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批评的想象力

批评的想象力

作者:刘复生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2.4(7.2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批评的想象力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211191
  • 条形码:9787521211191 ; 978-7-5212-111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批评的想象力 本书特色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当代文学批评的针对性、战斗性和原则性,营造讲真话、讲道理的文学批评氛围,作家出版社推出“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 ”第二辑,以对中国当代文学不良现象、思潮以及作家作品不足为研究内容,集中展示敢说真话、有力量、有风骨、敢于亮剑的文学批评著作。

批评的想象力 内容简介

《批评的想象力》收录作者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涉及当代文学史研究、文艺批评和文化研究,既包括对当代文艺批评理论的探讨,又包括对重要文艺创作现象的宏观描述和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深入分析。论文集注重在社会历史视野中观察和把握文艺创作的思想逻辑和表意策略,试图将历史与美学融汇贯通,往往借由对文艺创作的分析直指当代思想状况和现实文化的重大问题。多篇文章曾产生重要反响。?

批评的想象力 目录

??目??录

**辑:总论

什么是当代文学批评?/3

伟大的“中国文学”是否可能?/18

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文学批评家/24

历史化与反历史化/31

第二辑:潮流与现象

文明论与当代历史小说/39

先锋小说:改革历史的神秘化/62

新市民小说的意识形态蜕变史/75

伤痕文学:被压抑的可能性/86

新革命历史小说的身体修辞/97

“反腐败”小说的表意模式与叙事成规/116

第三辑:作家与作品

一曲长恨,繁花落尽/135

另类的宗教写作:张承志宗教写作的意义/153

“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文化政治/161

用先天带菌的语言讲述新话语/170

穿越历史的“青春之歌”/185

想象一个新世界/198

第四辑:心迹与剖白

做一个真正的批评家/221

批评家的任务/232


展开全部

批评的想象力 节选

什么是当代文学批评? ——一个理论论纲 经常听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一种抱怨:当代文学及当代文学批评正在日益边缘化,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已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一个普遍流行的解释是:外界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比如商业消费逻辑对文学精神价值的漠视,读图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依托纸媒的经典的文学接受方式的挑战——造成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没落。 这是一个具有强大遮蔽性的说法,它过于轻易地推脱了文学批评自身的责任。它只是文学批评界为回避自己的无能而乐于相信并刻意维护的一个“故事”。 的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变化给当代文学批评带来了一些压力,但是,与其说这种外界变化造成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根本困境,还不如说它为文学批评自身的失职适时地提供了借口和托辞。 在我看来,*大的症结在于,这十几年的当代文学批评,越来越不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 一 我们必须回到一个*原初和*要害的问题上去:当代文学批评是什么?它的本质或根本意义在哪里?它和一般的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有何区别?而这些恰恰也是*容易遭到忽略,事实上也被广泛误解,甚至被深刻遗忘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要回到另一个问题,当代文学的独特意义何在?或者,换一个更具体的提问方式:我们为什么读当代文学?可能有人会说,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如果是这样,我们何不去读那些已有“定评”的文学经典(它们已经让人读不尽了)?何必冒险去读审美价值尚存疑问的当代文学作品? 那么,人们从当代文学那里得到了什么东西?又指望得到什么东西? 在我看来,真正的当代文学的意义在于具有对现实加以总体化的叙事能力。由此,它创造出一种关于现实以及我们与现实关系的崭新理解,它重组了我们日常的零散化的经验,并超越了个体的狭隘的经验的限制,从而打开了重新认识现实,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重新感知现实的可能性。它改造了我们认知与感受的方式,重建了总体化的生活图景,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感。那些优秀的当代文学,总是蕴藏着解放的潜能,能够打破既有的定型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把个人从各种神话与幻象体系中释放出来,恢复对“另外的生活”与“另外的现实”的感觉与认知能力,它总是暗含着批判性的视野与乌托邦的维度,激发着对未来的想象。因而,当代文学对现实的审美表述应当具有潜在的实践能量,尽管并不是直接的,也不应是直接的。 这是“当代文学”之外的任何经典文学所不能提供的内容。毫无疑问,并不是所有在当下发表的文学作品都是合格的“当代”文学。 明白了什么是“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批评”的意义也就自然呈现出来。 所谓“当代文学批评”的意义,就在于使“当代文学”的这种本质明晰化、尖锐化。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学鉴赏或文学研究的价值正在于,通过对“当代文学”的创造性阐释与重写,把“当代文学”中内在的革命性因素发掘出来,并加以放大,从而创造一种关于当代现实与个体处境的新理解或新认知。它天然指向批评家与读者自身生存的历史性,包含着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理解和自我理解,从而带有一种历史解释学的美学深度和生命紧张感。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当代文学批评”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 批评,在*初的意义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而当代文学批评,所从事的正是价值创造的工作。因而,什么是文学的标准,何谓“美”,对它来说,不是既定的神圣圭臬,而是悬而未决、有待发现的新尺度;它不是在不自觉地、盲目地肯定着既有的审美价值,而是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审美决断,在创造着新的审美价值。当然,它无时无刻不处身在审美传统之中并感受到来自这种传统的压力,但它总是和传统保持着一种持续的张力,它置身于与既定审美价值的生存搏斗之中,并把坚持这种搏斗看作自己的本质与使命。当代文学批评的功能不在于以经典的美学尺度对照、衡量当代的文学作品,并裁定它的审美价值的品级。相反,这种所谓美学价值是要“当代文学批评”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的。如果说,作家们不妨沉浸于某种纯文学的幻觉,这并不一定妨碍他们创造出蕴含着革命性想象的优秀当代文学,但一个批评家则不应存在这样的迷信。他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从当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出它当下的批判性以及打开未来社会实践的可能性。 某种意义上说,“当代文学批评”不是把一种既定的东西指给人看,而是把一种尚不存在的东西创造出来。从这一点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当代文学批评”要高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只不过是文学批评进行再创作的原始素材。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针对文学批评的轻慢,认为其相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只是从属的,第二位的。应该说,如果文学批评只是充当文学的“品酒师”或“美食家”的话,这种“偏见”是完全正当、恰如其分的——既然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审美价值,而它只能诉诸接受者的感性,那就让读者们去感悟好了,何必由煞风景的批评家多此一举,用干瘪的理论语言再乏味地讲述一遍呢? 这让我们不由想起日本思想家竹内好对当时日本的文学研究的批判。在与当时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汉学与支那学)进行论争时,他关切的一个核心命题是:文学研究的意义何在?是像汉学那样追求高雅的文学趣味和人文教养,还是像支那学那样追求成为一门实证性的知识或学问?竹内好对支那学和汉学的批评,我觉得大体上可以对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两个方向:一种梦想着成为古典文学研究那样的“规范的”的“真正的”学问;一种则幻想充当“永恒”审美价值的当下代理人或忠实判官,把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阐发出来。批评家们只是提高人们审美品位的谦逊的助产士,他们自卑地、近乎自惭形秽地充当着文学史研究的探路人,为未来的审美价值的盖棺论定提供着初步的素材和未必可靠的线索。不可否认,在当代文学批评者中,很多人总摆脱不了学科体制内二等公民甚至三等公民的原罪感(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但是,这又怪谁呢? 他们根本就不明白只有“当代文学批评”才是价值的开创者。它永远植根于自己的“当下性”,并不断生产出新的“当下”,由此打开新的未来可能性①。他们可能同样不明白,所谓永恒的审美价值,伟大的文学传统与成规,恰恰正是过往的、某种特定的“当代文学”所创造出来的,它们深深地植根于历史性与地域性(民族性)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审美标准与传统的代表与象征,正因为它们当初曾经是合格的、优秀的当代文学!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屈原、“李杜”、曹雪芹、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以及审美评价史上清晰地看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那些“永恒的经典”超历史地充当着后世文学的裁判,恰恰相反,是后世的“当代文学批评”不断地生产出那些“经典”的当下意义与历史意义,并不断地创造与更新着“伟大的文学传统”。经过革命性的当代阅读,古典文学、异域文学也可以担当起当代文学的功能,因而,是当代文学批评重新发现并创造了它们的意义。经典正是在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关系中,在被当代历史不断肯定与挑战中,获得其意义的。

批评的想象力 作者简介

刘复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和文化研究,当代文艺批评。著有《历史的浮桥——世纪之交“主旋律”小说研究》《思想的余烬》《文学的历史能动性》等,在各类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多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