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茅茨土阶·鄂东民居的微观世界

茅茨土阶·鄂东民居的微观世界

作者:甄新生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茅茨土阶·鄂东民居的微观世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178155
  • 条形码:9787532178155 ; 978-7-5321-7815-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茅茨土阶·鄂东民居的微观世界 本书特色

“茅茨土阶”是一个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显著特征的隐喻和象征,乡土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民居是立身之本,也是民间智慧的集中体现。大别山脉绵延在鄂东地区的山地,有一些传统建筑形态保留完好的古村落,这些看似简朴的房屋,就地取材,看似简单,却浓缩了当地的文化百态。

茅茨土阶·鄂东民居的微观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宏观介绍鄂东民居建筑,包括其基本的发展状况和流变关系,由渊源开始,*终都归结到当下,主要梳理鄂东民居建筑发展史,研究出处,联系当下,以建筑的逐渐西洋化收官。下篇进入到鄂东建筑的微观世界,结合客观存在与形而上的思维,研究鄂东民居建筑的内核,节点包括建筑的空间、造型、材料、颜色等,*后综合各类案例研究。

茅茨土阶·鄂东民居的微观世界 目录

序 陌生小镇的早餐
前言 鄂东建筑的高地
上篇 追忆
**章 内核:将鄂东传统建筑带回当下
**节 鄂东考古建筑的基本情况:护城河与干栏式建筑
第二节 民国五年现象:鄂东传统民居的挣扎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欧化”:鄂东建筑的“现代化”
**节 一位乡绅的没落:傅兴垸私家花园的变迁
第二节 华先增与白永清夫妇的到来:由福音堂记黄州城西洋化建筑之风的嬗变
第三节 小结
下篇 生土建筑中的微观世界
第三章 方圆平直:精神内涵
**节 物象:方位的选择
第二节 互动:内部观者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外观:追求境界
**节 楚风意韵:翘檐口硬山封火墙
第二节 赣北遗风:马头墙
第四节 鄂东语汇:湾流水封火墙
第五节 砖仿木界面:密檐墙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生土:知性善任的本地材料
**节 本真:亲切的嘱托
第二节 礼节:尊崇
第三节 千年黄州城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壁画:沟通的桥梁
**节 蓝色青金石之路: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 黄土:本土文化的坚守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故事:别出心裁
**节 峡飞凤成形:罗田陈家山生土建筑礼制特征研究
第二节 红安吴氏祠建筑防水功能研究
第三节 存续的拿捏:东垸村大屋建筑的后山墙

后记:建筑而已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附录:生土建筑修缮图纸


展开全部

茅茨土阶·鄂东民居的微观世界 节选

鄂东干栏式建筑,在全国都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建筑形式与遗迹,在长江中下游潮湿地区,要修建临水的建筑,而又无法普遍采用台式建筑,所以,干栏式建筑应运而生,它采用了台式建筑被“抬举”的样式,解决了潮湿的问题,达到了临水而居的目的,可谓是一种为潮湿地区而生的十分经典的建筑样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今,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和东南亚的国家,仍然在广泛使用。 湖北地区多江河湖汊,所以干栏式建筑较多存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步被改建了。我们从很多乡镇都位于河汊之地,甚至现在还有占用河床来建设房屋来看,就很好理解干栏式建筑大量存在的原因,它一定程度上带有水上建筑的遗风。“在宽阔的湖泊和主要河流上,一直以来都有许多以水上作业为生的居民。他们或专门从事捕捞渔业,或从事水上运输和交通,或半渔半耕。许多人常年生活在船上,他们既可单独作业又能联合经营,白天劳作,晚上通常停泊于相对固定的地点。一些港湾、河汊成为船民经常集聚停泊的场所,形成特有的水上聚落形态。这类流动型水上聚落在规模上大小不一,船只从三五条到上百条不等。由于集中停泊于相对固定的港湾,该地点岸边自然衍生出相关生活服务设施,如商业店铺、摊贩等。还有一些船只专门经营生活服务,甚至还设有‘水上学堂’。这类水上聚落历史悠久,历代地方志书上多有记载,目前在洞庭湖流域和汉江流域依然存在。” 清末的汉口沿江地带,还能看到干栏式建筑大面积的存在。逐水而居的聚落慢慢形成,主要是由多江河湖汊的地貌特点决定。 “长江沿线、洞庭湖流域及汉江流域一直有此类船民。他们和陆地居民语言相通但又有别于当地的族群,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是个相对独立的族群。船民聚落,以船为家,每船首尾翘尖,中间平阔,并有竹篷遮蔽作为船舱。一艘船同时提供了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生产劳动在船头的甲板,船舱则是家庭卧室和仓库,而从事水上运输的置民会将船舱同时作为客舱或货舱,有时置民还在船尾饲养家禽。早年上岸定居的船民则在江畔,港深滩涂兴建干栏式民居。先在地面打上木桩,然后或是将原先的家船架于其上作为房屋,或是在木桩上设木板建设房屋,其内部空间非常狭小,这种房屋被称为吊脚楼,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陆续安排船民上岸,21世纪初大部分已经定居陆地。” 对于专门在长江和汉江这样的大河流里,过去有很多长年居住在船上的居民,他们在逐渐舍舟登岸的过程中,采用过的过渡建筑形式,就是干栏式建筑。黄州城北面的鸭蛋洲,是长江上的冲积沙洲,洲上的建筑,受到干栏建筑的影响,都修在高台上,多数人家垒台基3至5米高,建筑采用梁柱结构,不砌墙,用稻草绳在柱子上进行盘结,再用泥巴糊墙。汛期当江水淹到房子的时候,融化泥巴,水能比较顺利地流淌而去;建筑的上部分,家家都修建阁楼,在水到来之前,就把重要家具放在阁楼上,避免被水冲走。甚至有人在阁楼上储备一艘船,以作生避之用。显然,这样的建筑体现着湖居之地的人先民独特的生存智慧。 当建筑下半部分只剩下几根柱桩的时候,建筑的上部就被无形加大,这样无限被抬举,又有怎样的精神内涵?在汉代画像砖中,这样的建筑在修仙精神感召下,被神化,成为精神*后的归宿——昆仑山的代表,于是建筑的屋顶上住满神仙,人成仙之后,还会皈依到西王母膝下。“但文化性格转变了。唐代那种飞跃的屋顶,经过宋代的制度化与金元的修正,到明代,翅膀就收敛了。这时候建筑的主要造型因素是墙壁,装饰的主要因素是屋脊。宋代以前,民间建筑大多是木架上顶着一个歇山屋顶,此时却改为山墙上顶着硬山屋顶。建筑环境的气氛只要比较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清代宫廷版的《清明上河图》就一目了然了。开放的中国建筑终于加了一个硬壳,我们成为造墙的民族了。” 我国传统建筑,在很长的发展时间里,没有封闭的墙,多用通透性很强的长窗与木门,一直灵性很强,直到明朝后,才大面积出现砖墙民居,我们才成为真正的“造墙的民族”。

茅茨土阶·鄂东民居的微观世界 作者简介

甄新生,1977年生于安徽六安,2002年毕业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系,现为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教育部项目2项,发表过专著1部和4篇C刊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别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包括皖西地区水圩民居和鄂东地区生土建筑研究。主持与指导过东垸村、小漆园和东冲等12个传统村落修缮设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