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外文论

中外文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9.8(6.8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外文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82052
  • 条形码:9787520382052 ; 978-7-5203-820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外文论 内容简介

《中外文论》2020年期中涉及基础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美学与艺术学理论研究、电影文化与文论研究、当代诗学理论研究、书评、译文几个方面的内容。基础文论研究中,有针对动词理论、写实主义情感分析、耶鲁学派、德国悲剧等研究内容;古代文论研究中,有“诗言志”、古代声音诗学理论、乾坤并建与王船山的诗歌体性论等研究内容;美学与艺术学理论研究方面,有阿多诺、霍尔等理论家的分析研究;电影文化与文论研究方面,涉及科幻电影理论、文艺蒙太奇方面的研究;当代诗学理论方面,涉及中国当代诗歌、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本辑关注基础研究的同时,特别注意到中外近期新的研究成果,如文艺中的动词理论研究、耶鲁学派研究、科幻电影与蒙太奇研究都是较为前沿的课题。同时,本辑中加入了书评专栏,发表了“文人画”和“中国文论通史”方面的很前沿著作书评;译文专栏发表了美国有名文艺理论家欧文·白璧德和法国有名汉学家侯绿曦的译文,在“模仿理论”“中西自然观比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辑研究内容,关注基础与前沿相得益彰,理论联系具体文艺内容,为中国文艺理论学界提供前沿、扎实的理论研究参考。

中外文论 目录

基础文论研究
作为动词的理论
论写实主义文学中的情感问题——兼谈现代文评与传统文论的话语冲突与融合
作为一种意义交织的话语触媒:“耶鲁学派”的“文学”观念简论
在“个人意识”与“社会秩序”的辩证关系之中——浅析《德国悲剧的起源》中的“君主”形象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诗言志”的中国文学批评价值源探溯
中国古代声音诗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乾坤并建与王船山的诗歌体性论
刘勰“神思说”的“人一文”思想意义——兼以康德“天才论”为参照

美学与艺术学理论研究
理性、语言与文化:阿多诺美学思想的批判维度
融会贯通守正创新——霍尔文化研究范式转型的逻辑及方法论意义
建构: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的形成及演变

电影文化与文论研究
一隅三反:科幻电影创意的解析
文艺中的蒙太奇跨界现象研究缘由及依据

当代诗学理论研究
《九月》:中国当代情感结构的“诗”“歌”表征
弃妇与圣徒:中西象征主义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以李金发与波德莱尔为例

书评
文人画研究的新进展——评江澜《禅学与宋元文人画》
参古以定法守正以出新——评周兴陆教授《中国文论通史》

译文
模仿理论
源于自然沉思的艺术灵感——中西自然观之比较

附录
附录一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历届会议
附录二 《中外文论》来稿须知及稿件体例
展开全部

中外文论 节选

  《中外文论2020年第1期》:  二 语言的批判  对认识的批判必须以语言的批判为基础,语言是人认识世界的唯一中介,这个中介不是脱离于世界之外,而正是直接参与世界的构成的,所以阿多诺说:“所有哲学的批判今天都可能是语言的批判”。  同一性思维是主客体分离的结果,主客分离的现实原因则是因为人们的劳动产生了分化,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别。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详细探讨了主体如何与客体分离、主体如何主宰客体的历史。在主客体未分之时,由于对未知的、无所不在的自然力量的恐惧,人们通过模仿对象而成为对象的一部分来消除恐惧。*初的模仿是自由的、无组织的,是一种对环境的生理反应,而随着文明的发展,这种模仿变成了有组织的理性实践——劳动,从而替代了其他不受控制的模仿。这种理性实践活动的产生伴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自我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主客体开始分离,客体和自然作为对于人的异在,仍然让人感到恐惧和威胁,因此出于人类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的需要,必须将客体和自然彻底征服,从而产生了一种以征服自然和自在之物为目的的理性和科学。  主客体的分离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人们对事物的“命名”,可以说主客分离的历史就是语言的发生史。“命名”是一种介于模仿和理性之间的行为,为了摆脱恐惧感,人们通过舞蹈动作以及叫喊对事物进行模仿,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随着人类主观理性的发展,为了控制陌生的事物,被动的刺激反应变成了主动的模仿,人们通过对事物“命名”来模仿和控制事物,于是语言诞生了,*初这种语言仍然是一种与事物同一的语言,直到抽象思维的诞生,才渐渐与事物分离,名称逐渐抽象为概念。  阿多诺认为语言是人类理性实践活动的产物,而语言的分离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考察了人类抽象思维的诞生和语言的分裂的原因。社会分工是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导致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使得人类和人类以外的事物发生分离,也即是主体和客体的分离,而主体慢慢演变成对客体的主宰和控制。在主客体分离的过程中,人类语言也发生了分裂,本来命名行为中的“名称”是与事物统一的,后来名称变成了抽象的概念,概念与事物发生了分离。阿多诺并不否定这种分裂的必然性,阿多诺只是反对将这种分裂合理化以及固定化,他认为*终语言应该走向统一,但这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是分裂后的统一,而不是原始的混沌。  语言活动是人类的理性实践之一,在初期的语言之中,保留了人类模仿活动的具体性,同时又逐渐向抽象性发展,从语言的这个特性来说,语言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主客体分离是语言产生的根源,而语言的分裂又加速了主客体的分裂。  初期的语言是一种尚未分裂的语言,从语言与客体的关系来说,“词语”(word)是对客体的直接把握,从语言内部来说,符号和形象共存。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语言分裂了,从语言的外部来说,词与物不再直接同一,词变得越来越抽象,词对物的把握成为一种概念性的、抽象把握,词与物发生了分离。从语言的内部来说,语言的交流功能逐渐占了主要地位,而表达功能却日益丧失,语言成了丧失了表达功能的符号式语言,成了对事物的简单指称。此时语言的具体形象与符号分离开来,本来是表达的重要手段的形象,也成了镜像——一种与对象表面相似的图像,而图像真正的表达性却丧失了。表达和交流产生了分离、符号和图像产生了分离,原来的兼具交流和表达功能的具体语言、兼具符号和形象的具体形象消失了。没有诗意的艺术,也就是失去了具体形象的艺术,成为了对自然的简单复制,成为一种类似于科学的艺术。  词与物分离了,物作为一种人类思维的异在或者说“他者”(the otherness),仍然是让主体恐惧和焦虑的,主体并不想通过与物进行平等的交流来消除恐惧,而是想彻底地征服这种异质的存在,词与物的分离逐渐发展成为词对物的主宰。并通过这种主宰,而延伸出了一系列的等级关系,这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同时也表达在人对人的征服上,社会成了一个等级压迫的社会。  在人类启蒙之后,实证主义科学成了一切学科的基础,这种科学将一切对象都变成了可计算的符号,抹杀了任何历史和社会的痕迹。科学成为了一种征服自然的工具,而哲学变成了对这种科学的注释。这种科学看似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实际上只不过是人类主体对客体的同一化而已。同一化将*终导致物化,物化是将一切事物和人类的社会关系都变成了抽象之物,因此事物包括人都是可以等价交换,毫无个性可言,而人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和人类交流——都被固定化和抽象化了,成了类似于自在之物的抽象存在,消除了这些关系演进的历史和成因,也就隐藏了其罪恶的本质。在物化的社会中,语言也被物化了,这种物化就体现在语言的分离被抽象化和永恒化,仿佛语言的这种分离是一种语言的固有的特性。词对物的控制关系被物化了,我们的语言成了一种符号式的科学语言。这也是为什么阿多诺如此强烈地反对索绪尔的符号语言说,在这种语言理论中,词语被简化为一种抽象的符号,与外界事物是一一对应的,语言没有发展的过程,也缺少了对语言之后社会根源的考察。  语言的物化是整个物化社会的一部分,阿多诺希望通过对语言和认识的改造来打破这种物化。而对语言和认识的改造,首先要改变那种不合理的思维形式,也就是首先要改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阿多诺期望的状态是一种主客体的平等和解状态,这种和解并非是无矛盾的绝对同一,而是一种充满矛盾张力,但又互相平等、互为中介的状态。  ……

中外文论 作者简介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所副所长,世界美学学会秘书长。 丁国旗,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出版著作有《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论艺术——承诺与守望》、《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论文百余篇,还有多本译作,如霍耐特的《社会道德秩序取决于认知还是再分配?——变动视野中的社会道德秩序》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