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龙榆生讲辞去概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3065646
- 条形码:9787563065646 ; 978-7-5630-6564-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龙榆生讲辞去概论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讲述词曲基本常识的书籍。龙榆生先生对许多问题的阐发细致深入,具有独到见解。这对研究词曲史、声律学以及词曲写作,都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词和曲都是先有了调子,再按它的节拍,配上歌词来唱的。它是和音乐曲调紧密结合的特种诗歌形式,都是沿着“由乐定词”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龙榆生讲辞去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词曲基本常识的书籍。龙榆生先生对许多问题的阐发细致深人,具有独到见解。这对研究词曲史、声律学以及词曲写作,都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龙榆生讲辞去概论 目录
**章 词曲的特性和两者的差别
第二章 唐代民间词和诗人的尝试写作
第三章 令词在五代北宋间的发展
第四章 论唐宋大曲和转踏
第五章 慢曲盛行和柳永在歌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 宋词的两股潮流
第七章 论诸宫调
第八章 论元人散曲
第九章 论元杂剧
第十章 论明清传奇
下编 论法式
**章 论平仄四声在词曲结构上的安排和作用
第二章 阴阳上去在北曲南曲中的搭配
第三章 韵位疏密与表情的关系
第四章 韵位的平仄转换与表情的关系
第五章 宋词长调的结构和声韵安排
第六章 论适用入声韵和上去声韵的长调
龙榆生讲辞去概论 节选
**章 词曲的特性和两者的差别 词和曲都是先有了调子,再按它的节拍,配上歌词来唱的。它是和音乐曲调紧密结合的特种诗歌形式,都是沿着“由乐定词”的道路向前发展的。宋翔凤《乐府馀论》讲过:“宋、元之间,词与曲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如果就它们的性质来说,这话原来不错。但是一般文学史上都把词和曲作为两种不同体裁的名称。宋词、元曲,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名称的由来,是从乐府诗中的别名,逐渐扩展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总名的。唐诗人元稹在他写的《乐府古题序》中,把乐府的发展分作两条道路。他说: 《诗》讫于周,《离骚》讫于楚。是后诗之流为二十四名:赋、颂、铭、赞、文、诔、箴、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操、引、谣、讴、歌、曲、词、调,皆诗人六义之馀,而作者之旨。由操而下八名,皆起于郊祭、军宾、吉凶、苦乐之际。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长短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而又别其在琴瑟者为操、引,采民氓者为讴、谣,备曲度者总得谓之歌、曲、词、调。斯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调以配乐也。由诗而下九名,皆属事而作,虽题号不同,而悉谓之为诗可也。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 《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三 这前一种就是先有了曲调,按照每一个调子的节奏填上歌词;后一种就是先有了歌词,音乐家拿来作谱。照道理讲,后者比较自由,应该可以大大发展,然而为什么反而把前者作为一个时代乐歌的主要形式,作者甘心受那些格律的束缚,甚至不惜牺牲内容来迁就它 呢?仔细一想,这原因也很简单。《旧唐书?音乐志》上不是说过“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吗?我们检查一下崔令钦所写的《教坊记》,它所记载的开元教坊杂曲,就有三百多个调子,除极小部分是来自外国或宫廷创作外,都是从民间采来的。这些来自民间的调子,当然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大家都唱熟了。应用这种在民间生了根的形式来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而引起共鸣。 词和曲都是“倚声”而作。词所倚的“声”,大部分是“开元以来”的“胡夷里巷之曲”。这些曲调,虽然大多数出自民间的创作,它所用的音乐却已掺杂了不少外来成分。这由于魏、晋以来,直到隋朝的统一为止,中国的北部,长期经过少数民族的统治和杂居,把许多外来的乐器和曲调,不断地传了进来,与汉民族固有的东西逐渐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音乐,也就是隋、唐间所称的燕乐。这种新音乐,由于国家的统一而普遍流行起来,民间艺人因而不断创作新的曲子,这就是“倚声填词”者的唯一来源。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标举的“近代曲辞”,表明了“倚声填词”由尝试而逐渐形成的关键。他说: 近代曲者,亦杂曲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隋自开皇初,文帝置七部乐:一曰《西凉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至大业中,炀帝乃立《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器工衣,于是大备。唐武德初,因隋旧制,用九部乐。太宗增《高昌乐》,又造《燕乐》,而去《礼毕》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声辞繁杂,不可胜纪。凡燕乐诸曲,始于武德、贞观,盛于开元、天宝。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又有梨园别教院法歌乐十一曲,《云韶乐》二十曲。肃、代以降,亦有因造。僖、昭之乱,典礼亡缺。其所存者,概可见矣。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 这些乐种,除《清商》部外,全是外来的。由于文化交流,经过长时期的消化作用,到了唐玄宗时,一种新的民族音乐,便如春花竞放,普遍在民间盛行起来了。看了上面所说“声辞繁杂”的话,这许多曲调原来不但有歌谱,而且是也有歌词的。是不是和后来一样,按着长短不齐的节奏去填上歌词,现在很难猜测;但这里面必定会有很多来自民间的作品,或者因为它不够“雅”,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所以很快就散失了。 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是*富于创造性的,所谓“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赋序》),有了自己丰富的内容,自然会创造出自己的新形式。至于上层人物,往往落在后面,而又不甘心于放下自己的架子,偏要群众去迁就他,直到群众的力 量发展到了不可抵抗的地步,而自己的东西却为群众所拒绝,才会回过头来,朝着群众的方向去跑。这样,凭他们的艺术修养,找到了正确方向,就能够在群众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所以,在唐代新音乐兴起之后,与它相应发展的新体长短句歌词必须经过一个酝酿的过渡时期,这是毫不为怪的。 郭茂倩在
龙榆生讲辞去概论 作者简介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以字行,又名龙七,别号忍寒居士,江西万载人。1928年起,先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著有《中国韵文史》《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唐宋名家词选》等。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2.4¥40.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8.7¥55.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