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
>
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
眉山金融论剑
-
>
图解资本论
-
>
金融炼金术(专业珍藏版)2021专业审订
-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
>
全球货币进化史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034356
- 条形码:9787552034356 ; 978-7-5520-343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路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课题《“十四五”期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趋势与上海应对研究》等为基础, 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室内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等方法, 系统分析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剖析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现状、问题与瓶颈, 提出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推进路径, 并就重点产业进行了专题分析。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 目录
**编总论
**章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时代要求
一、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现实背景
(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变革
(二) 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面临重构对长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带来冲击
(三) “双循环”格局将拓展长三角产业发展空间
二、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一) 是引领我国产业影响力、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二) 是代表国家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担当
(三) 是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章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 世界级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一) 产业集群理论
(二)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三) 经济全球化理论
二、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理论嬗变
(一) 产业集群研究概况
(二) 产业集群的兴起
(三) 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 从产业集群走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三、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一)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内涵
(二)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特征
(三)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类型
四、 我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 我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特征
(二) 我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实践探索
第三章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现状与问题
一、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产业创新基础
(一) 产业规模较大,实力全国领先
(二) 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体系完善
(三) 重点产业发达,集群优势明显
(四) 创新资源集聚,科技实力强劲
二、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面临的短板问题
(一) 行业龙头企业的全球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二) 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策源力仍很不足
(三) 产业链比较成本竞争力有所弱化
三、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破解的瓶颈问题
(一) 区域分工统筹政策指引工具缺失
(二) 要素自由流动遭遇行政区壁垒
(三) 共享创新资源面临中心城市地方保护
(四) 共建共享产业公共服务大平台缺乏机制保障
第四章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推进路径
一、 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工路径
(一)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效促进产业链空间分工合理布局
(二) 各地分工打造,积极推进世界级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三) 各地分工聚焦,有力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工程
二、 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区域合作路径
(一) 激发中心城市创新溢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空间融合
(二) 围绕世界级龙头企业培育,深化产业链、创新链区域合作
(三) 围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凝聚各地优势开展紧密合作
三、 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政策配套路径
(一) 加强规划顶层设计,促进区域分工有序有效
(二) 创新利益协调机制,调动中心城市引领分工积极性
(三) 建立灵活合作机制,搭建一体化支撑平台
(四) 筹集专项建设资金,增强跨区域合作的支持引导
第二编分论
第五章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基础与路径
一、 长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空间格局
(一) 长三角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现状
(二) 长三角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
二、 长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的问题与短板
(一) 头部企业不强,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 关键技术缺失,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三) 地方利益割据,跨区域产业协同有待深化
(四) 创新溢出不足,对中小城市产业支撑不够105
三、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推进路径
(一) 加强长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资源空间合理配置
(二) 积极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企业的培育
(三)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区的区域合作
第六章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基础与路径
一、 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空间格局
(一) 高端装备制造基础较好
(二)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相对集聚
(三) 一批行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初步形成
(四) 重点产业园区沿江沿海呈“Z”字形分布
(五) 重点高校及研发机构高度集聚在中心城市
(六) 中心城市高端装备产业创新能力领先
二、 长三角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的问题与短板
(一) 头部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差距
(二) 关键核心技术仍然缺失
(三) 区域分工协作水平不足
(四) 创新溢出水平相对较低
三、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的推进路径
(一) 建立基于产业链的区域分工合作
(二) 提升龙头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 围绕重点联合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四) 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空间融合发展
(五) 加强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中的主导地位
(六) 聚焦关键技术,强化跨区域协同创新
第七章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基础与路径
一、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空间格局
(一) 龙头企业集聚程度较高
(二) 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分布
(三)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实力雄厚
(四) 错位发展与产业链分工格局基本形成
二、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的问题与短板
(一) 龙头企业竞争力与影响力不足
(二)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同质化水平严重
(三) 创新合作呈现不均衡分布
(四) 产业技术成果溢出效应局限在较发达城市
三、 长三角地区共建世界级生物医药集群的推进路径
(一) 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协同合作
(二) 扶持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激发小企业创新活力
(三) 发挥区域优势,汇聚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
第八章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基础与路径
一、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聚发展现状与空间格局
(一) 汽车产业基础雄厚
(二) 汽车企业集聚分布
(三) 行业龙头企业众多
(四) 汽车产业主导开发区空间分布均衡
(五) 具有大批汽车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
(六) 中心城市的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突出
二、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问题与短板
(一) 缺少国际巨头企业
(二) 关键技术依然缺失
(三) 合资合作比重较大
(四) 创新要素溢出有限
三、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推进路径
(一) 培育高端整车品牌,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
(二) 促使细分企业优化生产,整零企业协调发展
(三) 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四)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第九章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基础与路径
一、 长三角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空间格局
(一) 新材料产业头部企业相对集聚分布
(二) 沪苏新材料产业园区众多、浙皖零星分布
(三) 以上海等大城市为核心的创新集群初步形成
(四) 各省市新材料产业环节总体相似但各有侧重
二、 长三角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的问题与短板
(一) 头部企业与国际巨头差距明显
(二) 创新集群的跨区域协同水平不够
(三) 技术创新对中小城市溢出不足
(四) 关键技术与产业链高端产品缺失
(五) 新材料产业链配套有待完善
三、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新材料集群的推进路径
(一) 加强规划引导,推进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协同配置
(二) 培育领军企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 搭建创新平台,推进产业创新资源跨区域共享
(四) 设立创新基金,支持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五) 加强政策创新,完善新材料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支撑机制
第十章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基础与路径
一、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空间格局
(一) 长三角纺织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二) 长三角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显著
(三) 纺织服装行业头部企业相对多集中于苏浙
(四) 沪纺织服装产业创新能力与产出显著优于苏浙皖
二、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的问题与短板
(一) 头部企业国际影响力不足
(二)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匮乏
(三) 产业区域间协同发展不足
(四) 产业技术转移程度有限
(五) 各省市纺织服装集群产业趋同
三、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纺织服装集群的实现路径
(一) 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
(二) 培育领军企业,打造区域品牌竞争力
(三) 加强合作,构建跨区域产业联动机制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 节选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时代要求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围绕电子信息等十大领域,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同时,全球产业链体系面临重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长三角需要善于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加积极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着力突破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各种瓶颈制约,切实弥补短板问题,不断厚植发展优势,为引领我国产业影响力竞争力提升、代表国家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增强更大责任担当。 一、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现实背景 当前,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不断兴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面临重构风险,这成为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创新,以基因编辑、神经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不断突破,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加速拓展人类认知领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科技创新推动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不断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将带来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竞争范式、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将推动组织结构形成高度集中化和分散化两种趋势,产业链上下游界限将开始模糊,不同环节变得难以区分。然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共享、众包等经济合作形式也将加快发展,推动生产布局分散化、产业组织网络化、产业集群虚拟化。二是国家间产业竞争范式由企业间、供应链间竞争向产业生态系统间竞争转变,产业竞争广度、深度大大地加强。三是将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推动发达国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但也为发展中国家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提供了历史机遇。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长三角新兴产业成长提供更多可能,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聚焦优势产业领域,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必然选择。 (二)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面临重构对长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带来冲击 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不断加剧,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遭受疫情严重冲击。首先,全球物流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出现局部断裂现象,如新冠疫情导致医疗、防疫物资供给出现突发性、周期性短缺,物资跨国物流遭受严重干扰。其次,全球价值链出现断裂、萎缩现象,由于疫情导致产品市场流通范围受到限制,产品价值难以充分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功能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再次,各国出于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自主性考虑,更加强调企业内生化发展,甚至限制本国企业跨国布局,政府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政策资源不断减少,跨国公司战略也有所收缩,美国制造业企业开始回流,这将直接毁坏现有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基础,使得全球价值链出现脱钩与断裂,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将面临崩溃的风险。 长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之一,2019年,其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6394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47.67%,远高于32.04%的全国平均水平,使得长三角产业发展对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高度依赖。如果长三角地区与发达国家出现断链,对长三角经济与产业发展也将带来巨大冲击。长三角需要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加强城市和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部分领域形成横向或纵向分工体系,重点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链集群,构建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体系,加快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步伐。 (三)“双循环”格局将拓展长三角产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能不断转换,但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尤其是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衰退、国际贸易投资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多重风险叠加,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经济发展新动能、寻求国际国内合作新格局,成为摆在我国当前的一个紧迫问题。2020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长三角区域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市场潜力大。2019年,长三角地区GDP达到23.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4%;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装备制造约占全国的38.8%,纺织服装约占32.5%,汽车制造约占28.4%,电子信息约占27.0%,无论是支持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大循环,长三角地区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有力的产业基础,长三角的双向开放优势也为长三角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以及成为连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提供了重要条件。构建国内大循环,将助推长三角打破区域市场分割,推动各类要素区域间自由流动和循环畅通,逐步清除国内市场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间存在的“堵点”,实现供求与价格的相互反馈、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国际大循环,则有助于长三角地区逐步摆脱对传统国际循环模式的依赖,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拓展国际市场,加速资本积累,获得国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益,并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唯有打通国内大循环,才能够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总体上,双循环将进一步拓展长三角产业发展空间,为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更大的空间载体,推动长三角在更广阔的区域配置资源。 二、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长三角地区肩负的一项国家战略使命。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放在更高的战略高度、更大的空间尺度、更广的发展维度去考虑,这既是引领我国产业影响力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长三角肩负国家使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担当,更是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引领我国产业影响力、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初步形成了以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但我国产业发展依然大而不强,产业影响力、竞争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近年来也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巨大的竞争与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国家安全法案、301调查机制等对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进行遏制。这也反映出我国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卡脖子”问题依然明显,芯片、光刻机、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新兴元器件、新材料等仍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依然呈现出总量多、规模大,策源力不足等特征,前沿科学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总体上是跟踪模仿、集成创新阶段,这也是我国产业影响力、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短板。 长三角地区具有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得天独厚优势,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以及我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关键枢纽,长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产业体系*完善、创新水平*强劲、要素市场*畅通的地区之一。2019年,长三角地区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50%,集中了全国3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计超过11.7万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9件,远高于全国9.8件的平均水平。长三角主要产业也在全国占据较大比重,已经具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超过其他地区的得天独厚优势。同时,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且人才富集、创新能力强、资本发达,拥有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大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的联动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李娟娟,2018)。为此,长三角地区肩负着引领我国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使命。 (二)是代表国家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担当 首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我国竞争力的关键。当前美国发动贸易战,甚至以国家安全为由,介入和干预高科技领域竞争,瞄准华为、中兴、中芯国际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和产业领域,意图阻碍中国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攀升,遏制中国高科技的崛起(方兴东、杜磊,2019)。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扎实推进我国科技水平和产业升级才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根本战略。 其次,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区域/城市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也带来了生产的全球重构和转移,而产业总部化和服务化成为保持城市持续繁荣的一条重要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与区域开始空间重构,并*终使城市区域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国家竞争也日益让位于区域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因此全球城市区域也越来越成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团体或公司网络,并越来越具有全球市场竞争的地域平台功能,长三角也肩负着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使命。 再次,长三角是我国产业发展水平*高、产业体系*完善、创新水平*强的地区之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长三角地区需要从进一步提升巩固实体经济能级出发,以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追求产业共生、优势互补、集群共建,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竞争,这既是长三角地区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选择,也是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和配置全球要素的责任与担当。 (三)是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这就要求长三角区域在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体化”和“高质量”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两个关键,“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形态,“高质量”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强调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其背后需要产业体系不断转型升级的支持,如果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更好地提升,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其目标也难以实现。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以及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十大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并非就产业而论产业,还涉及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区域分工统筹政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机制、要素市场一体化等方面,长三角区域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与上述问题的协同,也将是破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瓶颈的关键。为此,推动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将有助于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有助于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助于提升长三角整体实力以及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
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 作者简介
王 振,1963年生,199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信息研究所所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创新经济、中小企业、人才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端智库专项等国*级、省部级、地方研究课题上百项。担任“长江经济带蓝皮书”主编、“长三角地区经济蓝皮书”主编、“全球数字经济蓝皮书”主编、长江经济网负责人、丝路信息网负责人。 尚勇敏,区域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长江经济带蓝皮书”副主编。主要从事区域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级、省部级、地方研究课题10余项,独著和合著著作4部,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5¥24.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6.8¥40.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5.1¥10.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山海经
山海经
¥21.1¥68.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29.9¥39.8
-
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36.8¥65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4¥55 -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35.6¥48 -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
¥33.7¥86 -
伟大的历程(中国农村改革起步实录)
¥26.8¥68 -
五常学经济
¥3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