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应知故乡事 本书特色
《应知故乡事》为《当代著名作家美文自选集》系列之一。本书以日渐式微的老物件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用文字留住乡愁,让心灵回归故乡。本书情感真挚,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应知故乡事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乡土风物的散文集。内容集结了发表在《延河》《四川文学》《雨花》《雪莲》《雪花》《躬耕》《牡丹》《连云港文学》《知识窗》《思维与智慧》《扬子晚报》《西安晚报》《中国电视报》《中国矿业报》《新晚报》《四川政协报》《泉州晚报》《徐州日报》《都市晨报》等报纸上的作品。全书分为碎语槐下、草垛温情、浮世物语、如烟过往、农具情话、曾经的游戏六辑。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生活方式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乡愁似乎在逐渐失去依附。
应知故乡事 目录
瓦
马桩子与牛橛子
煤油炉
爆米花机
老槐下的石碓
石碾子
麦秸苫子
牛槽
石磨
皮衩
渔网
灶
火叉
第二辑 草垛温情
乡野
缸
火盆·烘篮
草垛
烟袋
风箱
野渡
篱笆
老街记忆
拾粪
乡间故事
村口
第三辑 浮世物语
顶针
针锥子
芭蕉扇
捣衣棰
钩如月
木屐
锁
杆秤
收音机的故事
围沟
井
三岔河
第四辑 如烟过往
烤火
补补丁
捕鱼之乐
东门
挤暖与负暄
挑刺
老桥
唱大鼓
田园
收惊
门环
一把泥酒壶
对火
灯花
争上风
第五辑 农具情话
独轮车
筢
碌碡
扁担
锄头有水
筛子
木拓
铡刀
叉把
铁锨与木锨
簸箕
第六辑 曾经的游戏
掷砖头
滚铁环
打蜡梅
推朝廷
捣拐
玩哞牛
彩球与火球
跑冻
应知故乡事 节选
瓦 行走乡村,我对房上瓦极有兴趣,瓦会说话,与阳光、雨水、风霜,与长在瓦棱的花草,只要你用心聆听,就能听到,那些有关岁月沧桑的话题。 水乡屋顶的瓦,一般都是小瓦,泥土烧制的那种,瓦为天青色,状若弯月;北方平原上的呢,多是洋瓦,就是水泥制作的灰瓦,大大咧咧。小青瓦婉约,大灰瓦豪放,不经意间,南北方的性格、习俗便在屋瓦的细节中流露了出来。 当然,我所说的是目前所见的情景。其实,南北方在使用青瓦上,似乎并无如我这般想象的差别。我出生在北方,记忆里,村庄里也有零星的青砖小瓦的青瓦屋,多是地主乡绅的遗存,青瓦卡的屋顶,有种言不出的阴柔之美,屋脊多有小瓦组成铜钱状图案,青瓦仰面为沟槽,覆面为瓦棱,凸凹有致,如书写在屋顶的诗行,岁月的风尘积淀在瓦缝隙间,不知是风抑或鸟雀带来的草籽,草的家族便在瓦缝之间扎根发芽,一代又一代,故事在秋风里摇曳着,似乎在诉说着世事的迁流。 昔日,我们村就有窑场,烧过青砖、烧过青瓦,村里却没有几处青堂瓦舍。“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我总觉得青瓦的诞生向来都不是为布衣百姓。过去,在乡村只有有钱的乡绅才能盖得起瓦屋,一般百姓,都是黄土筑墙茅草盖屋,和泥筑墙,麦草、稻草、茅草作瓦,篱笆圈墙,柴扉为户,家有老小,外加一头驴,一头猪,一群鸡,一只看家的黑狗,炊烟袅袅,鸡犬声声,烟火的小日子就在四季中不急不慢地行走着。他们烧制着青瓦,心底或许从来都不曾想过留作自用。 自我有记忆始,村里的窑场就废了,堰头的窑早已坍塌,仅剩下一座窑场,荒草萋萋,常有狐狸、黄鼠狼出没,取而代之的是生产队的“瓦房”——制作洋瓦的作坊,“瓦房”就在我家的大门前边,从“瓦房”后窗就能看到制瓦师傅们制作洋瓦。洋瓦,洋灰瓦的简称,洋灰也就是水泥,水泥瓦的盛行,洋灰瓦遂简称为瓦了,为别与灰瓦,小巧的青瓦便改称了小瓦。 瓦房的门前有口带着水车的水井,几口水泥大水池子,制作好的灰瓦放在水池里,等待水泥慢慢地凝固。水池里的水就是水车抽上来的井水。夏日,看师傅制瓦,推水车玩耍,在水池里玩水,摇摇晃晃地行走在水池间池壁上,有趣刺激,以为乐。 在“瓦房”中看师傅制作瓦,也是件好玩的事,制瓦有制瓦的机器,有模具瓦,模具瓦是铸铁的,用时刷上柴油,摞在瓦机边上,供师傅取用,瓦机中间是四根可上下的铁棍,以支撑模具瓦,两边是盛水泥的槽子,师傅双手持抹子,把水泥覆在模具瓦上,然后,用铸造好的瓦截面形状的压瓦棒按压,瓦初具形状时,用细箩子筛撒水泥,用压瓦棒来回按压,这叫挂浆,目的是为了易于淋水,师傅一踏支撑板,瓦便如一朵出水芙蓉般挺出瓦机,立在一边师傅用手托起,放在一只可转动的木支架上,用小刀割除多余的水泥,一只灰瓦就算制作完成了,放在一边晾一下,待水泥发硬了,然后置入水池中,老灰之后,把模具瓦去掉,瓦便司以随时亮相屋顶了。 儿时,经常泡在“瓦房”里,对于制瓦的程序,早已了然于心了,可始终没有机会实践。灰瓦似乎天生就没有嫌贫爱富的意识,乡村,普遍使用灰瓦建房,起始是半草半瓦的屋顶,墙依旧是土坯墙,而后,出现了“腰里穷”,民间的语言就是丰富多彩,不服也不行,何谓“腰里穷”?瓦顶,青石砌基,青砖筑就的山墙,只是四面屋墙是泥坯的,故称“腰里穷”,“腰里穷”亦不是过渡阶段,随之而来的就是青三间了,青三间,墙全部是青砖砌的了,青砖灰瓦,青砖墙院,大门楼前出后攒,一派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就落成了,院中,若架上一架葡萄,全家在葡萄架下晚餐,场面着实温馨。 或许,儿时一度以瓦为乐,潜移默化,对瓦有种难言的情怀,让我每到一处,都会留心建筑物上的瓦,我似乎能听懂风尘中瓦的语言,那县光阴的故事。 P2-4
应知故乡事 作者简介
马浩,江苏邳州人,现居南京,作家。作品见于《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延河》《四川文学》《雨花》《青春》《牡丹》《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海内外数百家报刊。 文章入选各种文集选本百余次。《井》《瓦》《清风里的蛙声蝉鸣》《姜有灵魂》等二十多篇美文被遴选设计为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阅读题。 著有散文集《指间的沙》《给窗口加块玻璃》《万物有灵》《都将诗情付酩酊》《寻味江苏》等十余部作品。
-
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
¥11.6¥30 -
潮骚
¥18¥42 -
沉默的大多数
¥23.8¥36 -
假装得很辛苦(九品)
¥20.2¥48 -
生活如此多娇(九品)
¥18.5¥48 -
大师的国民理想
¥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