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

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

作者:张定浩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40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1.0(6.3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206241
  • 条形码:9787521206241 ; 978-7-5212-062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 本书特色

求学经历,人世沧桑,一己而折射时代波澜、历史变迁 身不由己,翔而后集,如何于不同环境中完善自我

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 内容简介

金克木先生乃一代大家,其学根基深厚,其识远见卓越,其文深入浅出,其人生波澜跌宕,其作品丰赡广博。我们邀请三位近年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学者以主题立意,精选其相关散文、随笔,编就三册并撰写长文,以便于读者依循路径,领略各自奥妙。《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由张定浩编选,分小学生、少年时、十年灯、善知识四辑,并收录其自我访问一篇,可谓八十八年人生,一册写照传神。

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 目录

前言 张定浩/001


一、小学生(1912~1925)

学说话 003

学读书 007

世纪儿 011

人之初 016

何处是家乡 028

描红 040

七岁成人 045

长嫂为母 050

天雨花 054

家塾 062

小学校长 068

国文教员 071

图画教员 074

大小研究系 077


二、少年时(1925~1936)

塾师 083

井中警钟 086

风雪友情 089

游学生涯 101

大学生 116

少年漂泊者 119

一板三眼 132

家庭大学 146

课堂巡礼 157

岁寒三友 174

数学难题 187

视学 203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206

送指路人 210

学英文 216

文丐生涯 227

译匠天缘 231


三、十年灯(1936~1946)

1936年春,杭州,新诗 237

遥寄莫愁湖 241

少年徐迟 244

挨炸记 246

坤伶 252

忘了的名人 255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 258

希望者 263

未完成的下海曲 266

梵竺因缘——《梵竺庐集》自序 280

四十三年前…… 285

“汉学”三博士 288

德里一比丘 293

父与子 298


四、善知识(1946~2000)

珞珈山下四人行 307

陈寅恪遗札后记 313

记“说瓜” 319

三笑记 322

废品 325

教师应考 328

保险朋友 332

风义兼师友 353

百年投影:1898~1997 357

末班车 368

告别辞 374

自撰火化铭 379


附录 如是我闻——访金克木教授 381


展开全部

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 节选

越过艰险道路而结成的和平友谊 布和竹杖的故事 在公元前一百多年,我国汉朝时候,有个著名旅行家叫张骞。他做了当时皇帝汉武帝的使者,到中亚细亚一带去。路上走了十几年,*后到了当时叫做“大夏”的地方(现在阿富汗的境内)。他回国以后作了一个报告,提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说,他在“大夏”看到了四川的布和用竹子做的手杖,很觉奇怪,就打听这些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当地人告诉他,这是从南方一个大国来的。那个大国名叫“身毒”(古代念做“捐毒”)。张骞认为四川的货物既然能运到南方的大国去,这个国家必定是在中国的西南方,而且中国西南部一定有一条道路通到那儿。布和竹杖能从四川到“身毒”,又从“身毒”运到“大夏”,一定是有商人经过那条路。照这样看来,从中国到西方的外国去,除了他自己走的“西域”(其中包括现在的新疆)一条路以外,还有西南一条道路。因此他建议派人试探走这条新路到“身毒”去,然后从那儿到“大夏”。汉武帝听了张骞的话,就派人到西南去。历史上记载说,这一次使者由四川分四路出发,到了云南,没有打通这条到“大夏”去的道路。不过这是指政府所派的人当时没有走通,运输布、竹杖和其他商品的人民是还在继续走那条道路的。 这个大国“身毒”就是印度。张骞的报告和后来汉朝使者到印度的事是中印关系的*古的可靠的历史记载。这段故事记在我国伟大的历史书《史记》里。 印度有一部很大的古书叫做《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很长的史诗。里面提到“支那”的马,“支那”的兵,等等。还有一部很长的史诗叫《罗摩衍那》,其中也提到“支那”。又有一部讲法律、政治、风俗习惯的书叫《摩奴法典》,那里面列举外国人时也说到“支那人”。佛经里列举六十四种书时也提到“支那国书”。“支那”就是印度人称中国的名字。不过这些书的年代不能确定。书虽然是公元以前的,可是书里有很多后来加入的成分。我们无法断定这些提到中国的诗句,是公元前还是公元后写进去的。因此,我们只能说,我国《史记》里记的张骞的话是中国和印度来往的*早的记录。 当然,中国*早接触到的“身毒”可能只是印度的北部,而印度古书所说的“支那”也可能只指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地区,只指中国的西南部分。印度上古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它的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的名字本来是“信度”(也记作“新头”“辛头”“新陶”),在印度以外的人就用这个名字称呼印度。“身毒”这个名字也是“信度”的译音。至于叫中国做“支那”,一般人推测这是我国秦朝的“秦”的译音(西方人多半也这样叫中国)。中国和印度人民开始来往可以上溯到秦汉时代(公元前一二百年),算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物质文化的交流 在上古时期,国家和国家或部族和部族的来往都是从战争和交换物品开始的。中国人民跟印度人民一开始就是由彼此交换物品成为朋友,却没有发生战争。这是很可珍贵的友谊。可是两国之间,在来往的初期,除了前面说过的四川布和竹杖以外,还交换过什么东西呢?这一方面的历史记载很缺。 中国有很多东西是从“西域”(新疆和中亚细亚)传到内地的。这里面包括了印度的出产。但是史书上往往不加分别。 从印度古代的物品名称可以看出有些东西是从中国去的。 丝绸是我国特产,很早就发明出来了。印度也产丝绸,但古代往往叫丝织品做“中国布”“中国衣”。旗子也叫“支那”,大概因为是绸子做的。丝的生产是从中国传到印度去的,这一点已经有学者考证了;不过,什么时候,从什么道路,怎样传去的,这些问题,因为史料缺乏,还没有确定。 钢,在古印度语言中也叫做“中国出产”,很可能炼钢术也是从中国传到印度去的。 有一种樟脑在古印度叫做“中国樟脑”,可见与我国有关系。 铅,古印度也叫做“支那”,就是中国。还有个名字叫“中国板子”,又叫“中国铅”。 印度古文中把一种线,一种布,叫“支那”。 一种谷物,我国的黍或稷,在印度古文中也叫“支那”。 梨树在印度有个名字叫“中国王子”。据说中国在公元一世纪时曾送过桃树和梨树到印度去。 “支那”在古印度也是一种鹿或羚羊的名字。 瓷器是我国的著名出产,印度北方话把瓷器叫做“中国泥土”。 纸是我国的重要发明。有人考证我国的纸曾经传入印度。但是印度古代不用纸,书是刻在树叶子上面的,所以不能肯定从前印度人民利用过中国纸并且学会了造纸术。 砂糖,照中国《新唐书》记载说,制造方法是从印度学来的;可是现在印度人把白糖叫做“中国的”。是不是这里面有“交流”的痕迹呢? 还有花生在现在印度北部有个通俗名字叫“中国的杏仁”。这个名字又是怎样来的呢? 从上面所列举的看来,在印度名字上带着中国字样的东西都使人猜测到是中国传到印度去的。好像我们的“胡椒”等名字上带着“胡”字表示是外来的一样。当然,单靠名字不能证明就是中国出产,也许同音的字的来源不同,有的本来意义不是指中国。可是有些名字的确指出两国之间的关系(例如丝绸)。同时我们可以想到,还有许多东西的交流,既没有记载,也没有在名字上加上出产地名的“商标”。两国之间的物资交流,一经开始就会不断地扩大,生产技术方面的互相学习也会随着发展。可是古代历史家常常忽略了这些平常的人民的来往,不作记录。我们现在所能够提出来考证和推测的不过是其中的极少的几件罢了。

续断编:金克木述生平 作者简介

金克木 (1912—2000),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1930年至北平,1935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1938年至香港任《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执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1941年至印度加尔各答中文报纸《印度日报》任编辑,1943年于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印度古典。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著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蜗角古今谈》《孔乙已外传》《风烛灰》等,译作有《通俗天文学》《印度古诗选》《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等。 张定浩 1970年代生于安徽,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居上海。著有文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爱欲与哀矜》《孟子读法》,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