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四辑)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四辑)

作者:李政涛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93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20.1(3.0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40.1(5.9折)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四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2003684
  • 条形码:9787572003684 ; 978-7-5720-036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四辑) 本书特色

本辑涉及“自然”和“区域”两大主题。它们与两个特殊背景有关。作为“新基础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和持续领导者,叶澜教授从2017年开始,就以《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为题,研究这一久被遗忘的主题,深入开凿出一片新的理论世界。在本辑,这一长篇力作终于全文发表,它以“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方式,展现了对“教育与自然”这一教育基本问题加以开掘之后的整体面貌,它的完整推出,意味着“生命·实践”教育学不仅在该问题上形成了自身的奠基性理论,而且也为“教育与自然”的研究作出了学派式贡献。与此呼应,“新基础教育”各生态区和试验学校也以此为基础,同时依托“校园四季活动系列设计研究”这一主题,通过课程研发、教学改革、班级建设和学校文化等多种途径,带学生回到自然,在充分发挥自然的育人价值,实现“自然教育力”的过程中,同样贡献了独特且丰富的区域或校际实践经验。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四辑) 内容简介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四辑)以“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为议题,探讨“自然”和“区域”两大主题。叶澜教授的《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中编、下编)》的发表,意味着“生命·实践”教育学在“教育与自然”的问题上形成了自身的奠基性理论;上海市闵行区和江苏省常州市“新基础教育”20周年纪念特稿,则展示出“区域变革”和“研究共生体”的力量,表明“生命·实践”教育学走出了一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基础教育”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成事成.人成区域”之路。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四辑) 目录

**编 理论开掘 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中编) 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下编) 第二编 主题研讨 “新基础教育”区域教育教学变革与共生体建设 理论建构 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学校生态群”模式为例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校际共生体:价值、内涵与策略 实践探究 区域整体推进 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生态区运行机制建设初探 20年“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区域教学改革与机制创新 “五轴联动”推进共生体高品质发展——“新基础教育”研究情境下区域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校际交互共生 “新基础教育”区域研究中的一坪亮绿——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生态群建设的机制研究 从“价值重塑”到“生态引领”——来自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数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实践案例 提升发展内生力 打造合作共生体——“新基础教育”明强小学生态区建设的实践及思考 “共生式”教师发展路径研究——以深圳市王婷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教师共生发展模式探索为例 集团内生内长 以优质均衡为导向的多校区办学模式探寻 强化专业治理实现共创共享共发展——优质公平背景下教育联盟办学发展的实践探索 在集团办学中彰显“生命·实践”的魅力 姜明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科教研实践范式例谈 他山之石 从薄弱到卓越——一所学校变革历程的叙事研究 指向优质均衡目标的区域教育改革制度设计——以《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为例 优质均衡目标下小学与大学合作办学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第三编 学派建设 “生命·实践”教育学内生力探析 第四编 “新基础教育"实践变革 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研究的教育学特质——读《“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有悟 整合之境,融通之美——“新基础教育”综合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追求 第五编 上海市闵行区和江苏省常州市“新基础教育"20周年纪念 叶澜教授发言 双重转型、交互创生的研究:学术生命、自我成长的实现——我的1994—2019 校长代表发言 校长的使命担当与自我更新——20年“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实践感悟 坚守教育的初心 常州市“新基础教育”20年研究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自育”,成一个“新我” “是花朵就会绽放” 我与二实小共成长 做一个清醒的教育人 做持续提升“爱”孩子能力的“新基础教育”教师 遇见·成长——感悟“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学生立场”
展开全部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四辑) 节选

双重转型、交互创生的研究:学术生命、自我成长的实现——我的1994—2019 叶澜 听了大家两天(2019年12月17—18日)的发言,我沉浸在“新基础教育”共同创生的成长与幸福的海洋之中。一浪又一浪涌来,无论是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家长,“新基础教育”几乎让与教育相关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了。20周年纪念会的重点是交流“成人”。所以,今天我的发言讲讲自己,讲讲在做“新基础教育”研究(1994—2019)的过程中,自己的学术生命与自我有没有成长。我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中的一员,今天向大家汇报、分享我在不平常的25年中的成长。 《叶澜教育思想文选》三卷本已经出版,其中收录了我的许多论文。三本书我也才拿到手,翻后发现: 2000年前后是我学术的高峰期,或者说是高产期,这本应是退休的年龄,却成了我的学术高峰期,为什么呢?因为我和大家一起融入时代,融入“新基础教育”,自己的生命场越来越强大。 一、 释题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很长: 《双重转型、交互创生的研究: 学术生命、自我成长的实现——我的1994—2019》,所以我先来解题。 (一) 双重转型 大家感到做“新基础教育”有挑战,其实对我而言同样是挑战。 首先是教育研究转型。教育是社会的号角,教育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回顾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历史如此,千年回望也是如此,当今社会也要求教育走在时代前列。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应该转型。转型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要求教育研究转型。理论发展是时代的回响,读不懂时代,难以做好理论,所以我意识到教育研究应该转型。 其次是教育学研究转型。作为教育学研究者,我意识到: 21世纪来临,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也需要转型,哪些方面需要转型?从2001年起,我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所有学科有关老师一起分头负责,对教育学科中的每一个学科做年度发展报告,我负责撰写全书的“总报告”。在2002年的《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总报告》中,我清晰地提出《在路上——研究教育转型与教育学科研究转型》(此文收入《叶澜教育思想文选》**卷《方圆内论道: 叶澜教育论文选》)。如何转型?怎么做?我在提出问题时是有方向的,虽然具体路径尚不清晰。 (二) 交互创生 这里是指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两类研究的交互创生,包括三个维度: 在同一时空中研究的交互创生,两类主体之间研究的交互创生,以及个人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交互创生。 首先,在同一时空中研究的交互创生。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上海市闵行区和江苏省常州市研究团队,大家一起成长,朝前走。越做内生力越强,创造力越高;越做内心更加强大,对专业更加热爱。每个人都能自我成长的团队,才能“成事成人”。到今天,“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的教师、校长想的,不再停留在如何把“新基础教育”的话语转化到实践中,而是如何创造、享受教育生活的尊严与欢乐!这也是我们一开始就主张在“成事中成人”的结果,我非常看重这两天“成人”的交流。“新基础教育人”到底“长”得怎么样?在哪些方面“长”?我们在同一时空研究的交互创生中,一点点地持续生长,才有今天。 其次,两类主体之间研究的交互创生。一直以来,即使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认为理论与实践有天然的鸿沟。如果理论与实践无法沟通,那么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又该如何朝前走?在我们的研究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两类主体的生命交互,这是关键性的因素。我们为什么能做到?我认为做到以下几个“真”,是两类主体在共同研究中实现沟通的重要原因。 1. 真诚 相互真诚。开始时,校长、老师可能会有戒备,我们也可能会理想化、着急、过高要求。但处的时间越长,大家越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人与人之间相处,时间短,可能还看不出真假,但时间一长就看清了。所以我认同一句话:“真诚是*大的正能量。”人与人之间*大的真诚,是不把别人当工具。“新基础教育”研究是为他人变得更好,自己也变得更好。相互帮助是*大的心灵沟通。 2. 真实 我们直面“真问题”,即研究必须解决的真问题,因此,社会、教育和每个人才能发展。对问题真实度的把握,是“新基础教育”两类研究者之间能够对话的前提。“捉虫”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希望“新基础教育”成为大家的“镜子”,主要不是照出有多么漂亮(现在大家是内在焕发出气质美),而是看准问题。发现真实问题是实现研究发展的前提。 3. 真做 实实在在真实做,华东师范大学老师要“着地”,和学校老师共同面对学校生活,包括课堂生活;学校老师为学生发展、自我发展,真实改变自己的实践。不是为了给谁看或得奖而做。我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形成的理论,常常首先在“新基础教育”内部报告,我不大喜欢到外面做报告,为什么?因为不做的人,缺对话的生命体验。我们都在做“新基础教育”,我们有共同的生命体验。有共生经验,这样才能对话。 4. 真求 这是价值观问题。我们真心求教育发展得更好,中国的未来——每个孩子有幸福的人生;真心求自己无论在哪里,都是站得正、坐得直的人,有人的尊严,感到做人、做教育的真味。有此真求,虽工作场所不同、角色不同,但我们都可以成为“真人”。 因为这四个“真”,“新基础教育”不搞技巧翻花样,我也从不许愿给大家什么。但是大家心在一起,一起做,一起朝前走;因为这四个“真”,我们才能真正产生精神上、思想上、行为上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因为这四个“真”,我们才形成有内聚力的大群体。这让我倍感欣慰。 *后,个人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交互创生。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我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交互创生。刚开始做“新基础教育”时,有人不解,认为我“不务正业”,不好好做理论研究,跑到实践做什么?我认为,理论与实践可以相互沟通,这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自己研究中生成出的“理实互生”观。这些年的学术发展证明了个人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研究交互生成。理论与实践在个人身上的交互生成是*深层意义的生成。 (三) 学术生命 题目中第二句话的关键词是“学术生命”和“自我成长”。 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自己的研究如何转型?我喜欢看书和想问题,原来和很多研究者一样,围绕问题找参考文献,然后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发表文章。原来的研究关注的是概念的提出、理论的形成和条理与逻辑的清晰,可以和实践没有太多关联。到学校*多是看看课有点感受,但很少去想这些与认识教育的真谛、弄清教育到底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有什么关系。在“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前20年,我和研究团队一起,每年至少1/3的时间进学校。这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构成,也是我很重的心事。因为教育研究不能只满足研究者自己的需要,不管对学校产生的影响。教育研究要对得起校长、教师和学生。正是这样的实践和价值追求,促成了我的研究转型。 我个人不只是研究实践,还要发展理论,在研究中实现学术发展且作出贡献。庆幸的是,做“新基础教育”研究,让我写出了《“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提出了建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2006年,我出版了《“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2015年,我们团队出版了“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三套30本著作,包括我们的合作校变革史,还有合作校校长深度访谈。不做“新基础教育”研究,我写不出来《“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和《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这两本书。从学术成果、实践发展做贡献的意义上,我尽了自己的努力,说出了唯有做此研究才能说出的话。现在,看到大家都在成长,每个人生命自觉、内生力都有大幅度提升,我多年悬着的心彻底放下! (四) 自我成长 这是我自己作为一个人,个体生命自觉、内生力的增长,是我的“成事成人”。 两个“转型”,以前已经说了许多,下面我重点讲自我学术生命与个体精神生命的发展。 就会勇往直前,努力创生。 ……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四辑) 作者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于2016年3月正式成立,致力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它传承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优良传统,围绕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研究方法论和教育学反思与重建等四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本书名誉主编为叶澜教授,主编为李政涛教授,执行主编为伍红林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