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梵佛间:金克木述生平

梵佛间:金克木述生平

作者:木叶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1.0(6.3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梵佛间:金克木述生平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206548
  • 条形码:9787521206548 ; 978-7-5212-065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梵佛间:金克木述生平 本书特色

中印交流的方方面面,天竺之国的现代之路 由文艺而思想,从经典而梵佛 如何认识我们*熟悉的陌生邻居

梵佛间:金克木述生平 内容简介

金克木先生乃一代大家,其学根基深厚,其识远见卓越,其文深入浅出,其人生波澜跌宕,其作品丰赡广博。我们邀请三位近年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学者以主题立意,精选其相关散文、随笔,编就三册并撰写长文,以便于读者依循路径,领略各自奥妙。《梵佛间:金克木说印度》由木叶编选,分中印之间、现代天竺、艺文杂识、梵佛究竟四辑,对邻邦印度的精神解析透彻,对中印交流的阐述发人深思。

梵佛间:金克木述生平 目录


“全中取全后,所余仍为全”(序) 木 叶/001


辑一 中印之间

越过艰险道路而结成的和平友谊 003

我们学习过印度的科学 009

印度语言、文学、艺术给我们的影响 017

古代中印外交关系 030

到印度去的古代中国旅行家 035

法显、玄奘、义净 04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055

鸠摩罗什 062

到中国来的古代印度翻译家 067

万古长青的友谊 075


辑二 现代天竺

试论近代英印冲突的政治文化意义 083

略论甘地在南非早期政治思想 102

略论甘地之死 125

创造的统一 140

泰戈尔的《什么是艺术》和《吉檀迦利》试解 143

黑洞亮了

 ——从译泰戈尔诗赠徐迟谈起 152

印度画家阿·泰戈尔的美学思想略述 162

印度阿旃陀壁画 186

印度文化古城贝纳勒斯 191


辑三 艺文杂识

印度文学

 ——人类文化的一所宝库 201

《印度古诗选》序 210

《梨俱吠陀》的三首哲理诗的宇宙观 215

《摩诃婆罗多插话选》序 236

“*初的诗”《罗摩衍那》 251

《三百咏》引言 264

印度的绘画六支和中国的绘画六法 269

略论印度美学思想 274


辑四 梵佛究竟

《梵佛探》自序 293

古代印度唯物主义哲学管窥

 ——兼论“婆罗门”“沙门”及世俗文化 300

印度哲学思想史设想 316

试论梵语中的“有—存在” 332

《蛙氏奥义书》的神秘主义试析 355

 附:《蛙氏奥义书》 378

佛学谈原 380

关于汉译佛教文献的编目、分类和解题 385

《心经》现代一解 393


展开全部

梵佛间:金克木述生平 节选

越过艰险道路而结成的和平友谊 布和竹杖的故事 在公元前一百多年,我国汉朝时候,有个著名旅行家叫张骞。他做了当时皇帝汉武帝的使者,到中亚细亚一带去。路上走了十几年,*后到了当时叫做“大夏”的地方(现在阿富汗的境内)。他回国以后作了一个报告,提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说,他在“大夏”看到了四川的布和用竹子做的手杖,很觉奇怪,就打听这些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当地人告诉他,这是从南方一个大国来的。那个大国名叫“身毒”(古代念做“捐毒”)。张骞认为四川的货物既然能运到南方的大国去,这个国家必定是在中国的西南方,而且中国西南部一定有一条道路通到那儿。布和竹杖能从四川到“身毒”,又从“身毒”运到“大夏”,一定是有商人经过那条路。照这样看来,从中国到西方的外国去,除了他自己走的“西域”(其中包括现在的新疆)一条路以外,还有西南一条道路。因此他建议派人试探走这条新路到“身毒”去,然后从那儿到“大夏”。汉武帝听了张骞的话,就派人到西南去。历史上记载说,这一次使者由四川分四路出发,到了云南,没有打通这条到“大夏”去的道路。不过这是指政府所派的人当时没有走通,运输布、竹杖和其他商品的人民是还在继续走那条道路的。 这个大国“身毒”就是印度。张骞的报告和后来汉朝使者到印度的事是中印关系的*古的可靠的历史记载。这段故事记在我国伟大的历史书《史记》里。 印度有一部很大的古书叫做《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很长的史诗。里面提到“支那”的马,“支那”的兵,等等。还有一部很长的史诗叫《罗摩衍那》,其中也提到“支那”。又有一部讲法律、政治、风俗习惯的书叫《摩奴法典》,那里面列举外国人时也说到“支那人”。佛经里列举六十四种书时也提到“支那国书”。“支那”就是印度人称中国的名字。不过这些书的年代不能确定。书虽然是公元以前的,可是书里有很多后来加入的成分。我们无法断定这些提到中国的诗句,是公元前还是公元后写进去的。因此,我们只能说,我国《史记》里记的张骞的话是中国和印度来往的*早的记录。 当然,中国*早接触到的“身毒”可能只是印度的北部,而印度古书所说的“支那”也可能只指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地区,只指中国的西南部分。印度上古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它的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的名字本来是“信度”(也记作“新头”“辛头”“新陶”),在印度以外的人就用这个名字称呼印度。“身毒”这个名字也是“信度”的译音。至于叫中国做“支那”,一般人推测这是我国秦朝的“秦”的译音(西方人多半也这样叫中国)。中国和印度人民开始来往可以上溯到秦汉时代(公元前一二百年),算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物质文化的交流 在上古时期,国家和国家或部族和部族的来往都是从战争和交换物品开始的。中国人民跟印度人民一开始就是由彼此交换物品成为朋友,却没有发生战争。这是很可珍贵的友谊。可是两国之间,在来往的初期,除了前面说过的四川布和竹杖以外,还交换过什么东西呢?这一方面的历史记载很缺。 中国有很多东西是从“西域”(新疆和中亚细亚)传到内地的。这里面包括了印度的出产。但是史书上往往不加分别。 从印度古代的物品名称可以看出有些东西是从中国去的。 丝绸是我国特产,很早就发明出来了。印度也产丝绸,但古代往往叫丝织品做“中国布”“中国衣”。旗子也叫“支那”,大概因为是绸子做的。丝的生产是从中国传到印度去的,这一点已经有学者考证了;不过,什么时候,从什么道路,怎样传去的,这些问题,因为史料缺乏,还没有确定。 钢,在古印度语言中也叫做“中国出产”,很可能炼钢术也是从中国传到印度去的。 有一种樟脑在古印度叫做“中国樟脑”,可见与我国有关系。 铅,古印度也叫做“支那”,就是中国。还有个名字叫“中国板子”,又叫“中国铅”。 印度古文中把一种线,一种布,叫“支那”。 一种谷物,我国的黍或稷,在印度古文中也叫“支那”。 梨树在印度有个名字叫“中国王子”。据说中国在公元一世纪时曾送过桃树和梨树到印度去。 “支那”在古印度也是一种鹿或羚羊的名字。 瓷器是我国的著名出产,印度北方话把瓷器叫做“中国泥土”。 纸是我国的重要发明。有人考证我国的纸曾经传入印度。但是印度古代不用纸,书是刻在树叶子上面的,所以不能肯定从前印度人民利用过中国纸并且学会了造纸术。 砂糖,照中国《新唐书》记载说,制造方法是从印度学来的;可是现在印度人把白糖叫做“中国的”。是不是这里面有“交流”的痕迹呢? 还有花生在现在印度北部有个通俗名字叫“中国的杏仁”。这个名字又是怎样来的呢? 从上面所列举的看来,在印度名字上带着中国字样的东西都使人猜测到是中国传到印度去的。好像我们的“胡椒”等名字上带着“胡”字表示是外来的一样。当然,单靠名字不能证明就是中国出产,也许同音的字的来源不同,有的本来意义不是指中国。可是有些名字的确指出两国之间的关系(例如丝绸)。同时我们可以想到,还有许多东西的交流,既没有记载,也没有在名字上加上出产地名的“商标”。两国之间的物资交流,一经开始就会不断地扩大,生产技术方面的互相学习也会随着发展。可是古代历史家常常忽略了这些平常的人民的来往,不作记录。我们现在所能够提出来考证和推测的不过是其中的极少的几件罢了。 我国的《前汉书》记载了从汉武帝起中国和印度西北部的“罽宾”(现在克什米尔)发生了外交关系。书中并且记下了那儿的出产,有各种草木、五谷、竹、漆、蒲陶、文绣,金、银、铜、锡做的器具,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雀、珠玑、珊瑚、琥珀、璧流离等,还记载有印度南部出产的大珍珠、奇石、犀牛。不过古书所记*早从印度到中国来的珍宝、白玉、玛瑙、水晶等,都是当时贵族所得到的,人民之间一定还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中互通有无的交换。《后汉书》记的印度出产就包括铜、铁、铅、锡、细布、好的毛席、香、蜜、胡椒、姜、黑盐等。 中国和印度的来往是从人民的物质文化交流开始的。 中印交通的道路 崇高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横隔在中国和印度的中间。有一条大河从中国的西藏发源,经印度的东北角流到印度境内,这条大河在我国叫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叫布拉玛布德拉河(意思是“梵子河”)。但是这条河并不能作为通航的路线。 中印两国人民在古代往来要克服高山和大海的障碍。 山和海以外的道路要经过广大的森林和沙漠。 我们的祖先和印度人民的祖先用勤劳和勇敢,决心和毅力,打通了极其困难的自然障碍,结成了两千年不断的坚强的人民友谊。 人民所开辟的道路是怎样的呢?在汉武帝这位皇帝没有找到的道路上人民早已在行走了。这条道路经过一些什么地方呢?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从中国到印度去只有三个方向的道路可走。 向西走的路线要经过新疆到苏联和阿富汗的边境地区,然后从现在的西巴基斯坦或印度西北角的克什米尔进入印度(这条路线在新疆境内还可分为南北两路)。经过的路程大体上是:从甘肃西部出玉门关和阳关,沿着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唐代叫图伦碛)的南北两面,西行过葱岭,然后转向南到印度。这条路要经过“西域”的许多国家,路上不但要克服自然界的困难,还要通过一些政治上的关口。这是一条极长的陆路。

梵佛间:金克木述生平 作者简介

金克木 (1912—2000),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1930年至北平,1935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1938年至香港任《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执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1941年至印度加尔各答中文报纸《印度日报》任编辑,1943年于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印度古典。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著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蜗角古今谈》《孔乙已外传》《风烛灰》等,译作有《通俗天文学》《印度古诗选》《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等。 木叶 原名刘江涛。生于北京,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供职于《上海文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一星如月看多时》《水底的火焰》《先锋之刃》,编有废名集《少时读书》。2006年获中国时报文学奖·诗歌评审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