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1-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36.3(5.5折) 定价  ¥6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651679
  • 条形码:9787559651679 ; 978-7-5596-5167-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本书特色

回顾、探讨20世纪中国乃至亚洲风俗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 1.重点关注风俗画与民俗文化、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风俗画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态意识及其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2.论文所探讨的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对东亚区域内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澳门地区风俗画的探讨,也有对中国风俗画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还有对嘉兴地区以灶头画为代表的风俗画的系统调研。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论文和调查报告共计21篇,多角度、深层次地回顾和探讨了20世纪中国乃至亚洲风俗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研究其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以及它在推进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关注风俗画与民俗文化、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风俗画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态意识及其对弘扬我国很好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目录

从风俗画看中国古代节日生活习俗对东亚的影响/ 刘 峰

民俗生活场的呈现:农民画的立足之本/ 郑土有

汉画像石的叙事方式/ 张从军

澳门风俗画中的文化交融/ 王志胜

披图可鉴 平民趣味——长白山地区风俗画/ 施立学

提倡国货 挽回利权——山东近代纺织业与近代风俗画/ 姜 波

近三十年来宋代风俗画国内研究综述/ 贾海鹏

当代风俗画的意义与价值——以台湾素人画家洪通为例的省思/ 谢贵文

首都博物馆藏20 世纪初期北京风俗画的初步研究/ 于奇赫

熙暤之象:《太平欢乐图》的风俗图绘/ 李瑞明

用风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服务社会发展——以创作《大运河文化系列风俗画》的感悟为例/ 季全保

饮茶风俗的世界传播与变异——基于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茶画”的赏析/ 潘 城

榴美如珠艾叶长 红葵还似美人妆——端午节令画图像中的花草世界/ 张楠

以图证史:《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与天津民俗文化/ 吕埴

中国风俗画的概念、类型与节日文化表达——以《端阳故事图册》为中心/ 王晓涛 朱 吏

风俗画中看民俗——以清代《端阳故事图》为例/ 柴 智

嘉兴“灶头画”的历史渊源、民俗意蕴及当代价值/ 彭海云

社会变迁视野下农民画的传承研究——基于嘉兴秀洲农民画的田野个案/ 沈 莉

风俗画中的民间精神和智慧——以中国端午风俗画为中心/ 魏泽民

跃然画里的江南民俗——季全保民俗画赏析/ 席建立

论丰子恺古典与民俗漫画的诗意美/ 王仪佳

编后语


展开全部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节选

风俗画历史悠久、趣味盎然,是广泛存在于各个文化中的一种艺术题材,如在魏晋时期称之为“风俗图”;在日本称为“浮世绘”(うきよえ);在英文中称为“Genre Painting”;在西班牙文中称为“Cuadro de Costumbre”。目前关于风俗画的定义,大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描述的,如《辞海·美术卷》将“风俗画”定义为“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但是,没有人物出现的绘画也可以反映某种社会风习,如明清之后大量出现的“清供”题材绘画;而一些风俗画可能还有着其他表现形式,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早期宴乐渔猎攻占纹青铜壶,就表现了战国时期人们采桑、习射、宴乐、打猎、劳作和习武的场景。 张廷波认为:“以真实表现社会习俗生活,采取客观的视角,具有较为明确的民间性、社会性、群体性、季节与时令性、现实性、历史文献性、常见性等艺术特征,并基本排除想象与理想因素,并不带有政治、宗教或伦理等价值判断。且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要信息传递主体的绘画作品。”他对于风俗画的定义虽然十分全面,但是从目前保存下来的风俗画来看并不能全部满足上述特点。例如,有些风俗画看不出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其背景是一片空白;很多风俗画描绘的是一个人,究竟这一风俗是否具有群体性也不能确定;风俗画的作者很可能在创作中借用了其他创作者的样式,所以在一些颜色和细节的描写上存在主观因素。而上述3 个问题,就存在于本文所要讨论的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套20 世纪初期的北京风俗画中。 一、首都博物馆藏20 世纪初期北京风俗画的发现与整理 1974 年9 月,首都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在清理账外文物时发现了一套20 世纪初期的北京风俗画,共计10 册,每册包含50 幅纸本彩绘风俗画(以下简称“首博本”)。首都博物馆研究人员从其中的《抓彩卖糖》中发现了一面北洋政府初期的“五族共和旗”,因此将其绘制的时间定为民国初年。到了1975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借走8 册,导致这套完整的资料被分散两处保存至今。2005 年,首都博物馆新馆落成,这套风俗画被定名为《老北京三百六十行绘本》,列入该馆的出版计划。首都博物馆书库编辑委员会从两个博物馆的收藏中选取367 幅,在2007 年以《华梦遗珍——老北京三百六十行绘本》的名称(以下简称“《华梦遗珍》”),并分为上、中、下3 卷进行了出版。这本装帧考究的图书经历了多方斡旋才得以出版,十分难得,以编辑部主任祁庆国为首的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是这套图书存在以下3 个问题: 首先,编辑人员对这套风俗画的出版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判断。这套保存下来的风俗画共计500 幅,但是*终仅选择了367 幅进行出版,使得人们难以看到这一套风俗画的原貌。《华梦遗珍》的后记中提到了选择的原因是“一些画幅所绘内容对我们来说十分陌生,已无法识别,这大约有40 幅左右。一些画幅大致知道在做什么,如卖食品,但细究起来,不识所卖为何物,这大约有10 余幅。一些画幅虽已辨认出来,但没有查询到相关资料,这约有六七幅。还有一些画幅所绘内容相近,如卖鲜花,有挎篮子卖的,有挑担子卖的,有摆摊卖的;如卖酒,有摆桌卖的,有推车卖的;如屠夫,有牵着绳子逮猪的,有压在案子上欲向猪递刀的,有提着猪正将猪血滴入木盆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画幅是活生生的老北京生活,如听其语,如闻其声,约有八九十幅”。博物馆为馆藏专门编纂图书实属不易,但不能仅仅因为编者自身不认识的原因而割裂了藏品的整体性,从而限制了其他人对于20世纪初期北京风俗风貌的了解,就像我们很难想象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因发掘出了一件没有见过的东西而不予在发掘报告中详细描述。 其次,首都博物馆对这套风俗画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这套风俗画仅见图像,没有其他的说明文字,也就造成了编委会在后记中所说的,虽然知道一些画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但无法细究的识读困难。《华梦遗珍》对于出版了的风俗画定名较为确切,其学术顾问由郭子昇与李滨声担任,二位都具有深厚的北京民俗研究能力。但是郭子昇1919 年出生于石家庄高邑县,1949 年随解放军进入北京;李滨声1925 年出生于哈尔滨,原籍辽宁本溪,1948 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次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系。这两位先生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他们能够看到的已经是经历过改造后的北京了。而自1975 年首都博物馆发现这套作品之后,2005 年才启动相关研究,搁置的30 年内很多生于清末的北京人已经故去。加上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本来就迟缓,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直到2003 年才展开,使得人们对于这套风俗画的认识越来越困难,而这也是其珍贵之处。 *后,首都博物馆对这套风俗画的命名并不能完整地体现其内涵。上文提及这套风俗画原本包含500 幅,但是为了能够与俗话中说的“三百六十行”相符,编辑人员选取了367 幅。但是徐珂在《清稗类钞·农商类》中说道:“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七十二行;十之,则三百六十行。”由此可见,三百六十行只是一个约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一种文字的游戏。近代人齐如山考证“三百六十行”的说法在宋代就出现了,他在其撰写的《三百六十行》一书中列出了七百四十一行。以烟草这一项为例,齐如山就记录了烟叶行、烟铺、鼻烟厂、鼻烟局、鼻烟铺、旱烟袋铺、水烟袋作坊、烟袋店、纸烟庄、纸烟铺、烟斗作坊、焊烟壶盖共计12 个行当,涵盖了烟草的贩运、加工、销售与零售;鼻烟深加工、销售与零售;不同烟具的生产与销售;特种烟草的制作与销售。这反映出清代行业分工的细化,这也就是为什么上文首都博物馆的编辑人员说道:“如屠夫,有牵着绳子逮猪的,有压在案子上欲向猪递刀的,有提着猪正将猪血滴入木盆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没有被编辑人员选入出版的风俗画,实际上是行业分工细化的图像证明。 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来看,《华梦遗珍》绘制者的技术水平在同时期同题材作品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套风俗画中,人物比例较为协调、画面构图较为严谨、色彩搭配较为协调、轮廓线条较为流畅;所有风俗画的绘制者应该是同一个人,但不排除有其他合作者进行分工协作的可能;绘制者应该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训练,与广州等地受到西方绘画技法影响的风俗画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中关于《修脚》《赶脚的》《号脉》三幅作品,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佚名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的同题材作品相似,说明《华梦遗珍》的绘制者参考了一些绘制于清代的同类作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简介

生于1970年8月,浙江海宁人,中共党员,曾任海宁市海昌街道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现任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张硕 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机电系,工学 学士,曾任嘉兴市政府副秘书长,现任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 王一伟 生于1963年8月,浙江龙游人,中共党员,曾任嘉兴市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嘉兴科技报总编、宣传联络部部长、科普部部长、党组成员,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委委员,现任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