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选读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选读

作者:宋丽娟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3.5(7.5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选读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4895739
  • 条形码:9787534895739 ; 978-7-5348-957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选读 内容简介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总是双向的。明清时期,与“西学东渐”相呼应,以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的“中学西传”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中国古典小说的西译构成了“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1735年至1911年近两百年间,百余种中国古典小说被译介,不仅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及中国人*生动有效的媒介,而且给西方社会带去了回味隽永的中国风尚,成为构建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重要镜像。“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选读》一书共选取了10种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译文,如:殷弘绪翻译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是*早翻译成西文并正式出版的小说之一;帕西《好逑传》英译本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流布广泛,促使《好逑传》成为十八世纪欧洲声名*著的中国小说;乔治·亚历山大的《貂蝉》则将《三国演义》中与貂蝉相关的情节编译成一部五幕的英国戏剧,成为跨文体、跨文化的一次成功实验;乔利《红楼梦》英译本则是《红楼梦》**个较为系统的西文译本;师多马的《中国小说中的中国人》不仅*早将《俗话倾谈》翻译成西文,亦是较早将中国方言小说纳入西方人翻译和研究范畴的有益尝试,等……这些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旨在为读者提供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本的**手研究资料,便于读者进行文本细读和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选读 目录

殷弘绪《庄子休鼓盆成大道》(1736)

帕西《好逑传》(**回)(1761)

马礼逊《三教源流·释氏源流》(1812)

汤姆斯《著名丞相董卓之死》(1820—1821)

德庇时《三与楼》(1822)

乔治·加德纳·亚历山大《貂蝉》(第三幕)(1869)

奥古斯塔·韦伯斯特《俞伯牙摔琴谢知音》(1874)

乔利《红楼梦》(**回)(1892—1893)

道格斯《续玄怪录·薛伟》(1893)

师多马《俗话倾谈·横纹柴》(1895)

后 记


展开全部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选读 节选

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这里所谓“中国形象”是指西方对中国的一种认识和想象,是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伴随着中西文化自身发展的步伐,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和文化语境下,由不同类型的文本构筑而成的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社会集体性的话语谱系。 西人对中国及其文化的关注可以追溯到纪元前后,在早期的描述中,中国以“丝人国”的形象出现在西人对中国*初的想象之中,但由于记录的零散,并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形象”。直至 13 世纪中后期,随着《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和《马可·波罗游记》等游记的流行,才将遥远神秘、富庶强大的中国构想引入西方的文化视野,成为西方“中国形象”的起点。此后,随着西方和中国交流的密切,西人关于中国的著述日益增多,从而构筑起西人眼中纷繁多样的“中国形象”。简言之,构筑西人“中国形象”的文本在形态上主要有旅行家的游记、传教士的书信、外交使节的报告、西人关于中国的专门著述、西人创作的“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西人翻译的中国儒家经典、西人创办的以中国和远东地区为主题的外文报刊和西人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等。 自 1735 年法国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上刊登了三篇中国小说的译文肇始,中国古典小说的译文亦成为西人构筑“中国形象”的重要文本支持。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小说译本具有天然的有利条件。首先,中国古典小说是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作者凭借小说这种叙事文学体裁,通过复杂巧妙的结构、持续发展的情节、绵延拓展的时空、丰富详致的细节,赋予小说表现社会的内涵和功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中国及中国人真实生活和风俗世态的“自我投影”。因此,中国古典小说往往被西人视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有效生动的媒介,*直接的窗口。其次,中国古典小说早期的译者大都是西方人,受译者自身思维范式、知识结构、学术素养与文化积淀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带有偏见,以“他者审视”的态度有选择地翻译中国小说,自觉不自觉地以西人的标准添加或改写其中的某些情节,并注重中西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差异。正是在“自我投影”与“他者审视”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成为构筑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重要文本依据。 中国古典小说翻译构筑西人“中国形象”具体有四种方式:(1)西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选择。西人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选择标准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人对“中国形象”的构想。(2)西人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国小说的改写。通过对中文小说的增益或删节,展示和凸现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的某个侧面。(3)译本中前言和注释的添加。译者为译本添加的前言或注释往往包含大量的信息,或为译者对所译小说的介绍,或是对小说中出现的典章制度的解释,或将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或对小说本身的内容、人物做出批评,成为西人构筑“中国形象”的重要凭借。(4)中国小说译本在西方的刊印和流传。中国古典小说通过在西方的传播,将关于中国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带入西方世界,成为西方读者理解和认识中国的依据,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内构筑起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与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进程相一致,西方通过小说翻译构筑的“中国形象”,先后出现了三种类型:“道德理性之乡”“中国情调”与“多面的中国”。这三种“中国形象”的话语谱系大抵与西方启蒙主义运动、浪漫主义思潮与现代性的历史进程相一致。首先,“中国形象”在启蒙主义思潮的背景下进入西方的文化视野,中华帝国作为“道德理性之乡”被西人定格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人在启蒙主义影响下对理性的推崇。进入 19 世纪初期,随着浪漫主义的蔓延,西方发出了一种对人的感情自由抒发的呼唤,形成了对人为理性的反弹,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中国“道德理性之乡”的形象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作为异国风尚而出现的“中国情调”。进入 19 世纪中叶,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伴随着中西力量对比的悄然变化和西方现代主义的推进,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开始形成,因而其对中国的评价也逐渐带有负面的成分,形成了西人眼中“多面的中国”。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选读 作者简介

宋丽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著作《“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西译及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