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

作者:刘凤强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4.5(7.5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 版权信息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共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及分支学科,下编讲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较之其他《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材,书稿主要特点有三:一是结合目前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近期新进展以及编者研究心得,将每一章节都补充进少数民族的内容,从而讲解真正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二是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将文献学的内容尽可能叙述得简化易懂,对于一些概念、人名、典故等均作了注释,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三是每一章后面附有推荐论著,并对每一部论著写了三到五百字提要,以便于学生课外阅读。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 目录

上编
**章 绪论
**节 文献、历史文献与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二节 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载体
**节 传统文献载体
第二节 现代文献载体
第三章 历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节 历史文献的收藏
第二节 历史文献的散佚
第四章 类书与丛书的编纂
**节 类书及其发展
第二节 丛书及其发展
第五章 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
**节 目录学
第二节 版本学
第三节 校勘学
第六章 辨伪学、辑佚学和避讳学
**节 辨伪学
第二节 辑佚学
第三节 避讳学
第七章 历史文献的检索与阅读、标点、注释与翻译
**节 历史文献的检索与阅读
第二节 历史文献的标点
第三节 历史文献的注释
第四节 历史文献的翻译
……

下编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 节选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曾任教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杂志,次年又主持成立禹贡学会,1949年以后曾主持《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在史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他所主持编纂的《辨伪丛刊》《古史辨》等丛书,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顾颉刚早年受胡适影响较大,1919-1921年胡适发表了《清代汉学家的科学方法》,认为清代乾嘉学者的治学方法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大胆地假设,二是小心地求证。不大胆假设就不能有所发明,不小心求证,寻找充足的证据,就不能使人信服。胡适所总结的方法对顾颉刚走向辨伪之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胡适引导下,顾颉刚开始整理前人的辨伪著作,如标点《古今伪书考》《四部正讹》等。同时,顾颉刚也深受崔述的影响,崔述是清代著名的辨伪学者,著有《考信录》,但在崔述去世后近百年的时间中几乎无人注意崔述的学术成就,1902年日本学者那珂通世在日本《史学杂志》上发表了《考信录解题》一文,并重新校订、翻印崔述的著作,由此崔述的学术成就才开始引起国人的注意。胡适将崔述的《考信录》拿给顾颉刚看后,顾颉刚对崔述的考辨成就非常推崇,说:“我弄了几时辨伪的工作,很有许多是自以为创获的,但他的书里已经辨证得明明白白了,我真想不到有这样一部规模宏大而议论精锐的辨伪的大著作已先我而存在!我高兴极了,立志把它标点印行。”此后,顾颉刚便致力于搜集、整理崔述的著作,出版的《崔东壁遗书》收录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崔述所有著述。1923年顾颉刚将他与钱玄同讨论古史的一封信发表在《努力周报》增刊《读书杂志》上,名《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该信一经刊出,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从而拉开了古史论辩的序幕。钱玄同、罗根泽、童书业等人纷纷表示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并参与古史辨伪工作,而柳诒徵、张荫麟等人则强烈反对。从1926年至1945年,在长达15年的时间中,有众多学者参与到古史考辨和争论中,这些论文后来被收集起来,形成了《古史辨》七大册。  顾颉刚在1923年给钱玄同的一封信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所知*古的人是禹,孔子时代则增加了尧、舜,战国时期又增加了黄帝和神农氏,到秦朝时出现了三皇,到汉代以后竟然出现了开天辟地的盘古;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早的状况。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在顾颉刚看来,从西周到汉代在尊古崇古的心理驱动下,人们一步一步伪造历史谱系,导致时代越往后,人们知道的古史越往前,文献越少,人们知道的历史越多,实际上,早期的历史多是人们伪造出来的。  顾颉刚对于古史考辨还提出了四项标准,他在《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一文中明确提出考辨古史的标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顾颉刚认为,我国早期民族并不是由一个世系发展而来,而是各有始祖,只是后来各民族日益合并,民族观念淡漠,出现了同祖传说,因此,对待古史应理出各民族的头绪。第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在秦以前,中国并没有统一的疆域,而传统史学认为自黄帝以来,中国便有统一的疆域,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早期历史人与神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早期的神话传说,到春秋战国以后都成了所谓“真实历史”,故而应该分清历史与神话,还历史的原本面目。第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传统史学总是将上古时期描述得非常美好,这一观念其实始自战国时期,当时一些政治家为了以古王压服今王,极力歌颂古王的功德,致使产生了倒退的历史观念,认为时代愈往后,世道越发败坏,顾颉刚认为所谓三皇五帝时是黄金时期,只是欺骗人的一种伪说。以上四点打破前入迷信古史的种种误区,对于人们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顾颉刚在考辨古史时,善于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把某一历史事件的各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考察某件史事在不同时代的传说情况,研究该事件由简单变复杂、由地方变全国、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史事、由寓言变事实的过程。如他对大禹的考证,认为禹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有足的大虫,被铸刻在商周的九鼎上,人们将之视作神加以崇拜,类似于古代的图腾崇拜,后来逐渐演化成“上天派下来治水的神”,又由神演变为*早的人王,到战国时期,禹*终变成了夏朝的开创者,并整合进尧、舜、禹序列之中。虽然顾颉刚的这一观点曾遭到不少学者的驳斥和嘲笑,其结论正确与否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其研究方法值得重视。再如,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据顾颉刚研究,*初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故事,后来流传越来越广,其内容情节也越放越大,越来越具体。该故事*早见于《左传》《孟子》等,说孟姜女之夫杞梁战死,孟姜女至郊外迎柩而哭,西汉刘向《列女传》中记载孟姜女哭夫十日,连城墙也哭倒了,到唐代才有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人物愈放愈大,这种以历史演进考辨历史真相的方法,在当时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 作者简介

  刘凤强(1978-),男,河北省平乡县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历史文献学博士,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负责人。已完成教育部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多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发表论文二十多篇,目前,主要承担中国历史文献学、历史科学概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史学与文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