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更好地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劳动者突破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依附于机器生产的局部人的地位,以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并具有流动性的崭新面貌出现。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但使劳动者随着机器的不断更新而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而且促进了新发明、新改良的出现,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闲暇来享受生活。社会财富随着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增加,这也是一系列社会保 障制度建立的物质基础。在改进社会公共福利的同时,又方便了社会每一个成员,提高了他们相应的福利水平。*后,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及其对分工的依 赖 现 象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消 失 ,任何 人都 没有 特 定 的 职业 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做事。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劳动将成为生活的**需要。

当代上海的民生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杨莲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上海市政府、各区政府、国有企业等提供决策咨询。 在《当代经济科学》《求实》《当代财经》《理论探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财会研究》等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在《解放日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国家重要党报和国家权威学术网站发表理论文章。 曾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保障法学》等专著,并参与编写多部教材。 主持教育部一般规划课题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规划课题3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1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重点课题1项、上海市发改委课题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